包头境内的六条阴山古道(上篇)

一、阴山古道很重要

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河套-土默川平原内蒙古草原之间,西起狼山,中段为乌拉山、大青山灰腾梁山,东段为大马群山等七座山,长达1200多公里。其山南高耸险峻,山北叠嶂舒缓,南北通行不易。天然形成的阴山峡谷成为过往阴山的重要通道

自古以来,阴山即为农耕区与游牧区的自然分界线。受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在阴山南北互争生存领域,双方力量此消彼长,特别是秦汉以来,南北两种生产方式的所有者不断接触联系,这种联系既有战争方式,也有和平时期的贸易方式。阴山成为双方联系过程中必须跨越的一个地理标志。

因此,连接阴山南北的交通线路,在历史上具有重要作用。两千多年来,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以阴山山脉为锋线交会、碰撞、融合。两大文化板块的碰撞,为农耕文明输入了浩荡之气,为草原文明融入了灵秀之魂,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

二、历史上最重要三条阴山古道

历史上过往阴山主要有三条主要大通道,一是现在从呼和浩特市区通往武川县蜈蚣坝,也称汪古坝,古称白道、单于道等;二是现在包头市区通往固阳县的昆都沟谷道,古称中道、稒阳道、呼延道等;三是为从狼山口、哈隆格乃山口通向漠北的西道,或称朔漠古道。

东道,亦称单于道。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青山。最早见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芒干水又西南,迳白道南谷口。有城在右,萦带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城,自城北出有高阪,谓之白道岭。”北魏初年,由于白道位于盛乐、平城蒙古高原之间,交通取其便捷,故尔逐渐兴盛。元代,阴山一带为汪古部驻地。后来的史籍中多称白道岭为翁滚坝或翁衮坝,口语相传,遂演绎成今天的蜈蚣坝。但此道需翻越阴山,山势高耸,山路陡险,雨季和冬季运输殊为不易。

中道,亦称稒阳道。即昆都仑沟谷古道,地处阴山中段,是阴山山脉两座重要山脉,乌拉山和大青山的界谷,地势较为平坦,便于车马通行,是穿越阴山的交通要道,在阴山古道中居于最为重要的位置。但这条古道也是原黄河北线故道,受季节性影响较大。

西道,亦称朔漠道。位于巴彦淖尔磴口县西北山西南段之哈隆格乃峡谷。山南峡口西侧有汉代鸡鹿塞西汉时呼韩邪单于款五原塞朝拜汉天子,返回塞外时,走的就是这条古道。东汉永和元年(136年),车骑将军窦宪率兵出鸡鹿塞,与另两路大军会于涿邪山,在稽落山大败北匈奴。但西道位于黄河频繁改道区域,道路泥泞,加之阴山西段各谷狼山口、哈隆格乃山口狭窄,道路稳定性较差,大规模运输并不适宜。

三、包头境内的六条阴山古道

包头地区纵跨阴山中段南北,山南黄河东西过境,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农业开发较早;山北戈壁草原地貌,间有盆地湖泊,水草丰美,以牧业经济为主。由于所处地理位置极为敏感,包头地区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是两大文化板块争锋和融合最为激烈,最为繁忙的区域,也是两种文化交会的典型区域,在这一区域有六条历史古道横亘青山,贯通南北,有的乃兵家必涉之地,有的亦为通商之道,为历史的进程和文化的融合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六条古道由东向西分别是:美岱沟古道、五当沟古道、色拉淖大坝、本坝沟古道、昆都仑沟古道、哈德门沟古道。

1、美岱沟古道。美岱沟源于沟口南座落着著名的明代历史古城美岱召而得名。上游称哈隆贵(一名黑隆贵)沟,中游称克力沟、大东沟。发源于固阳县银号镇长发城村西南山顶,主沟长 97.6 公里。该沟山高坡陡,山南沟口位于美岱召镇大脑包村北 1 公里处,入沟北行 15 公里,沟分三岔,一走向正北,一走向东北,一走向西北,皆可通往后山。东北向岔沟与西白石头沟相通,转道克力沟出口。

美岱沟,是一条溪流潺潺、峰回路转、景色壮美的沟谷,也是重要的历史古道之一。在沟谷有多处古代遗址,留下多处开凿道路的遗迹,从遗存陶片可以考证,古道开始于汉代、或者更早年间。

美岱沟是明清时期土默特部与山北草原联系的主要通道之一。沟谷有一处被村民称作“王墓”的古代墓葬群,工程较大。当地人对此处说法很多,有的说是“王墓”墓园,有的说是明代古城。从这条古道向北经德胜沟,过色儿腾山达怀朔古城,继续向北达奥伦苏木古城,并入其他草原大道。明代阿拉坦汗避暑草原敖伦苏木古城就是经此道北上的。

清代,于该沟口设有克勒沟卡伦。在其上游固阳县境内有村落名后脑包,据村中关帝庙碑文记载,该村建于嘉庆三年(1798年),道光二年(1822年)修庙时,捐款布施的商号就有一百多家,可知这条沟谷也是清代的主要商道。

(美岱沟古道)

2、五当沟古道。

五当沟沟谷南北穿越石拐区老城区。五当沟水北自明安川流入大青山,主要流经石拐区,南至东河区沙尔沁镇,全长近90公里,流域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

五当沟古道是沟通阴山南北的重要通道,其地位堪与昆都仑沟谷古道相并论。考古专家在沟谷调查时,发现汉代烽燧6座、障城3座、当路塞墙体2段、遗址1处。沟南口有重要的汉五原郡军事机关东部都尉治稒阳县城,北口有两座障城及三岔口障城和下城湾障城。显然,这条沟谷在汉代是重要的军事要冲。

五当沟谷从发现的遗址和军防设施遗存分析,从新石器时代直至汉代以及清代都是一条重要的沟谷。在这条古道上,新石器时期阿善遗址的先民由此进入固阳和达茂草原繁衍生息。战国和秦汉时期这条谷道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交融和纷争的重要渠道。到了清代,这里成为修建五当召运送物资的重要通道,同时由于五当召的建成和煤炭矿产开发这条古道更加繁忙,直至现在依然是包头市链接南北的大通道。

3、色拉淖大坝。据口述资料推测,这条过阴山的通道大约修建于1900年前后。由于清道光年间修建的奔坝商道在光绪年间被山洪冲毁,于是,包头、固阳的商号集资修筑这条翻越什拉淖大坝的包固公路。它也是现在包固公路的前身。该道曾数次重修。1952年,将山南坡道改为盘山道,上世纪七十年代,铺设沥青路面,遂畅行无阻。

4、奔坝沟古道。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至二十六年(1846年)修建,全长60公里。清康乾时期,包头地区旅蒙商号盛行,将汉地粮食、杂货贩运至蒙古地区,换取当地皮毛、牲畜等,俗称蒙古行。到道光年间,包头地区商业愈加兴盛,商会前身“大行”应运而生。

(本坝沟修修道的石碑)

为使往返经商交通便利,由包头商人曹凤翔等倡议,包镇大行牵头,包头、固阳商号集资修建从包头东河区(包头镇)至固阳县商道。该道从今包头市青山区二相公窑子村顺沟北上,经奔坝沟、贵西沟,开辟南老爷庙岭,进入固阳县境,向北进入茂明安旗和达尔罕旗。

该道前后利用近六十年,方便阴山南北客商。什拉淖大坝包固公路通行后荒废。该道山顶曾建有一座关公小庙,竖两块记述有关修路事情的石碑,小庙墙体尚存,石碑完好。

(本坝沟古道石板上车痕迹)

5、哈德门沟古道。哈德门沟又称哈达玛尔沟,发源于乌拉山的大桦背,主沟长约15.6公里。其南口位于包头市西侧,北口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乌拉特三公旗于顺治五年(1648年)被清政府安置于阴山西段,三旗札萨克同驻铁柱谷,蒙名哈达玛尔,即哈德门。

清康熙年间,将蒙古地区到京城的五条贡道改为驿站,其中,杀虎口驿路经归化城(今呼和浩特)至鄂尔多斯、乌拉特三公旗。哈德门沟古道成为从归化城到乌拉特三公旗驻地的必经之路,这也是横穿包头地区的主要道路。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杀虎口驿路向北延伸,与阿尔泰军台道联接,更显哈德门沟古道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哈德门古道南口古城)

清光绪年间,包头地区驼运商路繁华,其北路通至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哈德门沟乃必经之路;西路至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主要有三条干线,中间一条通道即穿哈德门沟,经大佘太,过西山嘴,汇于五原大车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修建哈石公路,即从110国道向北进入哈德门沟,终点至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石哈河镇。(未完待续)

Hash:705c917b9c45aa5da8092c8d5a97e93040139c52

声明:此文由 老方带你游包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