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研修助力青海土族传承“生土”建筑营造技艺
今天上午,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指导,北京市文化局主办、北京建筑大学承办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培训班在北京建筑大学开班。来自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景阳镇土关村的51名学员相聚北京建筑大学,开始第一阶段为期两周的生土建筑理论学习,随后返回原籍,在实践导师指导下进行生土建筑实操培训。
▲中国建筑大学党委书记张启鸿致欢迎辞
以土为主材的生土建造技术,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应用最广泛的营建传统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省的土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是青海省五个世居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生土建造技术的重要传承人群。
▲土族建筑
土族建筑,作工精细,匠心独具,在青海有较高的名望。土族的住房均为土木结构,房屋外围是庄廓,在夯土建筑的劳动过程中还产生了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夯歌。
土族住宅建筑具有独特艺术风格,既适应高原气候寒冷的特点,又体现民族建筑艺术特点。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生产、生活方式急剧转变,不仅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民族建筑文化也受到了一定冲击,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逐渐陷入困境。
北京市文化局积极落实“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利用北京建筑大学学术资源优势,针对青海扶贫攻坚地区,开展针对非遗传承人群生土建筑技艺的培训。
▲学员致辞
北京建筑大学是“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2017年9月,北京建大学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生土建筑、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席,目前全球已有46个高校或研究机构加入其国际研究网络,其中亚洲仅8所机构。
张启鸿
中国建筑大学党委书记
为迎接这51位学员的到来,2018年4月,学校组织专门团队到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景阳镇土关村调研,通过入户调查村民情况,村两委班子座谈,深入挖掘土关村民族特色、民族手工艺、民间艺人、特色美食等,制作了土关村特色宣传片,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本次培训作了充分准备。
■■■■■
这次培训以生土建筑营造为主题,通过理论教学、经验交流、参观调研、技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指导传承人群建造生土建筑,将土族建筑风格和现代民宿相融合,提升技艺水平和当代审美意识,发挥“扶智”功能,助力扶贫攻坚,并在传承中寻求创新与发展,探索“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五共”村庄发展模式。
预计今年9月,由学员亲手搭建的几座生土建筑就能在西宁举办的学员培训成果展上展出啦。
部分图片来源:汇图网
Hash:dd62ca5467788bd548706fa5945560f2632198db
声明:此文由 文化北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