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界圣境五峰山

长期征稿,附带图片,原创首发。

作者:我为书狂

山游恍惚画中行,地僻人稀动隐情。

溪水全从云外见,虬枝半向岭头横。

逃喧松菊开三径,避世竦狂学四明。

岂是吾曹甘痼癖,素心原不爱浮名。

这首《游五峰》由清初崞县(今原平市)大阳村人张允中所作,他以顺治己亥进士知河南襄城县,后擢升吏部考功司主事,是古崞县的一位历史文化名人

张允中诗里的五峰山位于原平市区东北26公里处。

五峰山因有五峰而得名。东峰有漱玉泉,南峰有冥府殿,西峰梵王宫,北峰有水草庙,中峰上的寿宁寺为五台山寿宁寺的下院,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致祭。

五峰山山色秀丽,风景优美,有“小五台”之美誉,旧称“地角枕流”,为崞县八景之一。清光绪版《续修崞县志》载:“五峰山,在县治东二十五里,五峰高耸,松柏万千,苍蔚深秀,分域而生,移栽互植则不荣,根巨末锐,形类犀角,俯临滹沱,似人俯首而卧。旧志所谓地角枕流,为县八景之一。中峰圣母殿泉水出神像下,祷雨辄应。通志云:天涯为天涯,五峰为地角。”历代名士墨客曾游五峰山络绎不绝,并留有许多诗赋。唐懿宗大中八年,由国子监毛博士出任简州刺史的雍陶曾于十年间两游五峰山,写下了四言绝句:“每忆云山养短才,悔缘名利入尘埃。十年马足行多少,两度天涯地角来。”

五峰山是五台山麓的余脉,尽管其海拔只有1200多米,与五台山没法比拟,但在广袤的黄土高坡绵绵密密的沟壑簇拥下,依然显得格外挺拔俊朗。出原白公路,一条长长的黄土路将游人牵引着渐行渐高,步步深入原平市中阳东部大山中,然后穿越井沟村,经九曲十八弯的山路盘缘而上,便可直抵寿宁寺的山门旁。

驻足四望,五峰尽收眼底。西峰平淡无奇,远眺只是一座小山包,周围间或有一些并不高大的杏树枣树;北峰高耸若屏,山石犬牙交错,岩缝和表层土上长满草山茅,夏季草长莺飞之计星星点点的小花便灿烂地绽放开来;东峰与北峰相接,但其形其质与北峰迥然不同,峰上长满松柏树,虽年头不长,但四季常青;南峰浑圆丰腴,草茂林密,景色最为怡人。

人们游五峰,往往是遥看山景,细品寺容,这一规律符合游人的心理诉求,历来如此。

寿宁寺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十年碑载:“上下左右基址布置咸有条理……考诸志及lH碑失其创建之始而记不实……于至顺元年重修,洪武十年再度修葺。”这通石碑将有史记载的重修时间追溯到了元代,而几年前修复千佛殿时从旧址挖出了隋唐时代硕大的宝装莲瓣柱础石和灰色大板瓦,是当年古寺遇火毁损后残存的遗物。由此可以断定,寿宁寺建寺初始时间最迟应在隋末唐初。据寿宁寺住持清如师父介绍,寺内早期最隆盛的建筑为圣母庙。清乾隆版《崞县志》载:“五峰山圣母班镇畅氏女,已许聘赵氏子,年及笄日,捻白棉线积千百丈,一日吞之尽,忽复吐出,飘扬空中。时母梳发方半,趋随其线飞举焉。至一村挽其发,今名挽头村是也。直抵五峰,遂坐于此,肉身今存,后人为立庙。”相传,清顺治帝福临第四子玄烨出征边地,战事失利遭遇饥渴,遇一妇人以食物相助。玄烨感其恩德,问其住址,妇答曰:山西崞县五峰山。玄烨即位登基后,派员专访五峰山,结果在崞县东五峰山见有一座圣母庙,才知当年相助之妇原来早成神仙。遂颁诏下旨,敕封为“金天圣母”,于四月初六亲往祭之。之后,康熙帝号令崞县知县于每年四月初六代帝而祭,五峰山寿宁寺便由此建起一座为祭圣母线娘娘而专设的官厅(即今罗汉堂,也叫三圣殿)。连同圣母殿、三圣殿在内,寿宁寺原有上佛殿、下佛殿、地藏殿、牌楼、僧房等许多建筑,依山傍势而建,高低错落达千米,为崞县早期著名的佛教圣地。然而,由于人为的破坏,寿宁寺于1969年7月,惨遭“大革文化命”的红卫兵的毁损,塑像壁画几无所存。同年10月,中阳公社盖机关办公室和修建公社机械厂,将寺院殿宇大部拆毁,仅存一座官厅和部分僧房。崇教、崇厚和清如、清风等僧众被迫还俗。

公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落实了宗教政策,崇厚和清如师徒数人精神焕发,开始重建庙宇,恢复圣境:他们勤俭节约,先后筹资修复和新建起佛殿、天王殿、禅房、库房、碑房、钟鼓楼、砖山门、牌楼和108级台阶,并在寺院内外栽花种树,使古寺重焕新颜。崇厚师父圆寂后,清如接任住持。他继承师父遗志,继续省吃俭用,复修寺院,仅仅数年又相继新建了七佛殿、文殊殿、罗汉殿、千佛殿和地藏殿等建筑,塑像和彩绘正在逐步完善中。至此,寿宁寺又成为一处蔚为壮观的佛教建筑群。

现在的寿宁寺有两座山门,一座在东,为大山门。山门面临深涧,林木翳翳,显得幽深和阔远。门为砖砌门洞,硬山顶,为明代建筑。山门正面的牌匾上有“寿宁寺”三个大字,背面牌匾镂“唐林名迹”四字。山门左右有钟鼓楼,各为一间悬山顶建筑。在大山门前,是前几年新筑的108级台阶,台阶最低处,有新建的木牌楼和影壁各一座,后来又增置华表一对。从大山门向西环绕,可以登上小山门,尽管这间悬山顶建筑比较简洁,但僧众和游人进寺大都从此而入。门上明柱悬挂一副木制楹联,联曰:“寺为寿宁寺院佛光永久耀,山名紫金山头紫气日常浮。”

踏进小山门,正对面是三间硬山顶建筑,该建筑并不雄伟高大,乍看极像一座普通农家的正房。但这是该寺唯一保存下来的旧建筑,过去为一座前出廊的官厅,是寺院接待知县等官员的地方,后来改拆为无出廊的佛殿,现为寿宁寺的主殿,因殿内主供西方三圣,所以又名三圣殿。另外,该殿内有全国罕见的佛教净土宗创始人、祖籍楼烦(今原平市)的慧远大师的木雕像,故殿门外悬楹联一副,联曰“学远公弘净土同生安泰,效庐山东林寺结社念佛”。殿内供奉着各种菩萨、罗汉,显得比较拥挤,正面塑西方三圣侍立像,中间为阿弥陀佛,东面为观世音菩萨,西面为大势至菩萨,均高约2.5米。两面还有十二圆觉菩萨,身高1.2米;观音、地藏二菩萨,高为1.6米。观音像前还有善财、龙女等。另外分置两侧的有十七罗汉像,高80厘米。慧远大师木雕像,高50厘米;五龙王像,高50厘米。在不显眼处,还供有许多小佛像,这50多尊塑像,分别为唐宋元明清各代的铜制、铁铸、木雕像,其雕刻、塑铸艺术精致优美,为十分珍贵的文物。前几年因不法之徒夜闯寺内,捆绑僧众,抢走了正面的阿弥陀佛像。无奈之下,清如师父将其补塑为泥像,并将大殿前面整个用铁栅封闭,严实倒也严实,但顿减了几分神韵,好像一个库房。三圣殿前的东西两面,各有三间配房,皆为硬山顶建筑,西配房是寺内厨灶间,东配房是居士房。

三圣殿东侧开有一小门,可进入后院。后院从西往东并开三小院。第一院坐北向南建有大悲殿,为1991年的新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硬山顶,斗拱为五铺作,双下昂,昂为猪嘴昂。殿内正中塑十八臂观音像,左塑文殊菩萨,右塑普贤菩萨。大悲殿两侧各有五间禅房,西北角另辟小院一个,建房两间,现占用为库房。

大悲殿往东,是第二院,正面为大雄殿,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清如师父从白石村购买搬来,为明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硬山顶,柱子上顶大斗,大斗斗幽一厘米,散斗斗幽半厘米。斗拱为四铺作,单下昂,耍头呈昂嘴形,有假华头子,大殿的木结构为三椽栿对乳栿,大梁大头朝后,小头朝前。殿顶前檐有11个唐代板瓦。殿内供奉三世佛(亦称三方佛)泥塑像,正中为释迦牟尼佛,东为东方琉璃光佛(药师佛),西为西方阿弥陀佛。

大雄殿对面为天王殿,也称弥勒殿,殿内主供弥勒佛和护法天神韦驮菩萨。两尊塑像相背而置,弥勒佛背对大雄殿,面对大山门;韦驮菩萨背对大山门,面朝大雄殿。天王殿还有一个名称叫“兜率宫”。在弥勒、韦驮之外,两侧还塑有四大天王,即头戴毗卢宝冠,一手持伞的毗沙门天王(多闻天王),身披中国式战甲、一手持琵琶的提多罗吒天王(持国天王),身为青色、手持宝剑的毗流驮迦天王(增长天王),身为红色、手中缠绕一龙的毗留叉天王(广目天王),他们各主风、调、雨、顺之职,是作为护持佛法、保护寺院的护法神,因而居于大山门的第一层。

大雄殿东面有三间地藏殿,硬山顶建筑,内供地藏王菩萨和十殿阎君。地藏殿东面有精雕青砖小门,通过小门便进入第三院,即圣母殿院。圣母殿为清代建筑,原是崞县佛教协会的旧建筑,由清如师父早年出面找时任原平县委书记、现任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会长的吕日周从崞阳镇迁于此。该殿面阔三间,硬山顶,前出廊。殿外明柱上悬挂楹联,联曰:“圣母威灵风调雨顺民安乐,龙王护持国界安宁兵革消。”殿内主供敕封金天圣母的线娘娘,前塑雨师和巡海夜叉等像。圣母殿前有两座碑亭,均为一间悬山顶建筑,东碑亭立明嘉靖十二年碑一通,西碑亭立嘉靖十年碑一通。就在该殿东侧一隅,即有被人们誉为“圣水”的水井一眼,此井为自流泉水,源出圣母线娘娘神像下,早年水量丰盛,多时可溢出井外,经化验为国内排名第三的优质矿泉水,富含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可惜因地下水位下降之故,泉水已枯竭,令人十分遗憾。

从官厅西侧前行,另辟小院,为方丈院,有正房三间,西窑三间,还有小房子七间。小院内培植有牡丹和玉兰等花木

在围墙以外、寺院之后,近年来又陆续筹资修复了许多新殿宇,大多是在古殿的基础上再建的。七佛殿居中正对寺院,拾级而上入“般若门”便进入了七佛殿小院。七佛殿共为七间,前为歇山顶,后为硬山顶,大式建筑。殿内塑有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尸弃佛、毗婆尸佛等七尊大佛,并有护法伽蓝和韦驮两尊天神左右站立。在寺后偏东方向,上下错落新建文殊殿、罗汉殿和千佛殿三座。低处的大智文殊殿三间,硬山顶。中间的十八罗汉殿三间,硬山顶,大式建筑。最高处半山腰的千佛殿也为三间,硬山顶,斗拱四铺作。此殿新建时曾出土唐代柱础四个,柱径50厘米。并挖出许多木炭,可见原有建筑规模宏大,只可惜毁于火灾。寺院西侧新建的一座地藏殿,面阔五楹,前为歇山顶,后为硬山顶,斗拱四铺作,翼形拱,整木门槛呈圆状。现如今,地藏殿已单为一院,东西配殿和钟鼓楼、木牌楼都已建成,并先后完成了彩塑和壁画。另外,在这些新殿四周,散落着许多古殿柱础,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使用年代已无可考,但足以说明该寺在古代是一个宏大的建筑群。

寿宁寺的古碑很多,除立于碑亭的两通明代古碑外,在山门和天王殿之间的院子两侧,各建有一个碑廊,有石碑15通,分别为清康熙、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的古碑。除此碑廊外,寺内还散立着明嘉靖十年和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的碑碣数十通。在大雄殿院中,有一通乾隆二十四年的石碑,为该寺的地契碑,碑身分明刻有当时该寺的占地四至。此外,寺内尚存明代石狮一对、清代铁钟一口、铁鼎一个,古柏两株。而康熙皇帝当年亲笔御书的“五峰化宇”真迹则更为珍贵。

正如原刊于1989年《中国日报》外文版、由著名记者林东威撰写的《一个无名的无法描述的小庙宇》所载,五峰山寿宁寺的确是中国大地上的一座小庙,但千百年来这里暮鼓晨钟,香烟缭绕,佛事繁盛,人气兴旺。据清如师父追忆,隋唐时寺内情况巳无从考证,只知明代道显大师从五台山寿宁寺带僧众前来主持寿宁寺。福祥是寿宁寺笫五代住持,其师父为雁门镇边寺、代县圆果寺住持果善;慧通是第六代住持,其为清代崞县僧官;炬中是第七代住持,为著名武僧,民国三十年(1941年)圆寂;崇教是第八代住持,曾任雁门镇边寺、交城玄中寺崇善寺住持及崞县佛教会会长;崇厚是第九代住持,八代住持崇教是其大师兄(三师弟名崇德,著名武僧;四师弟名崇法,曾居龙岩寺)。现任住持清如是第十代住持,第九代住持崇厚是其舅父。清如师父的得意门生净明,是其师弟清风(已往生)之子,年方20多岁,已出家剃度10多年,毕业于福建佛学院。

现如今,五峰山上松柏如黛,花香鸟啼,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游人入寺感悟空灵的山韵、睿智的净土尤为陶醉。80多岁的清如师父发愿恢复寿宁寺原貌,各峰建筑陆续修复。而中阳乡党委、政府已于2006年成功申报五峰山为省级森林公园。五峰山和寿宁寺的未来将如清代崞县知县孙祩在《五峰晴岚》一诗中描绘的那样:

岚嫩光摇翠,轻风草树生。

悬崖石磴滑,荒涧泻泉清。

斜阳含山远,余霞映水明。

四围仙迹古,遥望画图迎。

(我为书狂 摄影

Hash:e003a88a1d947b24c7d633217830626b2f88365f

声明:此文由 原平故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