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境内的三条汉代“当路塞”,很重要的军防设施
“当路塞”是很重要的古代军防设施。但是,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了,我也找不出该用什么现代设施与之功能相对应。
古代“当路塞”是修建于山谷中的用于阻断敌人进攻的短墙或城障等军事设施,司马迁称之为“当路塞”。《汉书·匈奴列传》:“自是之后, 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於边,不可胜数。” 颜师古注:“塞之当行道处者。”《索隐》引苏林语,称“当路塞”是“直当道之塞”,即 直接遮挡道路的城塞。
史书记载,汉代在阴山山谷路口修筑了许多“当路塞”。包头市境内就发现有三条。一是明灯山“当路塞”,二是昆都仑沟“当路塞”,三是五当沟“当路塞”。
从这三段“当路塞”位置来看都是修建在非常重要的古代交通要道上。明灯山“当路塞”阻挡武川至固阳古道东西通行,昆都仑沟“当路塞”阻挡昆都仑古道南北通行,五当沟“当路塞”守护五当沟古道南北通行。
(当路塞漂亮的石墙)
明灯山“当路塞”。明灯山为大青山余脉色尔腾山南段,位于固阳县下湿壕镇北侧,固阳--武川公路南侧相伴而行。明灯山“当路塞”主要修筑在明灯山脊上,西起明灯山西缘,沿山脊北坡东西行,至下湿壕镇油坊壕村西、藺家渠村南跨过公路消失,长约10多公里。从明灯山西缘北坡远望有明显痕迹,过去人们认为是金长城,还有传说是杨六郎饮马道。明灯山当路塞为石头垒砌和土筑两类,宽1--4米,高0.2--0.4米,土筑墙体内侧有壕的痕迹。
固阳至武川公路在秦汉、北魏时期就是一条阴山北侧东西通行的重要古道,留有汉代城梁古城、下古城湾等众多遗存。我认为, 明灯山当路塞既是固阳至武川古道的障塞,也可能是汉代“北假屯田”阴山以北区域的东部边界,对守护明安川肥沃屯垦良田亦发挥重要作用。
(与同行者登上了明灯山“当路塞”)
昆都仑沟“当路塞”。修筑在昆都仑沟东侧山梁上,位于包固公路最南隧道口山顶。有人认为是唐代“当路塞”,即《新唐书》记载的“呼延栅”,我分析认为应为汉代“当路塞”,唐代“呼延栅”应是昆都仑沟口的赵长城及两座障城。昆都仑沟当路塞塞墙长约1.5公里,由石头垒砌和土筑而成,长城保护志愿者李节老师还发现有烽燧3处。
我分析认为,昆都仑沟当路塞应该是比较完整的军防结构。中间以位于昆都仑沟谷的石门障城为中心,东北方向过昆都仑河谷连接现存的1.5公里的东段塞墙,西侧由于山势险峻,只在山岭顶上修筑了连绵的烽燧充当塞墙功能,李节发现了3座烽燧,我发现了一座。
(昆都仑沟隧道口西侧的当路塞墙体)
昆都仑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宽阔的沟谷,从秦汉开始两千多年来一直是穿越阴山的重要通道,古称中道、稒阳道等。为了守护这条古道,战国时期以及秦汉、北魏、唐等在沟谷南北口和沟谷中先后修筑了众多的军防设施,并在不同朝代使用。沟南口有赵长城,已发现南北沟口和沟谷内有城障5座,以及连绵不断的烽燧7座。位于沟谷中段的当路塞,是昆都仑沟谷防御体系中重要的军事设施和防御环节。
(昆都仑沟当路塞墙漂亮的石头)
五当沟“当路塞”。东起石拐区五当召镇缸房地村东的丘陵山谷中,经缸房地村北西北行,在猫土塔村北消失,长约2公里。墙体为石砌和土筑两种,宽1--4米,残高0.2--2米,墙体内侧山顶分布烽燧。
据调查这段“当路塞”经猫土塔村、东达沟村穿越沟谷与五当沟沟谷相伴北行,进入固阳县境与明灯山当路塞连接,但我未在这段找到塞墙。
这段“当路塞”最为精华地段是在猫土塔村东南侧山梁上。墙体最宽处约8米,最高处约2米,石头板材精细铺砌墙体,依然保存完好,在“当路塞”建筑中极为少见;有一烽燧,基座为方形,边长约4米,基础清晰可见,烽燧南侧有当年护守将士居住的房屋基址。
(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猫土塔村远眺)
五当沟从新石器时代、汉代直至清代都是一条重要的穿行阴山山脉南北的古道,其地位堪与昆都仑沟谷古道相论。考古调查发现在五当沟沟谷建有汉代烽燧城障遗址群,包括有:烽燧6座、障城3座,还在沟谷的台地上发现了10多处新石器时代和战国时期的生活遗址。
武当沟“当路塞”防守着武当沟东边和北边的袭扰,并利用西边的赵国长城构筑了五当沟西边的防御工事,使这条沟谷形成一体两翼护守的严密的防守布局,确保武当沟古道安全畅通和生活在沟谷人们的生存安宁。
应该在这三条当路塞适当位置修建“当路塞”历史文化遗址公园,让人们了解这些重要而且有趣的历史。
(武当沟当路塞猫土塔烽燧)
Hash:d6705ca8ca6e4e8539426b6e0cdbdcd42021cbc2
声明:此文由 老方带你游包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