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文岭
琼 文 岭
琼文岭是个神奇地方,它虽不高但却是会文圩最高之地,也是曾是文昌县南部最高学府——琼文中学所在地。因而,我从小就向往之。
琼文中学老校门
我们村庄就在琼文岭岭脚下,我姐姐一家居住在琼文岭上,姐夫是琼文中学资深物理老师。小时候,经常往岭上跑,印象中校园宽敞、幽静、优美,如一幅古朴的油画:古楼老井还有那成片的相思树、木麻黄树林,亭亭玉立的椰树摇曳,一排排九里香拱立校道两边,白色小花绽放散发着幽幽郁馥……也许是环境优雅里透出几缕柔情、香艳吧,当年民间流传:睡罗峰吃联东,读书在文中,谈爱琼文最冲,清澜吃牛四公……的顺口溜,但终究是调侃而已。其实,这菁菁校园,古旧建筑里不晓得里头还蕴藏着多少幽远的历史故事。
琼文中学有九十多年的校史。校园有不少古建筑,保持原貌的原校门内有一口很深的水井,旁边耸立着一幢两
层楼,当年琼文名师冯老师林老师夫妇和正芳等老师的宿舍;往南边是原教学楼,两层四间大教室,是当年琼文体量最大的楼房。大楼前为操场和露天戏埸,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央芭蕾舞团一小分队曾在此表演。特殊时期,公社也时常在此举办的文艺汇演。此处也曾为露天影埸,曾放映《海霞》
、《渡江侦察记》等轰动一时的故事片。
图文无关
其间有一趣事轶闻:就是《渡江侦察记》中扮演敌方“情报处长”的演员陈述与时任琼文教导的陈文国老师长相神态几乎一模一样。众人皆惊叹不已,这奇事不但传遍琼文岭上岭下,不久,陈老师下乡到蓬莱公社典昌村,当地的伯爹、伯姩边盯着他边自言自语:真像,真真像呵
!陈老师莫名其妙地成为妇孺皆知的名人,哭笑不得。这是有趣的小插曲;大楼后面一行古屋为教工宿舍。陈文国等十多位老师居住,原图书馆在半山腰,岭顶为大操场。左侧有一造形古怪的建筑,小时听大人叫做“炮楼”,莫名其妙。
后来,我在琼文中学读书和复习高考后,对校园中的古建筑有所了解。1974年,我读高二时教室就在那座古怪的“炮楼”旁边。那楼位处岭顶,左侧是会文圩通往白延圩交通要道,体量不小,占地几百平米,高三层,四四方方地基、钢筋砖木混构瓦顶,窗户如枪炮口,整幢建筑如碉堡,因而人们俗称“炮楼”。内部有一条约两百米长的暗道通向岭脚的东坑村一个俗称“仔宫行”的小山坳;
琼文岭“炮楼”地下暗道出口处现貌。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们家三哥,少年时曾好奇地从“仔宫行”(暗道出口)进入近两米高、一米多宽的暗道“探险”,但太幽暗了,进入一段就折回来了。后来,据说在大跃进全民炼钢铁运动中,暗道里的砖头被拆去建高炉。这是后话了。如今我寻思:当年日本鬼子征用了多少民工,用锄头铁锹箥箕等原始简陋工具,花费多少时间,才能在这坚硬的石仔地挖出这么长的地道,并用砖石砌固四壁?这个浩大工程,有多少民工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下受劳役折磨?
“炮楼”的右侧有一深不见底的水井,接三条牛绳才打到水。
抗日战争胜利后,琼文中学在原址复办。“炮楼”成为学生宿舍。上世纪五十年代,广东省文昌农校曾暂时以该楼为校址。后来,农校迁走,该楼又成为琼文中学学生宿舍,一直至我上高中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当年也是学校团委办公场所。我曾在那里画墙报报头,阅读《参考消息》等报刊。据曾居住在此楼的同学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天深夜,楼下传来“轰隆”一声沉闷巨响,惊吓酣睡中的同学们。次日早晨探究竟:原来咋夜那古井坍塌了。后来,这井就作废了。
听老人说,此“炮楼”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侵琼日本鬼子拆毁附近民房的砖瓦木料修建的兵营。周边是一圈布满枪口的围墙,当年驻扎一个中队编制的鬼子,还是侵琼日军“文昌县南司令部”所在地。
在“炮楼”北侧几百米处,有一处六七间瓦房围成的凹形院子,就是当年的”慰安所”。后来成为教工宿舍,我姐夫一家就长年居住那里。上世纪六十年代未至七十年代初,著名的林尤勤老师在个相思树掩映的院子里指导学校舞蹈队,排练曾风靡海南岛的精彩节目。
图文无关
到了八十年代末期,琼文岭上来了一位不寻常的“访客”,原驻扎在“炮楼”里的日本鬼子小头目——原侵琼日军文昌县南司令部司令高乔值郎重返当年驻扎作恶故地。据说,当时的文国校长曾询问这位“不速之客”,“炮楼”地下是否埋藏什么?他缄默无言。老同学天仁在琼文任教,亲睹这令人感慨万千的埸面。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行凶作恶的侵略者“摇身一变”为“访客”,一个重游造孽“故地”的老头。他在寻找什么?心里又做何感想?他忏悔吗?人们不得而知。据说他后来又造访一次,传说他寻觅当年的“孽缘畸情”的遗迹。面对这极其“戏剧性”情节埸景,我们又做如何感想?
历史早已翻页,“炮楼”已列为文昌市和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警示人们要铭记历史。我回老家时常上琼文岭走走,回味求学时光,拜访恩师。也不由自主地走到这座灰黛色特殊建筑前,感慨万千:原来同学进进岀出、络绎不绝的“宿舍楼”,如今又恢复了历史的沧桑。楼如城堡,窗如枪口,野草灌木伸出窗口,青苔茸茸……楼前那两颗饱阅历史风云的椰子树,仿佛在肃立沉思:此“炮楼”是日本鬼子侵略罪行的见证,让子孙后代永远牢记祖国曾经受外敌侵略的历史。
椰树迎风招展,校园读书声琅琅,一代又一代学子在这里求学圆梦。人们呀,不要忘记琼文岭上屈辱、沉重的历史。
注:本文若干历史线索、故事由王绥芳、侯天仁、林廷夫等同学、文友提供。在此致谢!
一指禅 戳戳戳!
寻人启事
赵懿(現名 赵庆中),原户籍会文镇琼文中学(后迁头苑中学)。男,55岁,身高一米七几,文昌话口音,有“精神残疾”。近年失联,如有发现其行踪者请拨如下电话告知:
寻人启事: 赵懿(現名赵庆中)身份证照
作者简介
吴毓桐
大学文化,一九五六年出生于会文镇会文乡东坑村。小学阶段先后在朝奎、会文、白延小学就读;
中学期间在白延中心小学附中(初中),琼文中学(高中)就读,毕业后赴沙港崀农场。
一九八四年从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分别在高校、报社、国企担任教学、编辑、管理等工作。
//
谢谢关注会文网
//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刊载只为学习交流。如图片、视频涉及肖像、隐私,侵犯您的权益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即行删除或者协商许可使用事宜。谢谢你们对会文网的支持!
会文镇各位乡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向在故乡、外地及海外生活学习工作的亲朋好友、同学致以诚挚的问候是人之常情;同样,企业老板与员工之间相互问候也不可缺少。特别是在节假日,更加温馨感人。
因此,《会文网》特开辟“每日一句话”的“语音栏目”。征求“问候、问安、祝福、祝贺、鼓励”的一句话,《会文网》将每天刊发,以扩宽交流,沟通渠道,活跃气氛,增进感情。
希大家踊跃投稿!
Hash:c3db347cab40cff1df79dc917eb24f2252dc9dee
声明:此文由 会文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