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这座古渔村始祖为自己建了6座疑冢,至今无人知哪座才是真墓
簕山古渔村的始祖李火德绝对没有想到,300多年后,他的后代不仅依靠渔业养活了自己,还靠着旅游业发了家致了富------每日至少5000名游客涌入,每家每户每月至少4-5千的收入。
簕山古渔村位于广西防城港,整个村子82户300口人家,村子里大部分都为李姓人,还有一些后来搬迁到岛上的夏姓人。李姓人的祖先原为甘肃陇西人,后又搬迁至福建、辗转于广东,于明末清初的时候来到了这里,至今已繁衍了17代人。
李姓后人对始祖李火德充满了敬佩之情,他们的老祖先选定的位置让他们世世代代丰衣足食,虽然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但却从未为温饱烦恼过。簕山古渔村从高空俯瞰像一只螃蟹,螃蟹张着大钳子,把四面八方的食物聚拢到嘴边,拥有天生的聚财之气。古渔村的面前就是大海,这里的每一位村民都是天生的渔民,靠着大海吃着大海,他们拥有防城港产量最大、面积最大的沙虫滩涂,这种被称为海滩香肠的沙虫是广西几乎每一家大排档所必有的一道海鲜菜品。现在又有了旅游业,村民开了43间客栈,拥有600多个床位,餐饮店若干,收入又多了一份,旺财,便成了理所当然的。
离古渔村不远处的大海,曾有一座美丽的六墩岛,岛上种植着大树和供人们吃喝的粮食、淡水,后来因为70年代无节制砍伐,小岛逐渐被海水浸噬,绿洲永远消失在了大海深处。每每提起这件事,李姓后人依然感觉到很可惜,因此,他们格外珍惜现在的村子,遵循老祖宗的遗训:保护好古村,保护好祠堂,保护好古屋。来到古渔村的每一位游客,都会走进他们的祠堂,走进他们的古屋,去探听他们的故事。
初听到簕山的名字,对“簕”字感觉很陌生。防城港曾经隶属于广东,这里的人一般讲客家话和广东话,因为山上生长有一种“藤状、带刺、像草”的植物,广东话把这种植物读为“le ge”,这就是“簕”字的本意,但这种读法无法用文字表达,便把生长有这种植物的地方称为簕山,渔村便被叫为簕山古渔村。
李姓人始终认为簕山古渔村的一切荣华富贵都是从一世祖李火德开始的,李火德被他们称为火德工,拥有其他李姓古人所没有企及的智慧和个性,不仅创造了这座像螃蟹的聚财的村子,为了隐藏自己的财富,还在李姓人的祖坟留下了六座疑冢,至今依然无人知道哪一座才是他真正的坟墓。
簕山古渔村有两座保存完好的祠堂,其中一座为豪华无比的四进门,为石头和青砖建成的瓦房,距今有330多年的历史,为簕山古渔村始祖李火德儿子李常熙所建。祠堂的大门一侧留有一条细细的缝隙,据说是为了从门内窥探到来人的样貌所打造,充满了智慧的结晶。祠堂虽然历经风雨300多年,但其坚固的建筑材料和后人用心的保护,让它得以保存至今。
从祠堂和渔村的每家每户之间都连有窄窄的巷道,一户可通往全村各户,交通可谓四通八达,这种巷道之所以修建得很窄,几乎仅容一个人通过,主要也是为了防止海盗。虽然现在祠堂依然祭祀着祖先的牌位,但古屋却很少住人。人们条件好了,建了更漂亮的房子,便搬到了更漂亮的房子里面,村里的那些棵千年古榕树见证了村子十几代人的荣辱与共。
大海虽然离村子近,但海滩却很干净,村民在海滩建了观景楼台,还建了观海长廊,他们不仅自己在大海的滩涂上挖沙虫耙海螺,还带领着游客去体验出海捕鱼,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簕山古渔村的李姓人吃着海鲜说着广东话或客家话,70%的村民以渔民的身份又额外增加了旅游主的身份,这一辈的人们正在为旅游业和渔业干得热火朝天。我在祠堂旁边的屋子遇到一位98岁的老奶奶,她说着客家话,我说着普通话,我们谁也没听懂谁的语言聊了十多分钟,就好像簕山古渔村的村民从渔民变为每日迎接不同的游客一样毫无违和……
Hash:679303f445f1e2a59dd1c605eb82bf6db6119901
声明:此文由 开心菜菜慢生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