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坪古村 东方传统营造的当代重生(上)

文/宋联军 摄影/金伟琦、周梦

耕读传家 深山里的千年古村落

上坪村位于福建三明建宁县溪源乡,这里是武夷山脉中段东麓,西面与江西黎川县接壤,村子四面环山,是山间一处盆地,即便是现在,从县城到这里的交通也不算十分便利。但在明清时期,闽赣之间的一条官道从这里经过,处在深山之间的上坪成为政府官员、商贾小贩往返建宁和江西之间的一处重要驿站,村落迅速繁华起来,至清乾隆年间,村里的人口已经增至3000余人。

沿溪流顺路向上,走到上坪村口,路边有逐级提升的荷塘梯田,迎面是两株参天古树,一颗水杉,一棵紫玉兰,这是两棵“把村”的风水树。树后是建于乾隆四十二年的杨氏家庙三门两边各有巨幅白底黑字对联,其中右门联为“华夏杨门精忠报国益中华,关西夫子宗德齐家平天下”,还有一副门联是:“繁衍千秋绍先祖正气,昌隆万代法四知宗风。”几句话道出了上坪古村的由来和传世发家的祖训。

上坪全村姓杨,村落肇始于五代十国时期,据村里族谱记载,上坪杨家为东汉名臣太尉杨震(人称关西孔子、四知先生)之后,上坪杨氏始祖为杨感遁。当年其祖父杨达圣随王审知由河南固始入闽,王审知失政后(约公元930年),杨达圣的孙子杨十四郎为避乱世,携家人从福州一路跋涉来到建宁,见这里地势平坦,溪水环绕,四周林木繁盛,认定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在此安下家来,开始了开荒种田、避世筑居的农耕生活。因感叹世事沧桑,家族流离失所,避乱世而居,杨十四郎也改名为“感遁”。

上坪古村水口区域改造后全貌。

1000多年来,历代杨氏子孙在这里辛勤耕读,使上坪杨氏发展成当地的名门望族,其后人在宋明清三代分别中进士1人、举人2人、秀才98人,先后有130多人在外为官,其中官居二品2位,4位官拜大夫。功成名就之后,杨氏子孙不忘故里,村里先后修起了多所牌坊、家庙、学堂,至今保存下来的较为完整的古建筑还有五代同堂牌坊、杨氏家庙、社祖庙、古学堂、古香园、司马第、大夫第、得水园等26处古迹。

悠久传奇的历史,丰厚的人文底蕴,上坪村很早就入选全国传统村落名录和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但是现在的上坪早已不是当年的鼎盛状态,岁月轮转,时代更迭,大部分造型精美的古建筑已经毁坏消失,剩余下来的也都不同程度的遭到过损坏,留驻的村民也只剩下100余户,曾经同四周山水一样明亮的村庄已经渐渐黯淡了下去。

2016年,上坪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系列建设项目,当地政府规划总投资5000万元,重点对上坪古村落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还原古村历史风貌,将其打造成为具有闽西北客家文化传承特色的山地村落和书香气息浓郁的水村旅游品牌。

2017年,计划投资3000万元的 “上坪古村再生计划”开始实施,上坪古村迎来了新的生机。

上坪古村水口区域航拍。

好建筑是活的

负责“上坪古村再生计划”设计的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何崴。何崴从2006年开始参与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由他带领团队设计的《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丽水市松阳县平田村“爷爷家青年旅社”》项目,先后获得金点设计奖年度最佳设计奖、“WAACA中国建筑奖-社会公平奖”优胜奖(第一名)、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铜奖、2016年HD Awards经济型旅社/民宿大奖 等多个国内、国际奖项。

建筑应该是活的,何崴这样认为。

何崴说:建筑(村庄环境空间)在乡村建设中的位置既是前端,又是末端。

所谓“前端”,是因为建筑对乡村改变的影响最明显,也是最早完成的。同时,建筑作为使用者的行为载体和容器,也决定了乡村振兴的一系列后续行为是否能展开和完成,所以必须提前介入。

所谓“末端”,是建筑作为一种物理呈现,不是孤立存在的。

改造后的廊亭,适合村民歇脚聊天。夜晚,从远方归来的村民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廊亭中的灯光,它引导着人们回家的方向。

何崴说:中国大部分乡村的建筑多处于闲置状态,原因不单是建筑风格或质量问题,而是因为常住人口减少,以及村庄原有经济产业如农业的增收能力减弱等造成的。单纯改造建筑,创造一个美丽的“空壳子”,并不是乡村建设的正解,建筑空间必须和事后的使用、经营和产业挂钩,在某种情况下甚至要服从后期经营的需求而使自己“变丑”,这样才是好的设计。

在乡建进程中,何崴十分警惕村庄的景片化、纯旅游化。他认为试图把一个村庄打造成消费型景区,制造“一条街”,是十分危险的,这样也会伤害村落生态和自然环境。他把自己所参与的乡建项目称为 “触媒”,这些小型的、插入式的改造如同针灸,也如同酵母,所带来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

何崴说:好的建筑是滴入村庄的活化剂,是融入村落肌底的酵母,能催生出新的生机和力量。

廊亭内的鱼灯装置,上坪古村文创产品:杨家将拓版。

重塑村庄公共空间,恢复古村呼吸的动力

“上坪古村再生计划”,重点建设为:村口区域(节点一)、杨家学堂周边区域(节点二)、大夫第周边区域(节点三)三个节点景观。

何崴介绍了这次的设计理念和策略。上坪古村溪流环绕,并在村口汇聚,有完整的风水格局;村外有水田、山林竹海,农业景观丰富;村中有多处文物古迹,村民日常生活节奏正常,整个村落的结构完整。所以“上坪古村复兴”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改造设计,而是试图从产业策划、建筑、文创和经营一体化的角度入手思考乡村振兴问题。设计团队从产业策划入手,选取村庄中的三个重要空间节点(村头、入口、中心),对其中的多个小微农业生产设施建筑(如猪圈、牛棚、杂物间、闲置粮仓)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创设计,重塑村庄的公共空间,希望以此能重振地方文化,改善村庄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农民收入。

阳春三月来到上坪古村,遇到村口高大的玉兰树花开,一树花海,香气袭人。夏日走到这里,水塘荷花朵朵,溪水潺潺,送走酷暑,带来阵阵山间的微凉。秋天,村落四周的田野稻香阵阵,提醒人们丰收季节的到来。即使到了冬天,闽南的温润气候依然让这里的山野翠绿盎然。

彩云间是一个不大的小房子,建在原来场地中杂物棚的基地上,基本保持了当地棚架的格局,半高架约1.5米,人在其间,可以从高处俯视面前的荷塘。这里新建了一个“水吧”,人们可以在这里品尝上坪古村的文创产品:彩云间咖啡和上坪莲子露。

作为进入上坪古村的门户,横跨溪水的古桥、两棵古树、荷塘是村口区域最主要的景元素,它们与树后的古建筑一起构成了这一区域的基本风貌。溪水在这里汇聚成水塘,既可以种荷、养鱼,也兼做蓄水池,同时这里也是村民祭拜祖先、神灵的地方。

村口的原有建筑包括:社祖庙、杨氏家庙、廊亭、以及烟房和杂物棚。建于清代的杨氏家庙建筑面积625平方米,是二进制单檐歇山顶抬梁木构建筑,布局层次分明,梁柱全部用卵榫镶嵌而成。杨氏社祖庙位于水塘对面,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据专家考证,该庙建于宋末,为木土混合结构,面阔五间,庙内雕梁画栋,美不胜收。不过,这两栋建筑并不是再生计划的关注目标。

正对入口的廊亭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村里修建机动车道,破坏了村口原有的风水格局,为了把持住原有的水口,村民就匆匆在这里盖了一个廊停。廊停的主体结构为毛垒砌,外观感觉厚重、粗劣,建筑封闭的形态既不利于内部使用也阻隔了入村时的视线,所以急需改造。旁边的烤烟房和杂物位置也很显眼,并且长期闲置,也是景区中的消极元素。

同时,村口区域缺乏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不能供游客在这里歇脚、餐饮,这些也是急需改善的内容。

烤烟房内部的彩虹艺术装置。通过一个光和色彩的装置,阳光被分解和强化为彩色的光,从天窗照入室内空间,奇幻的光影效果为简单的空间提供了浪漫的色彩。

在这一节点,再生计划将改造手法定义为:古中带新,艺术介入。即不刻意追求复古形式,也不使用过于现代、城市化的形态,希望修复后的建筑在保持在地性同时,在局部呈现新的气象,从而使新建筑身兼古与的双重个性。

现在的廊亭是古村之前没有的,再生计划将原有的封闭毛石廊亭拆除,用木材重新塑造了一个新的、墙体通透的廊亭。新的廊亭既满足阻隔视线、锁住水尾的传统格局需要,又可以让坐在廊亭里的人能够看到周边的景色和过往行人。

在采用传统举架结构的基础上,再生计划对廊亭的外立面进行了大胆改良,在半高的位置开了一条通长的“窗”,利用格栅所形成半通透效果,形成一个开阔的框景。廊亭中还妥善地保留了当地居民自发供奉的神像,设计师希望通过对原有信仰的尊重,使新、老廊亭建立起一种传承关系,也让当地人更容易接受这个村中的新成员。

Hash:04f1e1e5208609a9224bda8d72a80c8d1c32fc47

声明:此文由 中国周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