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窑老街

干窑老街

钱大忠/文 周诚/摄

水乡古镇,碧水环绕,小桥流水,风光清雅,而临河老街,古镇风貌尤为浓郁,令人眷恋。干窑老街,历史悠久,以窑业而兴盛,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依旧商业繁荣,热闹非凡,“窑廊人”无比自豪,我记忆犹新。

我小辰光的邻居杨家伯伯,他儿子新婚的妻子,是一位俊俏能干的干窑姑娘,家在干窑镇上。她为人善和,笑脸常开,乐于助人,讨人喜欢,言语间常自称是“窑廊人”,时常讲点干窑故事给邻里听,于是,我才慢慢知晓嘉善有干窑这个地方。

干窑古镇,位于县城北面9华里,是嘉善县第三大镇,窑业发达,史称“干家窑”,俗称“窑上”,出产洋瓦和大方砖。那时,人们称窑墩为“大包子”,称平瓦为洋瓦,称京砖为大方砖。干窑虽离县城不远,但那时交通不便,只有水路客运轮船,一天没有几班,一般不会特意坐船前往干窑白相,故对干窑的镇貌,只能停留在想象中。在我读初三那年,终于走进干窑古镇,徜徉干窑老街。初入其境,印象挺深。

那年初冬,嘉善中学初三学生从汾玉长荡学农归善,途经干窑古镇,当我们乘坐的农用机帆船,从镇北驶进干窑市河,一派兴旺景象进入眼帘。

长长的市河两岸,大大小小的船只停得满满当当,来来往往的航船仍川流不息,轮船的鸣笛声、船工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沿岸的两条老街隔河相望,临街的店铺连成一片,河东的坐东朝西,河西的坐西朝东,店家门面隔河相对而开。朝南望去,两岸老街上,行人如织,店铺前购物者络绎不绝。

如此商业街区,难得一见,极有江南水乡古镇风情。后来才知河西为河西街、河东为河东街,属干窑古镇最有人气的两条老街。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沪杭铁路通车,流通加快,干窑窑业进入鼎盛期,随之干窑商业日益发展,商业网点也从干窑商业溯源地石田岸移至市河两岸,沿河两岸筑屋开店,设摊叫卖。据1951干窑商业调查,不包括沿街设摊商贩,河西街有商店23家,河东街有商店20家。

我们到达干窑,已是午饭时间,带队老师同意我们上岸,吃中饭,休息一会儿再回县城。好多没有来过干窑的同学,兴高采烈,赶紧离船登岸。我踏上河西街,二话没说,进了一家饭店,吃饱再逛街。这家饭店,店堂不大,可菜肴面点丰盛。服务台后壁上挂满小木牌,每块木牌标有一菜名或一面点名。那时,中学生几乎人人囊中羞涩,外出上馆子,只能吃面条馄饨年糕之类的面点,最好的菜名,过目就忘。这家饭店面类花色品种多,有大排面大肉面、猪肝面、肚丝面、腰花面、爆鱼面、鳝丝面、虾仁面、冬笋肉丝面、雪菜肉丝面和阳春面,还有炒年糕、汤年糕,我点了一客白菜肉丝汤年糕作中饭。片刻,热腾腾的汤年糕上桌,我狼吞虎咽,一扫光,舌尖记忆,干窑汤年糕美味可口。

出饭店,我独自沿着河西街往北走,边认路边观景,过姚浜街口,跨新木桥,行至河西街街梢,便是干窑农业机械厂,此厂址原为干窑工信铁工厂。据干窑老人回忆,干窑工信铁工厂开办于建国前,是解放初干窑最大的工业企业,从事制造和修理砖瓦机械及检修农用抽水机。厂长潘光熙,是位能人,聪慧精明,兴办工业,口碑甚好。工信铁工厂于1955年公私合营,于1956年并入嘉兴冶金机械厂。潘光熙先生于1958年任嘉兴冶金机械厂副厂长,成为从河西街走出去的企业家,街坊邻居口口相传,引以为豪。

河西街与河东街有3座古桥相通,北有踏扁桥,中有永兴桥,南有楠木桥,3座古桥各有故事,情节中听。相传踏扁桥很早以前叫北桥,是圆洞石桥,通往窑场之桥。北桥,年久失修,摇摇欲坠。有位窑家姑娘,聪明善良,自懂事起便知窑工劳作辛苦,又伤病多发。她立志学医,要为窑工解除病痛。她路过私塾,旁听识字,研读医书,采集草药,开始为窑工治病,长年累月,医术渐长,后来手到病除,窑工们称她为“穷人的女菩萨”。有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女菩萨”要过北桥为窑工李四老婆接生,但当她一脚踏上北桥顶,桥顶突然下陷,李四惊叫“救命”,果然上天保佑,瞬间桥顶停止下沉,北桥两端挤出来的两根石榫头,恰好顶住桥面,圆洞桥变成了平顶桥,“女菩萨”安然地站在平顶桥上,微笑地望着闻讯而来的四方乡亲。于是,“踏扁桥”由此得名。

永兴桥,建于清代,横跨干窑市河中段,颇为壮观,石桥墩、石桥面、石护栏,均由巨石而筑,坚如磐石,稳如泰山,此牢固的古桥,将永驻干窑老街。永兴桥东堍,以前有家茶馆,在抗日战争期间,曾称“德新茶馆”,发生过一个抗日游击队员锄奸的真实故事。这个日本汉奸,名叫陈昌贤,是个鸦片鬼,家住魏塘镇,县城沦陷后,他认贼为父,充当密探,为虎作伥,刺探情报,出卖民族利益,平时敲诈勒索,鱼肉乡里,无恶不作。1942年,受嘉善日军宪兵队军曹松本洁派遣,陈昌贤干起了与干窑镇日伪军据点联络的勾当,常来往于县城和干窑,坏事做尽。国民党嘉善游击政府决定除掉这个卖国贼。在摸清陈昌贤早上常去永兴桥旁的德新茶馆喝茶的行踪后,决定行动。一天早晨,两名游击队员守候在永兴桥上,等陈昌贤进茶馆后,即刻动手。当一名队员冲进茶馆,陈昌贤正在低头洗脸,游击队员迅速拔枪,对准陈昌贤头部连发两枪,陈昌贤当场击毙倒地。此义举轰动嘉善,民众暗中拍手称赞。

连接河西、河东老街南端的楠木桥,也有它的故事。楠木桥,建于清代,桥基石砌,桥身高大,桥面木铺,因桥梁和桥面木板均为楠木,故桥名为楠木桥。因年代久远,桥面木板腐朽,但我看到的早已是水泥桥面,然而,楠木桥其名永不消逝。

那天,我从踏扁桥东堍进入河东街,朝南走,一路上的老街廊棚印象蛮深。当时,我没有去过西塘,见到廊棚挺新奇,街上盖屋顶,逛街如入户,一家又一家,一段连一段。后来才知,此类建筑称“廊棚”,刮风下雨,方便路人行走,沿街商家照常营业,是江南水乡古镇一大建筑特色。干窑人自称“窑廊人”,其中的“廊”就出处于干窑老街上的廊棚。我穿过廊棚,一眼望去,好多同学集聚在楠木桥边,准备过桥上船,我加快步伐,与同学们汇合,相聚处正对干窑公社机关驻地大门。说来正巧,从大门内走出一位干部模样打扮的中年人,我一看认识,是干窑公社的陆书记。陆书记的爱人王阿姨,在我家隔壁的县文化馆工作。我那时经常到文化馆院子里玩耍,王阿姨挺喜欢小男生,于是,与王阿姨相识了。陆书记偶尔有事来文化馆,我碰到过,便知他是王阿姨的丈夫,是干窑公社的书记。在干窑公社机关大门口,巧遇陆书记,我有点激动,赶紧迎上去,亲切呼喊“陆书记”,陆书记似乎认识我,微笑、点头、应声。随后,我与同学们一起上船,回县城。短暂的停留,却有满载而归之感。

姚浜街,干窑古镇又一条商业老街。据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姚浜街有店铺35家,其中有老凤祥金银加工店、久华百货店、柯鼎裕烟纸店、连记饭店和久芝斋糖果店等古镇老店。新中国成立后,姚浜街仍是干窑镇的主要商业街,人气兴旺,生意兴隆。我读高中时,有位女同学家住姚浜街,同学们都叫她“窑廊姑娘”,她细眉凤眼,肤色白皙,身材俊俏。与人家所说的,“窑廊姑娘脸孔墨黑,身材结实”,反差太大。其实干窑姑娘也不失江南水乡女子的美貌,有古诗两句印证,“一脸窑煤粘汗黑,阿侬貌本艳于花”。我那位窑廊高中女同学,性格开朗,乐于交友,常邀请同学到干窑游玩,去她家做客。可在那个年代,男生吃了豹子胆,也不敢去女同学家里白相,只是听听而已。

我在高中毕业后的一个国庆节,突然心血来潮,想去干窑走一趟,逛逛老街。那时,善西公路早已通车,乘公共汽车前往干窑古镇,不到20分钟即到达。我去过一次干窑,对干窑老街的方位、走向一清二楚,下车便来到河东街,沿河岸朝北走。市河两岸依旧一片欣欣向荣,又逢国庆节,处处彩旗招展,节日氛围浓浓,来往行人,欢声笑语。干窑公社大门口,“庆祝国庆”的牌楼高高耸立,牌楼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我跨过永兴桥,走进姚浜街,果然名不虚传,两个字“闹猛”。姚浜街,东西走向,街道不宽,沿街两边,楼房林立。姚浜街不长,可商店一家挨一家,店外摊位一个又一个,购物的、逛街的、路过的,行人众多,只能缓步穿梭于街中。

位于姚浜老街上的干窑镇大礼堂,坐南朝北,建筑规模宏大,几乎与当时的嘉善电影院相仿。那天,大礼堂内正在演日场戏,一看海报便知,一家专业越剧团在演越剧小戏《半篮花生》。偌大的礼堂挤满观众,只见台下黑压压一片,鸦雀无声,在观看台上精彩演出。

宁静的北弄街,与其说是街,实为弄,东西走向,北靠小窑港,石板路、砖砌路相间,古色古香;弄内有深宅大院,也有精致小楼,马头墙、黛瓦、粉墙,错落有致,其独特的江南古弄景色,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县教育局工作,初到干窑镇中心小学出差,热情的周校长陪同我穿越了北弄街。干窑镇中心小学位于北弄街东面,前身为干窑南市小学,由戴补斋先生创办于1915年。戴补斋,干窑镇人,为干窑望族,窑业世家。清末废科举后,戴补斋先生顺从潮流,兴办学校,普惠百姓,造福乡里,是干窑发展教育事业的先驱。

北弄街97号民居,为北弄街最大的宅院,建于清末。据干窑老人回忆,此住宅主人叫柳志潜,他以窑业致富,建起豪宅。此宅楼,坐北朝南,后临小窑港,由砖雕门楼、厢房和正屋合围而成,正屋两层楼五开间,东面有一过弄,直通小窑港河岸,门楼下有石库门,上有三层砖雕,分别雕有人物、亭台楼阁、刀枪兵马和花卉,极有历史、艺术价值,现北弄街97号民居被列为嘉善县文物保护点。

悠悠老街,昔日繁华,深深记忆,难以忘怀。而今,干窑老街随着精美小镇建设,已旧貌换新颜,站在永兴桥上,一览无余,水清、岸绿、街净,清新、宁静、秀美,沿河的古廊棚,修旧如旧,风姿不减当年,两岸商业老街已成休闲新街,一道富有江南水乡古镇特色的风景线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Hash:d09730d6e5a98c3838c81421c2a761d39c8dc1ab

声明:此文由 虎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