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丨济南老街之后营坊

1800多年的古街

后营坊街历史悠久,据传说,可上溯1800多年前的东汉末年。公元184年曹操济南相,为了扩展自己的实力,曾在济南地方屯有重兵,并在城南开辟练兵养马基地,至今还有遗迹。其指挥大营,设在今正觉寺街一带(今泺源大街北侧),在东南是“演武厅”、“点将台”,过去叫“南营”(今棋盘小区内),军需辎重及随军家属则聚居于大营的后面,濒河的一狭长地方(东西长,南北短),房舍沿着东西走向的泉流沟渠布设,恰好形成一条东西街,于是人们便称其为后营房街,后来逐渐演变为后营坊街。

后营坊街东头建有坚固的街门,因上有台阁建筑而称“阁子门”,街西建有“大寨子门”,街中段尚有“栅栏门”。据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历下故城内外砌砖石时,由居此的街坊士绅集资筹建东、西二门;街中部路南成为山东省监狱后,在监狱大门西,第八中学北门又修一栅栏子门。这样后营坊街形成有三道大门名副其实的“后坊营”了,也是与济南老城其他老街的不同之处(注:后帝馆街也有门)。

清同治五年(1866)改建石圩子(外城)墙,南郊八里洼、金鸡岭一带的山水,经齐鲁大学(现山东大学医学院)东的黎明坝、山水沟,在街西水潮庵入护城河。千佛山前的山水连同南关街衙的雨水,经新桥在街东的下阁子汇入护城河。这就形成了平时的南街北河,汛期山洪顺街东、西而过,出现三面环水、二龙抱珠的格局,是所谓风水宝地,一些工商业户、殷实人家、文人墨客,书香门第多将府宅建造于后营坊街。

消失的百年民居

后营坊街距城里、南关的工商业市场都较近,取用泉水更是十分方便,遂成为最适宜于市民居住的街道,连同司里街、所里街、宽厚所街成为城里四大名街之一。在这条街上有许多居住百年以上的老户,如明朝建威将军勾大用的后代,祥字号孟洛川的后代,经营南纸文具业的艺林堂查家,盐商博家,都曾是连片大宅,如今只能从纸上遥想当年盛况了。

清末这条街上常年设有更夫,夜深人静时,低沉的木梆声从远处缓缓传来,晚上10点街东西两头的门同时关门落锁。如果有人深夜出入,事先要向打更人招呼,尔后才给开锁。

据介绍,这里的民居大都保持了明朝建筑的风格,多为独门独户,一律是黑漆大门,门台左右各摆一块上马石,大门都有过道,门开在宅基的一角,迎门是白垩墙的影照壁,上书红漆的大福字;转进绿色的四扇门,是长方形的客厅院。

除普通民宅外,尚有不少深宅大院,东头路南的马家大门、杨家台子,西头路南的陈家大门等都是。进大门后,迎门墙前的小院两侧,有东西二门,再向深三进院落,主客分明或是大门后接胡同内有4~6个二门,各成独院,成院中院。

更有官商府第,东头路北7号的吴家花园,尤其东头路南4号孟家的群芳园,宅园合一。其主人是章丘旧军孟家,名闻遐迩的“瑞蚨祥”东家孟洛川的同宗近亲。大门为磨砖对缝二层砖砌门楼,门楣上镶嵌着刻石,楷书“群芳园”三个大字,前院摆放着各色盆景,转过影壁后进入内院,园内栽植石榴、茉莉、玫瑰及各种盆花,全园中绿草如茵,繁花似锦,香气氤氲,故名“群芳园”,街邻多因主人姓孟,而称“孟家花园”。

书香门第秦家

后营坊街历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众多文人雅士均在此留有足迹。街东头泉子口上的秦家是此街老户,书香门第,仅从新中国建立至今,秦氏一门祖孙三代出了4位政协委员、三个党派(共产党、民革、农工党)的8名党派成员,在当地传为美谈,尤其是祖父秦文炳颇负传奇色彩。

秦文炳(1882年—1961年)原名道恬,字虎臣,山东历城人,出生于商读世家,系秦琼后裔,自幼好文热武,清末考取武进士。后入山东高等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毕业,文武兼优。此时,大清国常备陆军第五镇在济南院前街口招兵,他报名投军,成为学兵,驻军济南西关外辛庄。

宣统三年(1911年)秦文炳参加“滦州起义”,失败后入北平将校学习所、北平模范团学习。民国四年(1915年)任江西陆军二十师四十五团一营营长,后几经转战升迁,至民国十二年(1923年)任陆军第一师步二旅少将旅长,又任赣北镇守使等职,民国十五年(1926年)10月辞职回家。1932年—1945年,先后在青岛重庆南京国民政府军界任兵役部少将督察、军委会少将参议等职,抗战胜利后退役,1950年春返回济南,1955年—1961年因身为民革早期成员,任政协济南市第一、二、三届委员会特邀委员。

秦文炳一生为伍在外,解放后已是60多岁的他回到了济南老家,除享受天伦之乐及经常读书看报外,还将一生经历细细回忆,毛笔楷书写于《随笔录》中。1952年结成了一诗社性质的民间“偕老会”(自称),计有长者13人,老人们大多出身世家,早年多为进士、举人,后有的在军界任职当过军长、师长、高参,有的在政界当过议员、县长、会长,有的是书法家、画家、学者等。

为谢共产党知遇之恩,他将1926年从江西带回的景德镇“四季瓷板”及“铁笔画”捐赠政府,此事当时报纸撰文有载,并先后在趵突泉、大明湖展出供人欣赏。后又将济南名士杨明漪先生相赠的《胡然集》捐市文物保管会。1961年逝世后,山东省统战部和济南市统战部,以及济南市政协派人来主持办理后事,并准于土葬荆山庄老茔,这在当时政府已明令进行殡葬改革之时,实属破例关照之举。

第二代秦在筒先生,是济南市文史专家,参与编写《济南地名漫画》等,文笔流畅,造诣颇深,自1981年起为滨州市第二、三届政协委员,第三代中秦若辙先生是天津市政协委员,秦若轼先生亦是济南市文史专家,著作颇丰,多本文集出版,为济南市第八、九届政协委员。第三代中诸人,多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亦多有建树。

相关链接:寿康泉

据清道光年间《济南府志》载,在后营坊街东头路北的一个小胡同里有一眼清泉,胡同口路东的民房旁,立有一块四五尺高的石碑,上面刻有“寿康泉”三个楷书大字,字径八寸。碑阴刻铭文,系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仲冬由本地老人王瑞等公立。碑铭全文,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刊印的《济南金石志》上有载。

清末民初时,两个方形泉池并列。南边上池约3米见方,深两米,水清澈见底,时有珍珠水泡出露,池上有棚,防雨水入内。北侧下沿是5米见方的洗衣池,溢流的泉水,经洗衣池流入护城河。

后营坊街原有6个出水泉口,都不在七十二泉之列,但寿康泉却是济南著名的泉子。西头路北谷家和东头路南孔家的泉池,都在院内,居民很少去汲水;路北的方家、梅家、袁家,后墙外的河涯上,各有一泉,没有砌池,只供洗濯用。当时的寿康泉,泉眼很多,水清味甘,冬日泉池上雾气升腾,夏日则泉水清凉沁脾,是这一带居民生活的饮用水源。

本街6处泉子水量,除寿康泉稍大外,其余5处较小。街西约100米属于趵突泉群的马跑泉和街东约150米属于黑虎泉群的南门泉子(古鉴泉)的水量都明显大于本街的泉子。同时在街中部路南60号民宅门内,市八中西邻,有一浅井,民俗叫“懒水”,“只用来浇花、洒地、洗濯”。巧合的是,对门路北郑家后门外护城河段的水流静止,水深两米多,能洗澡游泳,百余米外河水流动,分向东西,此处当是趵突泉、黑虎泉两大泉群的分界。

据著名学者严薇青先生《济南琐话》中载:在清代初期,泉周居民中,就有多位老人长寿达百岁以上,这在当时较为罕见。其中有位田姓老太太百岁寿宴时,曾得到朝廷的旌表。还有廉姓、勾姓老太太等多人都长寿近百岁,据说皆与经年饮用此泉水有关。因此给泉命名为“寿康泉”。

“文革”期间,寿康泉石碑被砸,中药厂盖宿舍时被填埋。1984年修建环城公园时重新修建了长8米、宽6米泉池,东南西三面雕石栏杆相围,北面形成迭水入河。南池壁上嵌有一方高0.5米、宽1米的石刻,系由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所书“寿康泉”三字。1998年建泉城广场时,将泉建在北侧商城附近,终日淹没在喧嚣的人流中,且造型简陋,又无泉脉,古泉池风韵尽无。

Hash:b88e9cb4bc10e61e8ad1fa495ca8218b2033f5ae

声明:此文由 明府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