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头溪里方花800万元留住明清古韵,​“九房三堂”多少故事消失在光阴里…

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高岸深谷的风云跌宕……

700多年建村历史的墙头镇溪里方村,在时光的年轮中蕴藏了丰富的历史记忆,以及深厚的文化信息。

最近,墙头镇编制完成《溪里方村古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投入800万元保护修缮仁三房、信(新)屋、方义房等现存的“九房三堂”,以让这个省级传统村落古韵流芳。

溪里方村山水生态环境独特,因村东西两侧有溪,自源头曲折环绕抱村流过,且以方姓为主,所以就有了这个带着田园诗意的名字。

据方氏宗谱记载,方氏先祖是“方孝孺之从弟”方伯礼。

方伯礼进士出身,官至御史,从宁海缑城里迁入。

如今这一支方孝孺后裔已传到第28代。

溪里方村最大的特色,便是保存完好的民居群,

古时大户人家居住的屋子称为“房”,中户人家居住的地方称为“堂”。

九房,是方恭房、方德房、方贤房、方安房、方信房、方怀房、方仁房、方义房,以及老大房。三堂,是积善堂承志堂福寿堂。

这房名与堂名无不彰显一个家族的家规与厚望。

而今这九房三堂,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之后,仍有“六房三堂”保存相对完好或留有昔日门庭等旧址。

青砖瓦黛,雕梁画栋,依稀可辨当年的雄浑气势。

按照“修旧如旧”原则,根据《溪里方村古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全村约8000平方米的古建筑都得到了保护性修缮。

除采用与原建筑风格相同的建筑材料和工艺外,尽可能地打捞“古宅旧事”。

于是,每一个古宅或旧址前都增添了简介,将古宅原有的建筑构造、或原主人主要事迹等做了详细说明。

遍布于村庄各处的这些注解,像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抖落的是尘埃,留下的是珍贵。

▲方义房

像方义房,建于清乾隆年间,虽然只剩下孤零零的大门,依然见证着古宅的沧桑。

但见方义房的门楣正中雕刻着“瑞霭门阑”,高耸入云,仿佛真有祥云环绕其间。

门的左右两旁雕刻着两句诗,“竹韵梅香宅,山围水绕家”,诗句像是为整个村做的诠释。

移步向前,来到方仁房,因兄弟分家,这里连贯有仁大房、仁二房、仁三房。

国学大师陈汉章的“丈母娘家”就在仁大房。

▲仁三房

仁三房是座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老宅,如今是象山县文物保护点。

墙上的爬山虎攀援缠绕,蹿得很高。

一踏进门槛,溪里方村主任欧伟杰就提醒远道而来的记者:这院子的地面石板铺有很大讲究,原来横铺的大石板为官宦人家走的路,竖铺的小石板则专为佣人使用。

长幼尊卑,井然有序。

新屋塘报

在信房(新屋)的堂前屋内板壁上,贴着的数份榜单还有不少字迹可辨。

其中一些塘报或捷报、对联被几次覆盖。

信房约建于清代晚期,主人名叫方锡光,学名可钦。

而其中一张榜单上就写着 “贵府相公方可钦,高中戊寅科试,院取入泮第三名”……

耕读传家是溪里方人的祖训族规,崇正学,好读书,读好书是祖先的优良传统。

除方伯礼外,清初方家楣为举人,也官封御史。

据记载,前清时方氏一脉有五品官衔(包括议叙府知事衔)5人;贡生、国学生、太学生等43人,书香传家,显赫一时。

记者 张霞

来源:中国象山app

Hash:4fafe97cf1991022dff51548861c62e083e0aca9

声明:此文由 今日象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