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林深处的哈尼人家

怒那村,一个典型的哈尼族聚居村寨,位于中国越南老挝0至15号界碑近旁。 山路崎岖,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绿色,早晨的山间,空气里透着清新的味道,令人心旷神怡。待越来越靠近橡胶林、香蕉林深处,村寨的模样便清晰鲜活起来。远处山峦起伏,哈尼人家或坐落在繁茂的林间,隐约可见真容;或落脚于山坳里,世代繁衍生息。

传统的哈尼村寨

曲水镇,位于普洱江城东部,距离县城65公里,位于中、老、越三国交界处。镇内,哈尼族、彝族傣族、汉族为世居民族,其中哈尼族占全镇人口的近80%,故而曲水镇又被称为“哈尼之镇”。

曲水镇的怒那村,是一个典型的哈尼族聚居村寨,位于中国、越南、老挝0至15号界碑近旁。早上八九点钟的山间,很是静谧,山路崎岖,却也让这个村寨保留下了传统的模样。几乎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种着香蕉树,待树上结出硕大的香蕉串,村民会给它们罩上深蓝色的薄膜袋。家畜在林地里自由撒欢,默然如大山的哈尼人在田地里忙活着,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山寨有它自己的步调,祥和而宁静,不被外界所扰。

我们拜访了哈尼风俗礼仪文化传承人朱黑德的家,是个开放式的小院,院门前便是茂密的香蕉林。见我们来,他忙搬来桌椅、沏好茶水,很是热情。村寨里像他这样的哈尼人家共有几百户,深居于此的哈尼人,至今仍传承着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尤其是在生活起居、民族服饰、节日活动等方面。“村里最盛大的节日是哈尼节,也就是哈尼人的年庆,是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初八,会持续3天。”朱黑德说。

期间,全寨的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唱歌跳舞、打秋千、打陀螺、走亲串戚,互赠腊肉、粑粑,有小伙子的人家,多利用这段时间托媒说亲,嫁出去的姑娘,这时会带着酒、肉、粑粑回娘家祭祖和探望父母。因临近边境,热情的寨人还会邀请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地德高望重的哈尼族民间代表参加,也有中国红河玉溪墨江等地的哈尼人来共赴联欢。

团龙古宴

杀年猪,是哈尼人家的大事,村民们会相互帮忙。杀猪前,讲究的人家会去翻翻黄历,选择吉日。

在杀猪的前一天,要磨好豆腐,以便做豆腐肠。磨豆腐是一道复杂的细活,得认真地去挑选上好的黄豆晒干,再用石磨磨一道,把壳扬净,然后再用温水浸泡,次日用石磨慢慢地磨出来。磨快了,豆腐渣就会多,吃起来就糙嘴。然后,兑上适量的水在铁锅里熬煮,要在半熟的时候点上石膏卤水,这是做好豆腐的关键。

村寨里,一年定要舂一次粑粑,这是祖辈传承下来的习俗。并不是每家都有舂碓,所以都是几家共用舂碓。舂粑粑的时候,寨子里的人会自觉地互相帮忙,不计酬劳。舂粑粑,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会拔粑粑的人,这个人要有力气,也要有娴熟的拔粑粑的技巧。当热腾腾的糯米饭被舀进碓窝里时,他要指挥舂碓的小伙子或小姑娘们用轻慢的动作来踏动碓,以便在糯米饭冷却之前让它凝成团,然后再加大力量去使劲儿舂,拔粑粑的人还要注意避免糯米饭粘在碓窝里。

舂好后的粑粑,放进用芭蕉叶垫好的箩筐里,这叫大粑粑,大粑粑一般可以泡在水缸里一直吃几个月。若是放在簸箕里,用手捏压成一个小块就是小粑粑。这些粑粑待到水气一干,就可烧、蒸、煮、炸着吃。

过去,每逢哈尼十月年,哈尼族会设团龙古宴,祭拜天地神灵、祖先,感恩万物生灵。古宴中有两道菜是必有的,即鸡肉烂饭和柊叶包烧鱼,鱼多是野生的,肉质细腻、香甜,处理好后,用盐巴、小米辣、胡椒、草果等调料腌制,然后用柊叶包裹烧烤。鸡肉烂饭,所用的鸡也是哈尼人家自己饲养的,在山间撒着欢儿长大,处理干净的鸡会被整只放进稀饭里炖煮,一般要炖煮一个多小时。炖熟后的鸡会被捞出,切好后蘸着蘸水吃,烂饭则散发着浓浓的肉香。

双月猪,是团龙古宴的重头菜。双月猪,顾名思义,就是两个月大的猪,通常有三种做法:一种做法是做成猪肉稀饭;一种是将瘦肉切片,大火爆炒,特色之处是会倒入猪血,加入各种调料,就这样生血拌着熟肉吃;一种是将肝脏和肠肚进行爆炒。做法不一,口味各具特色。

跳嘎尼尼

春节,村寨里也很热闹。据说大年初一的早晨,头鸡一叫,男人就要起床,女人也要争着去打第一桶水,打到第一桶水象征福水满盈。早饭没有前一天晚上的丰盛,胜在气氛。小孩子们把早就想穿的新衣服穿上,然后三五成群地扎在一堆炫耀。

适应于梯田农耕劳动,具有共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这是哈尼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哈尼族以黑色为美,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所以,黑色是当地寨民服饰的主色调。

“哈尼族没有文字,依靠世代口耳相传,保存、充实了一些歌谣,哈尼族很喜爱唱歌跳舞,比较流行的舞蹈有跳笙、嘎尼尼、阿迷车等10余种。常见的民族乐器有葫芦笙、直箫、三弦、铓、锣等。”

朱黑德向我们介绍,跳笙是江城哈尼等民族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舞蹈,动作轻松自若,一个葫芦笙或一把三弦伴奏,几十个男女就围成一圈起舞,自娱性很强,不仅青少年跳,老年人也跳。“比较流行的跳笙种类是三跺脚、合脚笙、钩脚笙、苍蝇搓脚、三进三退、羊撕打、小白鱼翻身、斑鸠吃水等多种跳法。”朱黑德说:“嘎尼尼,是哈尼族的跳鼓扭铓式舞蹈,伴以敲击铓、鼓或竹筒的节奏,各种姿态十分丰富,阿迷车是儿童舞蹈,边唱边跳、欢快活泼。”

说话间,朱黑德拿出了一件哈尼人家的乐器木都(音译),它的主体是一根竹管,上面打孔,尾部装置有一个小葫芦,葫芦底部被削空,其作用相当于一个扩音器。“这是我制作的,用了十多年。”朱黑德为我们吹奏了一首哈尼曲调,声音悠扬,他说这首曲是用于表达男女之间的情意的,早年过哈尼年或是春节,他们就是用木都来互通心意。

Hash:d3387c8b0257469f7d49652bd11220fba2841098

声明:此文由 东方风情杂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