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郑州,看华夏古国,来双槐树遗址 探秘5300年前“原初中国”的样子

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人们熟知的有记载的历史往往从夏代开始,但夏代距今三四千年左右,那么5300年前后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呢,在巩义槐树遗址便可找到答案。

11日上午,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山河祖国——去郑州看华夏古国”活动采访团来到双槐树遗址发掘现场,探寻“原初中国”文明发源史。

双槐树遗址现场(无人机航拍)

双槐树遗址位于河南巩义市河洛镇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南岸双槐树村村南的高台地上。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区域,以第四纪黄土沉积物为主,地貌自南向北逐渐升高。

1984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之后经过多次调查和试掘,初步理清遗址的大致范围,原认定的滩小关遗址属于双槐树遗址东北部的一部分。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3-2020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双槐树遗址本体及其相邻区域先后数次展开文物调查勘探与考古发掘工作,勘探确认遗址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780米,现存面积达117万平方米,是一处仰韶文化中晚期面积巨大、遗存丰富的核心聚落遗址。

双槐树遗址的发现,又把中华文明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在双槐树遗址出土遗物展馆里,记者看到双槐树遗址出土遗物丰富,包括仰韶文化晚期完整的精美彩陶及与丝绸制作工艺相关的骨针、石刀、纺轮等。此外遗址上,还发现了制陶作坊区、储水区、道路系统等等,这些都表明,在5300年前的这座古老遗址上,生活着一群具有较高文明程度的人。

骨针

双槐树遗址中的“北斗九星”文化遗迹可能是王的尊贵身份的一种体现形式,而牙雕蚕是中国最早的成蚕雕刻工艺品,讲述了中国悠远的丝绸历史的起源。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汪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双槐树遗址目前重要考古发现主要有三重环壕,分布于居住区外侧,内壕周长约1000米,中壕周长约1500米,外壕现存周长约1600米,分别通过吊桥和实土的门道与外界相连,还有大型夯土建筑群基址。地基经过大规模版筑法夯筑,位于内壕中部,中心居址区以南,主体建筑以道路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区域。院落重叠复杂,比较明确的有三处大型院落,其中一、二号院落布局现在已初步清晰。

此外,双槐树遗址还有4处大型公共墓地。勘探确认墓葬总数1700多座,均呈排状分布。其中一区墓葬布局非常规矩,在墓葬区发现夯土祭坛遗迹3处。

已初步发掘的位于聚落中轴线附近的一处祭坛附近的墓葬明显规格较高。出土了丰富的仰韶文化时期文化遗物,特别重要的是出土有彩陶以及与丝绸起源有重要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艺术品等遗物。

今年3月份,双槐树遗址入选2020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无疑是全国考古界一颗闪耀的“明星”。

汪旭介绍,双槐树遗址考古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大型建筑群初具中国早期宫室建筑的特征,为探索三代宫室制度的源头提供了成组重要素材。不同建筑的布置整体具有一定的台阶式特征,遗址表现出的社会发展模式和承载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区域,被专家命名为“河洛古国”。

来源:郑州晚报

Hash:e5d50f03334e3b2d8d6ae3329cc9bcdc2a6430fb

声明:此文由 搜狐城市-郑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