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林徽因、冰心齐名却被人遗忘!游寿,一个铮铮铁骨的女书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哈尔滨师范大学校园里,常有位个子不高、背有点微驼的南方老太太,留一头乡村老妇的齐肩发,青布素衣,手拎黑色布兜,在瑟瑟秋风中快步疾走,碰见熟人,口里不时吐出一口谁也听不懂的闽东话。

她是考古界、书法界大家 ——游寿。

游寿(1906-1994),字介眉、戒微,福建霞浦县人。著名教育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和书法家。原黑龙江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曾整理胡小石《中国书学史》,编辑《历代书法选》,书论有《书苑镂锦》《论汉碑》《随感录》《我的临池简述》《学习寸得》等。

她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女书法家之一,与江南著名女书法家萧娴素有“南肖北游”之称;同时,她还是 “八闽四才女”中最具才情的一位(其他三位是庐隐、冰心、林徽因),毕生从事学术研究与教育事业,广涉历史、考古、文字、文学、书学等诸多领域,成就斐然。

1981年游寿先生在家乡霞浦考古

其书法独树一帜,享有盛誉。 植根于深厚的学术功底与文学修养,令她的书法作品有浓郁的金石味,有书卷气,有高古风致,尤为难能可贵。

而在她朴茂雄浑、刚健清奇的书作之后的, 是一位学人的风骨和坚守。“书者,如也,如其人之情绪、气度。”外人直道她早已“点墨成金”,而她自己只淡淡一句: “我的字,不卖。”

简单的一句话,看似无奇,实则正是当下学人稀缺的一种态度。

书香门第长

“四代诗书今贤古善,满门桃李塞北江南。”这是著名书法家郑乃珖先生题写于福建霞浦县“炳烛斋旧庐”大门两侧的对联,这里是游家的故居,而这幅对联则高度概括且彰显出了世代书香育人的游家家世。

1906年,游寿在此出生。

游寿先生故居

其高祖游光绎为清乾隆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嘉庆四年升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因弹劾权贵罢官后,游光绎慨然归闽,掌教福州鳌峰书院近二十年。士人慕其风节,竞相从游,以至讲堂不能容纳,林则徐便是出自他的门下。

游光绎工诗善书,至老勤学不倦,名室曰“炳烛斋”。有诗、文集数十卷。其诗寄志士作为之思,识者誉之“磊落有奇气”。其书有刚健寓婀娜之韵,颇为刘墉所激赏。

游寿先生藏高祖父游光绎《炳烛斋诗》手稿

载《送林少穆庶常入都》

自游光绎后,游家世代都教书育人,桃李满门。

游寿的曾祖游大琛与林则徐同窗,为道光年间进士。祖父游宝荣为霞浦名士,精于金石、书法,尤擅小楷,但中年去世,没有参加科举。其父游学诚15岁便开始授徒,光绪十七年中举,主持福宁近圣书院,清廷改制后,改书院为福宁府中学堂(现霞浦县一中)任监督 (校长)。

霞浦县地处福建省东北沿海,历史悠久,北通浙江,南接福州,是“闽浙门户,一方襟喉”。此为一出海口岸,经常有国外华侨往来于此。与外界的交往使游学诚思想较之一般的封建文人要开明得多。

这位学识渊博、琴棋书画无所不精的举人,不仅支持辛亥革命,而且提倡女权,反对妇女缠足,并在霞浦县首创女子高等小学,亲任校长,并身兼多门课程。

游寿先生1930年摄于南京

有这样一位博学而开明的父亲,游寿从小就处在一个充满文化与文明的温暖的家庭里。而这种家庭和父亲的影响,也是后来游寿只身外出求学、思想倾向革命、学术成就卓然的一个基础。

学者型书家

1920年,15岁的游寿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当时前清教廉邓仪中(邓拓之父)先生正在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邓仪中先生文章书法俱佳,对学生要求也很严,而且特别注重书法。他对游寿的文章诗词很喜欢,但却常常批评其字潦草。这使游寿感触很深,同时她也认识到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写字的重要性。

从此,每日晨起,别的女同学都在忙于梳妆打扮,游寿只简单地梳洗一下就边读书边研墨,然后日课颜真卿《麻姑仙坛记》百字楷书。在校读书的五年中,游寿临池不辍,毕业时,其颜字已形神兼备,文章与书法都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誉。这也令其在之后的执教生涯中,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对师范院校的学生要求得更严。

1925年,师范毕业的游寿回到霞浦县,担任县女子高等学校的校长,在20岁时开始她一生的教育生涯。

1948年,摄于南京玄武湖,前排右三为胡小石先生,右一为宗白华先生,后排左一为游寿先生。

之后,她继续深造,于1928年入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文学系,1934年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生班,入胡小石门下。

这前后近七年的时间里,游寿一直随胡小石先生学习古文字、周金文献、考古、先秦文学、诗词及书法,是胡小石先生出色的学生之一。

游寿先生集殷契

神龙出天汉,莽鹿集草原

胡小石青年时,曾随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先驱李瑞清学习金石书法。李瑞清是我国近现代金石大师,清末民初碑学书风的重要领袖人物,金石书派的创始人,《清史稿》称他“书各体皆备,尤好篆隶”,张大千、吕风子、李健皆出其门下。

而胡小石的学问文章及他在书法领域对诸书体的把握,在李瑞清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被后人称为“金陵四家”之一。他“从学篆得涩笔、方笔之法,隶、楷、行、草皆运用”,此法传于游寿。

游寿 80年代 临金文

游寿 篆书

出田获大象,好风占有年

游寿得其真传,又经此法书甲骨金文,在中年以后因任中央图书馆金石部主任,又临摹、整理了大量铜器铭文,广收汉魏石刻,“求篆于金,求隶于石;神游三代,目无二李”。

游寿于甲骨、金文十分用功且运用精熟,并深得汉隶、魏碑的神髓,其回腕执笔取法何绍基,其书作刚柔相济,拙朴苍健,生涩醇厚,具秦汉风骨。且诸体皆精。

游寿 1982年 隶书对联

游寿 临《张猛龙碑》

其隶书,以《礼器碑》为宗,用功最勤。1982年游寿在临汉《礼器碑》上题道:“余学隶是以发笔,以规矩,有劲也。”观其所书汉碑多瘦劲挺拔,但仍是高古厚重,可谓纤而能厚。 其楷书,从到中大读书开始,由颜转而学习诸北碑、魏隋墓志,尤其吸收《张猛龙》碑阴题名神韵, 隶情草意,而又具金石之气。

行草书亦颇具特色,取法于黄庭坚而又以涩笔出之,疏朗洒脱,耿介拔俗,不同凡响。可以说,游寿的大字,古朴苍劲,而小楷则极为端庄秀雅,醇厚精致,颇得钟繇之神韵。

游寿 行书

59.5×40cm,约2.1平尺

钤印:游寿(朱)、介眉(朱)

游寿 临《董美人墓志》

落款“当时有妙楷台”

胡小石先生曾说:“论布白,但自分行之整齐与否为其入手处。不整齐者,参差得天趣之美,以一行或全章为单位;整齐者尽人工之能,以每一个字为单位。”

游寿得胡先生此番要旨,其书法无论大篆、隶书及魏楷,布白取法高古,多为有纵行而无横行,而各行中字数无定。一为取自商周金文,二为取法摩崖造像一类。所以, 游寿之书法融金石涩笔与天真浪漫布白为一体,宛转异势,特多奇趣。

作为“金石书派”第三代重要继承人,游寿书法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她完成了李瑞清、胡小石对书法表现方法的探索与提炼,既有承继,又能自出新意。胡小石先生得力于《张迁碑》的朴厚,而游寿则获益于《礼器碑》的清劲。

她用笔亦取法于李瑞清、胡小石的涩笔顿挫之法,然其顿挫的空间距离明显加大,故其线条亦更加自然大气。由有意顿挫升华为在自然挥写中表现金石神髓,游寿书法线条的波折全于挥运中天然而成。

游寿先生20年代笔记

1949年游寿先生治学手稿(局部)

而这些都植根于其辛勤的探索与渊博的学识。她曾多次强调:“退笔成冢,何如读书万卷。”注重书法家的内在修养,此论对后学很有启迪意义。

创作的同时,游寿又长于研究,著有《历代书法选》《论北朝法书碑志》《论汉碑》《书苑镂锦》《唐代墓志书体》《晋黄涪墓表跋》《梁守谦墓志与唐代宦官》《读书随感录》《我的临池简述》等文。

游寿先生《释甲子》原刊

从来书画贵士气

游寿素来生活简朴,居室堆满书籍,余仅一行军床、一折叠桌,另一黑白电视机,即为现代化用品矣。求书者盈门,她皆欣然应允,且分文不取。其墨宝,人或持之以牟利,甚制赝品以图财,她听闻,也不过淡然一笑。

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有诗云: “从来书画贵士气,经史内蕴外乃滋。若非柱腹有万卷,求脱匠气焉能辞。”书画真谛尽于此矣!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画因而超凡脱俗。游寿的书法艺术,正是如此。

晚年游寿先生摄于家中

书者,心画也,游寿读书万卷,成就斐然,却依然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淡泊名利,孜孜以求,故其书虚和之韵、拔俗之气,溢于字里行间,形诸笔墨之外。

游寿的书法,是学者书,是文人书,其金石气息,源自胸襟,流于笔端,于朴素生涩之中蕴含灵秀,绝非可以笔墨刻意制造的所谓效果。

晚年游寿先生执笔图

1994年2月16日,游寿溘然长逝。

沈鹏先生唁电: “游寿女士是杰出的书法家、古文字学家、书法教育家、学者,为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她的病逝,对中国书法界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向游寿女士学习是我们后继者的历史责任。”

Hash:d282feb84c823f384a5c53eff19553f8894249fc

声明:此文由 书法字典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