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来这座传世宝楼,据说可以穿越到……丨怀旧廊
开平塘口是著名的碉楼之乡
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乡土建筑
每一座建筑的背后
都是一段时光、一个故事
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念
待人追寻,耐人寻味
宝树楼
一方文脉,传世宝楼
宝树楼(荣山谢公祠)
今天的主人公——宝树楼位于开平市塘口镇潭溪墟,毗邻立园,距开平市区仅12千米,于1921年谢氏族人重修荣山谢公祠时建造,1985年维修。
宝树楼是荣山谢公祠的一部分。荣山谢公祠属于“前祠后楼”的宗族祠堂学校的建筑模式,“前祠”即前座祠堂“宝树堂”,“后楼”即后座碉楼“宝树楼”。
如今,宝树楼隔壁是塘口镇中心幼儿园(原塘口镇潭溪小学)。
现在跟着吧姐
用“上帝视角”
来宝树楼(荣山谢公祠)转一圈
感受一下
宝树楼的“宝树”二字
大家知道从哪里来的吗?
注意!知识点来了
宝树家风,源远流长
“宝树”是天下谢氏最负盛名的堂号,既有它的神圣性,更有其为人称道的典故来源。据史书记载,“宝树”均与东晋宰相谢安有关。“宝树”意指帝王赐号或者“芝兰玉树”之意,比喻后代有出息。荣山谢公祠的两个青云巷口即写着“芝兰“和”玉树”四字。
“芝兰玉树”典故
谢安和谢玄都是东晋时期的代表人物。在一次家庭聚会上,谢安问道:“为什么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呢?”谢玄回答道:“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这就好比芝兰玉树,总是想它们生长在自家的庭院中,为家门增添光彩!)”从此,谢家后人总以“宝树”为荣,以“宝树”自励。
前祠后楼,历史悠久
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宝树楼
深藏怎样的一段岁月?
又上演过怎样的故事?
下面是古仔时间
担定凳仔啦
要讲宝树楼
荣山谢公祠是开平市塘口镇潭溪乡谢姓族人为纪念塘口潭边院的始祖谢荣山而建的祠堂,始建年份不详。1921年重修,建筑师在原来旧祠堂的基础上往四周添加新的建筑物,从而形成中间祠堂、两翼二层科室的格局;又参考当时“前祠后楼”的宗族祠堂学校的建筑模式,后座碉楼具备图书馆和议事厅的功能。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荣山谢公祠和宝树楼。
荣山谢公祠的不同之处,是把碉楼与祠堂统一规划设计,并通过外廊把祠堂和碉楼两座建筑围合成为一个整体。
前座祠堂“宝树堂”和后座碉楼“宝树楼”围合的新建筑空间,外表极其西化,而里面却是名副其实的中式二进祠堂格局,祖先神龛位于第二进,两侧青云巷。若把碉楼纳入整个祠堂建筑范围,则貌似三进。
这种建筑格局不仅反映了当时侨乡民众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对现代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侨乡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特点。
说完荣山谢公祠
下面有请我们的主角——宝树楼
隆重登场
宝树楼
宝树楼始建于1921年,1985年维修过。宝树楼楼体庞大,形似城堡,楼高4层,建筑为混凝土结构,建筑四角是拜占庭建筑风格的尖顶。
整个楼体呈凹字形对称状,中间(即“宝树楼”三个字正对的位置)是一个大天井,天井后是一个木梁盖青瓦的礼堂。这种建筑形式很特殊,不仅在开平绝无仅有,就是在中国其它地方也很少见。
宝树楼两旁设计了旋转楼梯,在楼梯的不同角度还设立了瞭望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增强自卫能力,对保护族人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极大作用。
而塘口为什么会出现
并且至今保存完好
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祖辈美谈
据记载,潭边院的谢氏始祖荣山公早年与儿子文闰公失散,四处寻找,终于在海康地区(现雷州一带)找到失散多年的儿子。
荣山公找到儿子时,发现儿子已被雷州府通判刘道垣收养,晓得自己的亲生子已成府衙的公子时,明白权力悬殊,难以争辩,而数年来为此事奔波劳碌,今已终归无望,一切枉费心机,不觉神色大变,潸然泪下。
刘道垣听闻了事情经过后,被荣山公真诚寻子的行为所感动。于是主动提出与荣山公共同教育抚养文闰公。刘公即辞去官职,变卖了所有家产后,随同荣山公迁到潭边院仓前,共同将文闰公抚养成人,刘公也在潭溪以终余年。这是六百多年前的事了。
几百年过去了,谢荣山的后代在塘口镇的潭溪、南屏、以敬、北义等地繁衍50多条村庄,族人更是遍布世界各地。
他们在潭溪墟建成了规模宏伟的荣山谢公祠,祠后建有左右灯塔对照的“宝树楼”,象征着谢荣山和刘道垣光照潭边院,使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文明乡风继续传承下去。
谢荣山曾誓言:今后凡我子孙,必先拜祭刘公后才拜我荣山。
谢荣山的后裔,对刘道垣的恩义从未忘怀,在《潭边院谢氏族谱》中将其恭奉为刘恩祖,将刘公的彩像挂于首位,以表示对刘公的崇敬感戴之情,永志不忘;也表示继承饮水思源,敬宗念祖的优良传统。
▲宝树楼楼顶至今仍供奉始祖荣山公和恩祖刘公两位祖先
归侨反哺,一方文脉兴起
宝树楼当真是“楼如其名”
是建筑中的“芝兰玉树”
为谢氏家门、塘口乃至开平增光添彩
那么到底塘口镇谢氏的哪位俊才
建造了这座绝世无双的宝树楼?
荣山谢公祠(宝树楼)还是寄托谢氏族人衣锦还乡、落叶归根憧憬的载体。民国时期,开平匪患猖獗,社会动荡不安,为了让家人过上幸福、安稳生活,部分乡亲远渡重洋、漂泊他乡谋生。时至今日,世界各地都留有他们的足迹。
但在外拼搏的族人始终没有忘记,塘口才是他们的家乡。他们把积蓄汇给家乡的亲人,用以置地建房,兴业办学,反哺家乡。澳洲归侨谢济众就是其中一员,宝树楼即出自他之手。
宝树楼的设计者正是这位谢济众
集资兴学
造就了潭边院的一方文脉
这位谢济众是何许人也?
据介绍,宝树楼的设计者谢济众,出生于塘口镇潭边院南屏堡(今南屏乡)岗岭里。他年少出洋,在澳洲雪梨从事木工业,一身木工制作好手艺,且为人谦逊诚实,信用卓著,热心家乡公益事业。至今仍为当地人士深切怀念,并被公认为谢氏一族热心兴学的归侨榜样。
上世纪初,潭边院地区教育凋敝,只有一所乐群学校,规模小,仅能容纳二三十人,以“至圣先师孔子”为学习榜样,只开了两年便告停办。
谢济众早年出洋,得瞻世界文化科学风气之先,深感无文化之苦,希望自己的子侄后代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随即和一班希望兴学办教育的华侨及侨眷一拍即合,决定集资办学。于是,谢济众与谢美寿、谢维栋等人提出修祠办学倡议,谢济众带头集资修葺当时残破的荣山谢公祠,并亲自设计宝树楼,这才有了现在的荣山谢公祠(宝树楼)。
修祠办学的倡议得到众乡亲和华侨的支持,外洋捐款源源向广祥银号汇归,谢济众负责修祠兴学的全部规划。
1920年(民国九年),荣山谢公祠正式动工改建;
1921年冬季完工,举行了空前盛大的典礼;
1922年春,荣山谢公祠举办起全乡性的学校,定名为广仁学校,即为潭溪学校的前身;荣山谢公祠(宝树楼)由此成为一方文脉,为祖国培养了众多人才。
后改为潭溪学校,接受谢氏四乡的学生,直至2012年,潭溪学校停学,学生并入裡讴小学,荣山谢公祠(宝树楼)才退出教育历史的舞台。
宝树楼当年作为学校的师生宿舍。因当时匪患猖獗,时势混乱,谢济众在设计宝树楼时考虑了安全防卫功能,使用水泥钢筋结构,并加设灯塔以保师生安全,可谓用心良苦。这在当时是十分必要而周祥的设计。
曾任该校总务主任的谢卓英在他所写的《往事》一文中,如此评价该校的建筑设计和谢济众:款式中西合璧,校舍的宽敞,校楼的宏伟,一切都最适宜于办小学;由热心公益事业的济众公规划出来,于此益见济众公为人有分寸。
趣事雅闻,追本溯源
宝树楼横跨世纪
自然承载了不少故事
宝树楼屋顶上的“宝树楼”三字为著名香港殷商谢家宝之墨宝。
谢家宝祖籍塘口仓前村,夫人何柏龄(1886年-1953年)系何东(20世纪初期香港华人首富、华人领袖)女儿。谢家宝原本任职日本邮船公司华人经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辞职经营花店。
谢家宝热心社会事务,曾义办养老院,并曾任东华医院及保良局总理,1935年曾协助岳父何甘棠筹办英皇佐治五世加冕银禧纪念会景巡游,1937年被委任为非官守太平绅士。
▲谢家宝
谢家宝多才能,1930年左右拍摄了不少有关当时香港社会面貌的黑白片段,这些片段后来均由家族后人转赠予香港电影资料馆保存。
现在,对谢氏一族来说,荣山谢公祠(宝树楼)不再只是一座建筑,也不仅仅是祭祀祖先,怀念先人的地方,更是向族人传承报本思源、 尊祖敬宗的思想,凝聚宗亲力量的重要有形载体,以建筑和血缘文化形式记录着潭边院谢氏一族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为后代留传下宝贵精神财富。
宝树楼见证着塘口的发展,它的经历是塘口历史的缩影。经历了一段社会秩序混乱的年代后依然屹立于塘口的土地上,向人们在展示了先人追求梦想的岁月,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故事。它不仅仅属于潭溪谢氏一族,更是全塘口、全开平宝贵的财富。
荣山谢公祠(宝树楼)仅仅是点缀这塘口大地的一个小部分,还有很多风格特异、千姿百态,反映着不同风格不同宗派的建筑等着大家去欣赏、去挖掘。
文章转载自开平塘口,文中部分图片、视频由塘口空间提供(见水印)
Hash:8ad24721e1ecb86ee803038075a58b7511aeafbe
声明:此文由 金羊网旅游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