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太尉 德业相继:潼关吊桥汉代杨氏墓群

5月28日,端午节假期的第一天,我和家人前往河南旅行的途中,经过潼关县吊桥乡的四知村,参观了这里的杨震廉政博物馆,以及后方的杨震墓遗址和汉代杨氏家族墓群。

2011年9月26日,杨震廉政博物馆正式开馆,分为祠前区、祠院区和墓园区,新建起巨大的雕塑、雄伟的祠堂、庄严的阙楼、成排的石像生等。

在作为博物馆展厅四知堂内,通过以《风范千古—杨震的清官之路》为主题的基本陈列,讲述杨震的生平事迹和后人对他的缅怀之情,从不同层面展示杨震清廉的人生与为官之道,引申出深遂的廉政文化

杨震(公元59一124),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八世祖杨喜、高祖杨敞都曾封侯拜相,其父杨宝通晓《欧阳尚书》,造诣颇深。杨震从小喜爱学习,博览群经,被誉为“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大尉等职。

在东莱任太守之际,杨震荐举王密为“茂才”,王密深夜携黄金馈赠,杨震不仅断然拒绝,而且说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这句千古名言。因此,人们又称杨震为“四知先生”。

杨震为官正直,不屈权贵,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遭到中常侍樊丰等人忌恨。汉安帝延光三年(124年),杨震被罢免,遣返回故乡,途中饮鸩自杀。汉顺帝继位之后,下诏为杨震平反。

据《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在改葬杨震的时候,曾经有一只大鸟,站立于杨震墓前,俯仰悲鸣,泪下沾地。葬礼结束之后,大鸟才飞去。当时,此事被看做上天对杨震的恻隐之情,于是人民在墓前修建起一尊大鸟的石像。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杨震不仅是杨氏族人共同敬仰的先祖,也被历朝历代的君王推崇。因此,近两千年来,杨震的家族墓群,一直受到很好的保护。1959年冬季,渭河南移,河岸塌陷,杨震墓地受到威胁。陕西省博物馆迅速赶到此地,相继发掘七座汉墓,按照发掘的先后顺序,编号为M1—M7,自东向西分别为:M2、M7、M3、M5、M6、M1、M4。

据《潼关吊桥汉代杨氏墓群发掘简记》中描述,七座墓葬均为砖结构,遭受过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这些墓形制庞大,都有仿木结构的门楼,墓室可分为长方形、十字形和双主室三种,出土陶磨坊、羊圈、望楼孔雀灯等珍贵文物

王仲殊在《汉潼亭弘农杨氏冢茔考略》中,结合考古发掘材料与历史文献记载,推测出这七座汉墓的主人:M2为杨震之墓,M7、M3可能分别是杨震的长子杨牧和次子杨让之墓,M5、M6、M1分别是杨牧和杨让之子杨统、杨著、杨馥之墓,M4是杨震的曾孙杨彪之墓。虽然王仲殊先生的观点,还存在值得商榷之处,但是如今杨氏墓群前所立的石碑,完全以此为依据。

M2:杨震墓

M7:杨牧墓

M3:杨让墓

M5:杨统墓

M6:杨著墓

M1:杨馥墓

M4:杨彪墓

在杨震墓前,保留着一块石碑,上书“关西夫子杨公墓”七个大字,乃督邮使者程 兆麟,在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竖立,也是这块墓地可以看到最古老的一件文物了。相比之下,旁边新立的那一件石鸟,就显得不伦不类了!

从杨震墓向西望去,六座墓冢,从早到晚,依次排列,前方可见辛卯年七月所立的石碑。放眼望去,如同现代墓园一般,已失去曾经古老沧桑的韵味。据《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虽然时过境迁,墓冢略有损坏,但是杨震正直无私的高贵品质,永远值得我们颂扬。

Hash:b02f1c3b4c60cec8d55cd7f334980d00feb8c90b

声明:此文由 申威隆:陕西文博一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