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镇——早胜
早胜镇位于宁县县城东南部,早胜塬西北部,唐古道与泥阳古道的 交汇处。因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繁荣昌盛的 商业贸易而与临夏广河县的三甲集镇、天水张家川县的张川镇齐名,成 为甘肃三大名镇之一,享誉甘肃,驰名西北。现辖区面积 106.37 平方 公里,领 21 个行政村,1.22 万户,4.16 万人。早胜塬因早胜镇所在而 得名,为天下第二黄土大塬。这里地势平坦,沃野千里,黄土层达 200 米,是传统的农业适生区。其地理位置在周、秦、汉、唐各代具有联邠 岐、联关陇、镶边陲、屏三辅、蔽京畿的作用,为历代统治阶级所看重。 汉置县、隋置驿、金置镇,达二千多年。东汉邓禹掠北地在早胜休兵养 士,清代陕西王辅臣造反,早胜成了必争之地,同治年间回民作乱,提 督雷正绾在早胜二里半堡筑粮台,以解军需,彭四海以早胜为据点发动 起义,黄德贵、韩复榘早胜鏖战,陈珪章驻早胜带领饥民造反,刘志丹 在早胜搞兵运,黄永胜、肖华在早胜扩红。早胜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摄影:侯立东
远古时代,早胜塬塬面平坦,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风吹草低见牛羊”,是绝好的农业适生区、天然牧区,以采猎为主要 生存手段的戎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随着公刘迁豳,采猎格局被打破, 适宜农耕的原牧场被开垦,地处公刘建邑之地庙嘴坪之“南岗”的“南 亩”在《诗经》中出现。也就表明,地处早胜塬东南部的地区被开垦, 农业生产肇始于此。距早胜镇政府所在地西北三里许的遇村遗址,是甘 肃省省级文物保护遗址,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确属周文化遗存。马莲河 东岸平台属早胜镇管辖的樊村孙家川文化遗址,也属周文化遗址,也就 是说早胜镇是周人活动的区域。二〇一八年被确定为中国考古新发现、 甘肃省省级文化遗址、紧邻遇村西部距镇政府所在地西北四里许的西头石家古墓,正在考古发掘,已确定为东周战国墓葬遗址,已发现的墓葬达二百五十七处。就已发掘的墓葬型制和内容看,有周文化遗存、秦文 化遗存、义渠文化遗存,其中一墓葬按礼制分析,至少是诸侯礼遇,因为是七鼎六簋,一墓葬被确定为卿大夫墓葬。西汉置北地郡大要县(县 城东南部,距县城十五公里),近期有学者指出,西汉大要县县址就在早胜,在镇西北古称街子渠地区,街子渠一直向南延伸到街区。公元 25 年,汉光武帝刘秀遣大司徒邓禹引军西进,掠取北地,在大要县屯兵养马, 休兵养士。隋大业十年(公元 614 年),筑高墌城于政平,并在这里设 立驿站,因政平是马莲川(又称西川)、九龙川(又称东川)、襄乐川 (又称北川)所产大枣的交易地,并形成一定的规模 , 故将在政平设立 的驿站称枣社驿,枣社驿开始出现。唐武德二年(公元 619 年),置宁州, 置政平为定平县(归宁州领辖)。将原设在政平的枣社驿延唐古道北移 15 公里,设在地处定平原(早胜原唐称定平原)唐古道和泥阳古道交汇 处的现址,继续称作枣社驿。枣社驿成为军需补给站和商品集散地,始 有固定的街市和集市。金大定七年(公元 1167 年)置枣社镇,枣社镇 归定平县辖,同时辖太昌镇。镇名出现已 850 年。宋元时期宁州属陕西 行省,元至元七年(公元 1270 年)废定平县,枣社镇直归宁州管辖。 明代宁州,隶属陕西布政使之庆阳府。明万历年间,四川内江人马彦卿 知宁州十五年,为配合明政府对北部内蒙鞑靼人入侵的防范,在早胜、 政平、南义、襄乐等地修筑城堡,早胜老城就在明万历三年由王吉负责 修建。在万历后、天启前这段时间相继修筑了北新城、南新城、东新城、 二里半城等城堡,形成了早胜街区居民的基本住宅格局,也进一步形成 了以老城和 里半城中间区域为中心的商业布局。五城成凤的城堡群形 成规模。清代仍置宁州,清康熙二年(公元 1663 年),析庆阳等四府 以置甘肃省 , 宁州即属于甘肃省 , 早胜镇始属甘肃省管辖至今。中华民国改州为县,宁县归陇东道,不久改为泾原道。民国 23 年(公元 1934 年), 宁县隶属甘肃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宁县 隶属于甘肃省庆阳专区专员公署。公元 2002 年,宁县隶属于甘肃省庆 阳市。早胜塬古称南塬,唐代称定平塬(或因早胜归定平辖因),随着 枣社这一商贸重镇的日趋扩大,对外交流的日趋繁多,人们心目中的枣 社形象更加深刻,关中一带、河阳、洛阳以至晋、宁、蒙、青、疆的人 们都知晓枣社。枣社所在的定平塬也就成了枣社塬。枣社为何改名早胜? 《庆阳地区志》的解释为:1926 年正月,国民党韩复榘部在枣社击溃甘 军黄德贵部,为纪念其出师之捷,便改“枣社”为“早胜”。《宁县志》 的解释为:清同治七年(公元 1868 年),左宗棠遣提督雷正绾设粮台 于“枣社”,以其名谐“早折”之类,以为不吉,始改名早胜。坊间更 有一传,当年甘军黄德贵部驻扎“枣社”,军旅不整,军士常骚扰百姓, 百姓苦不堪言,有一商号老板暗中指派一算命先生见黄司令,说此地不 吉,不宜驻军,因为此地为“枣社”,暗含“早折”,影响前程,意思 是要黄德贵移出枣社。黄德贵何等聪明,说爷自有办法,命人准备好了 白土浆和一把笤帚,找来梯子,在城门洞上方,用笤帚蘸着白土浆写了 大大的“早胜”二字,于是“枣社”变成了“早胜”。明代以前的早胜 镇行政管辖区域不详,无史考。明代基层行政区划为里,早胜所属区域 为来远里(北部)、吕村里(北部)、丁良里(南部)、武昌里(东南 部)。清代仍为里,为来村里(北部)、丁昌里(东南部)。中华民国 建立后,于民国 18 年(1929 年)开始行政区划变革,将宁县划为东南 西北中 5 个区,分属 200 个行政村,村下分闾,闾下为邻,里甲制废除。 早胜属南区(1929 年—1933 年),1933 年改区为乡(镇),早胜属南 社镇(1933 年—1936 年)。1936 年又改乡(镇)为区,开始推行保甲制。 区下设联保、保、甲。南为二区,区署设早胜(老城),辖早胜、院子、 中村、宫河 4 联保。1940 年实行乡(镇)保甲制,早胜称镇,院子称乡。 乡(镇)辖保,保下有甲。院子乡 11 保,含现早胜北部;早胜镇 11 保, 含现早胜南部、东南部及现中村镇曹家、秦店、张家坳、鲁家、新堡、 旧堡、老庄。1949 年全县解放后,早胜为第九区,区域为现属区域。 1956 年撤区并乡,早胜区辖早胜、秦村、中村、新城四乡,院子直属县 管。1958 年成立人民公社,原早胜乡、院子乡合并,称早胜人民公社, 辖现属。1984 年改为早胜镇,至今。
历经沧桑的早胜,孕育、催生、丰富、发展了古老的中华文明,见 证、助推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崛起与振兴,上演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民族 历史画卷。在这里,狄人、周人和谐相处,在这里周人、狄人、义渠人、秦人互婚通嫁,在这里邓禹休兵养士、招兵买马,在这里雷正绾筑粮台, 解决军需,在这里黄永胜、肖华养粮蓄锐,开赴抗日前线。这里曾“天 苍苍、地茫茫,风吹草动见牛羊”,这里曾车辚辚、马萧萧、驼铃叮当, 这里曾商贾云集、商铺林立、交易繁忙,这里曾道教、儒教、基督教共 融共生。
历史已经尘封,新的早胜正在飞速发展。泥阳古道、唐古道已被铜 眉公路、宁长二级公路、早长公路、银西公路、银百高速、银西高铁替代。 早胜的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以种植业、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的农业 经济实现了华丽转身,更多地赋予了科技成分,更多的增加了商品元素。 商业区在急骤扩大,商业摊位、店铺呈几何数增长。各类基地、各类工 商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落地生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正在修建中的甜永高速天宁沟大桥
摄影:侯立东
古镇正在崛起。
来源:宁县文史【历史文化名镇 早胜】
Hash:646730c99db691b20d0638d20d4eb78adbf18b7f
声明:此文由 宁县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