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动荡岁月,寺院为什么坚持腊八施粥?
民国时期,时局动荡,清朝刚刚灭亡,封建社会瓦解奔溃,新的社会体制正在构建。然而,彼时,战火连天,军阀割据,底层人民的生活是依旧极为悲惨,民不聊生。
在乱世之中,普通老百姓能活下来就已经是最大的幸运了。那个时候根本谈不上温饱,能有一顿饭吃甚至是一件保暖的衣服就已经是很满足了。 孩子的眼泪着实令人心酸!
佛教寺院也同样生存艰难,饥不果腹,但即便艰难苦行,仍守住一领衣袍。
民国时期,佛教寺院在腊八施粥的意义有许多, 概括起来有四种:
一是,纪念释迦牟尼成道。
当时,佛教徒仍以腊八日为释迦牟尼佛成道日。“至时,礼佛讲经,设法施粥。由朔日至七日,市内僧道尼姑,各结队如长蛇,游行街巷,敲木鱼铜磬,日诵南无。人家见其过街,争以黄米或白米布施,谓之化腊八米。”
那时候的腊八节,佛教寺庙的僧人首先要做佛事,以诵经、上供等方式来表达对佛祖的纪念,同时感谢他的传道济世之恩。1929年的《佛宝旬刊》上有一首《腊八粥》歌,里面唱道 “青年小弟弟,和尚老哥哥,咱们先别喝,大家去供佛。今天如来成道日,大众笑呵呵,忙把佛事做。”一副僧人们欢天喜地煮腊八粥供佛的画卷立马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二是,积累福报。
僧人们说,无论是施舍腊八粥食材的人,还是吃到这腊八粥的人,大家都可以得到佛菩萨的保佑。现代人也有一句话,叫作“施比受更有福”,施舍的同时,就种下了善的种子,这粒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并长成参天大树。有幸吃到这腊八粥的人,也会因为得到了所有人以及佛的祝福而改变命运。
《佛宝旬刊》记载了北京广济寺的宗月法师与僧人们一起煮腊八粥施舍贫人的事。他们用白米、黄米、玉米、薏仁、菱角米、枣、栗、胡桃、杮饼、杏仁、高粱等物熬成的腊八粥,不但甘美丰富而且数量很大,大袋大袋的杏仁要用驴来运送,薏仁米也装了好几车。另外,还有许多义工自愿参与到放粥济贫的行列里来,车夫免费帮忙运薏仁米,扛包装卸的小伙子不但免费帮忙,还随身自带玉米饽饽充饥。
三是,养生的作用。
建国之初的《觉讯》(1953年)上刊载了《腊八粥》一文,里面有这样的话:“就是从营养价值来说,腊八粥也是值得重视的,因为它的配料,各地不同,但是用的都是各种富于营养的蔬菜、果品,如黄豆芽、胡罗葡、蕃薯、青菜、枣子、莲心、粉丝等杂煮成的美味的粥,在寒冬腊月吃起来,这种热腾腾香喷喷的腊八粥,格外逗人喜爱呢”,并且认为“吃腊八粥是一椿既有意义又有营养价值的优良风俗,是值得我们重视和提倡的”。
可见,腊粥的养生作用在那时候就已经得到了社会的重视。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意义,在于接济贫苦人。清末民国期间,各地军阀割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提前征收几年或十几年税收的军阀见怪不怪,四川军阀刘存厚甚至把税款预征到了2050年。再加上相互攻伐,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据《香讯》(1935年)记载,当时南京仓巷有一座封崇寺(民间称卧佛寺,现已不存),每年临近腊八节,寺里的方丈就带着全寺的僧众,披上大红袈裟,手捧钵盂,沿街乞食化缘,把得到的东西拿回庙里,再和以红枣、栗子、果仁等物煮成腊八粥,在寺庙前设立施粥点,散济给贫苦老百姓。
佛寺的僧人们本着慈悲的精神,尽自己所能救济贫人,赈施腊八粥就是一种汇聚各界之力进行慈善活动的措施,帮助 穷人度过年关。
民国腊八施粥场景
战乱时期,寺院僧众仍舍己护生
图为栖霞寺1937年保护难民合影
“为护佛门而舍身命,大义所在,何可辞耶?”
——弘一法师
佛者,觉也。
觉了真理,
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
弘法利生,呵护众生,
勇猛精进,救护国家。
穿越千年,初心永葆
以手中这碗热粥
遥寄一份思念
向先贤致敬
!
2020年1月2日
腊月初八
与您相约
重温记忆里的温暖
施粥地点
①
祖师院入口处
7:00-14:00
(10:00大雄宝殿佛前大供)
②
地铁一号线
天印大道地铁站
站内走廊
7:30-9:30
文字:综合文献和网络资料梳理整合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南京方山定林寺新媒体中心
Hash:d4134a03fab13223c47f4069da465ea2b7acbbea
声明:此文由 dinglinsi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