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座碑亭最初不在中庭!听小编给你讲南海神庙康熙碑亭的前世今生

黄埔文化遗产

挖掘黄埔文化遗产

传播文化黄埔

南海神庙仪门内中庭西侧、拜亭的右前方,有一座上世纪80年代所建造的亭子,亭内竖了块题为“万里波澄”的清康熙皇帝手书碑,因此这个亭子就叫御碑亭。

▲ 图中左侧建筑为康熙御碑亭

其实,这座亭子最初并不在此处,而是在南海神庙头门外。因为上世纪60年代的政治运动中,亭子被拆除,木料用来盖房,碑石碑用来兴修水利工程,亭子荡然无存。后来南海神庙大修,建设者就重新建造了碑亭,康熙手书御碑也重新制作,只是亭子并未原处复建,在中庭选址。

皇帝亲笔题词

1703年,正值康熙皇帝五十大寿。康熙率众南巡,看到废除海禁后,外贸丰盈,国库充实,天下太平,心情非常好。他感到如此太平盛世就是上天的眷顾,于是下诏祭祀五岳四海。

康熙皇帝认为,南海神庇佑外贸航船,给了江山安宁、海贸利润丰厚,功劳最大。于是便提笔写了四个大字“万里波澄”,特遣户部右侍郎范承烈制成金字御匾,赐给南海神。

▲ 康熙皇帝

范承烈深得康熙之宠,便带领京城人马,一路南行,精心保护“万里波澄”金匾,顺利抵达广州,安全送到南海神庙。范承烈和广州地方官员,选了良辰吉日悬挂“御匾”,并代表皇帝祭祀南海神。

▲ 康熙澄御碑

对于御碑亭的建造,官方有官方的说法。为了让康熙的御匾昭示神州内外,为了感谢皇帝宠幸的恩典。范承烈与陪祭官布政使佟毓秀,派人把康熙手迹“万里波澄”四个大字精心临摹下来,将其刻于质料极佳的碑石上。然后在庙头门的东侧建了座亭子,把刻好的碑石竖立在亭内。

碑是御碑,亭子就叫御碑亭了。由于御碑亭建在珠江边,各国过往的航船都能看见“万里波澄”四个大字,因此“万里波澄”碑就成了伏海护航的标志建筑了。

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康熙御碑亭最初是在神庙头门外东南不远的地方,而非仪门内中庭。

重建御碑亭

上世纪60年代后期,正是政治运动最为激烈的年代,当地乡民为了搞水利建设,把康熙御碑亭拆了盖房,大碑石料很好,被拿来兴修水利设施,因此康熙的御碑亭和“万里波澄”碑被毁。

▲ 康熙皇帝手迹

时间到了1986年,南海神庙大修。广州市文化局根据拓片重新碑刻“万里波澄”制成石碑竖立于庙内中庭西侧,并盖了歇山顶亭子保护,与明代洪武御碑遥遥相对。

据当年见过康熙御碑亭的人讲,原亭是“八角亭”,1986年重建的亭子并非按照原样制作,而且并非原址重建,这多少有些遗憾。

于是,2010年,黄埔区政府文化部门决定原址重建康熙御碑亭。

找到了当年的当事人

为了准确地重建“御碑亭”,尽量保护文物的原来特色和风格,专家们决定召开座谈会,先找当地亲眼见过亭子的人来描述亭子原貌。

当时,庙头村的张沃兴、张卓然、张金潮、张柏超、岑卓光等长者参加了座谈。他们回忆到,“御碑亭”也叫“八角亭”,高10米左右,亭内无凳、黄瓦蓝珠顶。“万里波澄”大碑竖立于亭内。

而且,参与这次座谈的张柏超说,当年拆除亭子的时候,他就是当事人!他亲自参加了拆亭行动。“御碑”是被包括他在内的生产队社员打烂的,碑的底座无屃赑,用灌铅的方法固定碑石,挖碑底的时候挖出了过百斤铅,这些铅块卖给了废品收购站!

之后,专家对亭的原址进行了考古,准确地找出了原亭的位置,考古结果与庙头长者提供的情况基本相同。

原址原貌又见御碑亭

原址确定就好办了。专家们从考古所保存的资料中调出昔日“御碑亭”的相关资料,然后实地中对照,而且也找到了昔日“御碑亭”的照片,亭子原貌与庙头长者的回忆也基本相同。

2012年7月29日,康熙御碑亭原址重建工程开工,2012年底竣工,湮没了多年的南海神庙的清代名亭又重展光彩,为建设南海神庙的文化旅游景区,增添了新的景点

▲ 重建的康熙御碑亭

重建的南海神庙御碑亭以八角须弥座作地台,每层都是八角,三铺双下昂,如意檐板,黄色吊瓦,蓝珠顶,显得稳重庄严,富丽堂皇,壮实的大柱,莲花托斗拱,颇显古朴凝重。亭底中部铺砌阶砖,其余砌麻石,整座亭子端庄大方,散发着古典建筑艺术的光彩。

Hash:4ce3e538821333686bb96873ced7335b50909252

声明:此文由 黄埔文化遗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