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逐渐消失的吊脚楼
从开化古城威远门出城下二十多级台阶,就是威远街和佛寿街的交汇处,向左转是威远街,向右转是佛寿街。从人们俗称小西门的观音阁,至佛寿街到泰安桥这一段共约三百五十米的街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商店,什么银号、布庄、当铺、药店、茶馆,比比皆是,成为文山建城以后最繁华最热闹的商业中心。威远门到观音阁这一段人称“小香港”,威远门到泰安桥这一段则叫“临安坡”,把城内以及城南的所有街道都冷落在了一边,街后就是有名的“吊脚楼”。
文山大规模开发建了开化古城以后,回籍访亲的先民们把文山的气候、物产、民风等多种优势作了宣传,吸引了不少内地人到文山做生意。从内地进文山城,北桥和背河坎是两条通道。当时这里是城外的空地,于是这些后来的商人就在此起房盖屋,开起了商店。
可是,这段地方很狭窄,一面是高达百尺的梁子坡和城墙,一面是水深流急的盘龙河。既要盖房,又得让路。于是人们就在靠坡一面挖出地基,靠河一面砌起石脚,盖起了门面很宽、进深很浅的多家商号,也成了开化最窄又最热闹的两段街面。
生意越火,感到店铺越挤,有人就动手在河内栽上柱子,搭上横梁,盖起了伸向河内两三米的小楼,把厨房、厕所,甚至房间都移了进去,店面就深了不少。人们纷纷效仿,吊脚楼就是这样应运而生了。
吊脚楼的形成,虽为商家争得了地盘,但实为无奈之举,有一利而生百害。首先,这些住户们承受着极大风险。几根木桩顶着一间房子,平时还不怎么样,一到涨水时,顺河冲下的乱七八糟的树枝以及各种杂物多得很,在北桥上捞柴的人可捞得堆成小山。这些树枝不时被支撑吊脚楼的木桩挡住,粗的可使小楼摇摇晃晃,令人胆战心惊。所以每到此时,这些人家的男人们要手持长杆、电筒,日夜守护在窗前,一见树枝,赶紧把它拨向一边,直到顺水漂走后才放心。这样的守护一直要坚持到洪水退去。
吊脚楼原址
其次,这里的人们大便小便,残汤剩水通通排进河里。当时文山的大多数人家都是吃河水,水清的时候直接吃,水浑的时候用酸矾搅几下澄清用。吊脚楼的大小便污染了盘龙河几百年。我们游泳时常常碰到漂流下来的筒筒屎,挑水时见到这些屎坨坨也只是把它用桶荡开就可以了。人们那时对污染二字一窍不通,对卫生二字也不讲究。特别对大便还有一种好感。那时北桥、南桥以及北门外、东门外的农户大多以种菜为主,城中人家的厕所可以赚他们的钱。每天清晨,这些菜农就进城里去“抢”粪。去得早的抢到手,几文钱一挑,高高兴兴的往家跑;去得晚的花钱也买不到,只好挑着空桶回家。
城里的居民对屎也不觉得有多臭,买回来的菜里不时有前几天浇的大粪夹在上边,也只用水冲几下就下锅了。
在进行威远街、佛寿街等地的开发改造时,有人提出恢复吊脚楼,笔者认为这大可不必。先前讲了吊脚楼的形成是无奈之举,也讲了它的危害。而今天讲起来,它还违法,不仅污染违法,侵占河道更是违法。
笔者的看法是:凡在盘龙河边的吊脚楼新的不能建,老的必须一概拆除,改造成从华龙湖至老文山城的河畔绿化带和沿河路,还文山人民母亲河优秀美丽的清纯面貌。
— END —
政府授权店铺 文山三七专卖
(扫码进入)
资料来源《文山古今奇闻轶事》/作者:刘统
编辑:吴小梅
审核:赵丽、陈家媛
责任编辑:郭强
主编:刘飞
Hash:fb61f7ce8891fb7e5cd015834ea635223063593f
声明:此文由 心怀天下看世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