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村有一神奇土堆,800年来极少积雪,考古队挖开后欣喜不已

山西稷山县,有个叫马村的小村子,村子西头有片荒地,历来少人涉足。

原因之一来自于它的名字“百墓坡”,顾名思义,那里是以前的坟场,出于对鬼神的敬畏,大人小孩都不愿往那去。

另一个原因是个物理现象,那就是冬天降雪后,村里四处都是雪时,这里却很少见积雪,就算偶尔雪下得太大堆积起一些,不过三两天,坡上就已经雪化冰消。

要知道,稷山县位于山西西南,是标准的北方地区,通常化雪需要十天半月时间。

两个原因联系到一起,村民们都知道百墓坡是个诡异的地方,被认为是不祥之地。

但是凡事总有例外,但凡有墓地,总少不了盗墓贼惦记。1973年的冬天,或许是由于生活窘迫,一位村民动起了盗墓的念头。一天晚上,他带着工具爬上了百墓坡,用手电照来照去,终于找到一处地方挖了起来。

作为一个并不专业的盗墓贼,他并没有高明的分金定穴本领,好在这片墓地以往早有同行光顾,很快他找到一处已被明显挖掘过的土地。

村民的想法并不复杂,既然有人挖过,很可能下面有墓穴,就算前人已经下手,也未必能搬空墓室,只要能找到一些值钱的器物能卖个三瓜两枣,自己就算不虚此行。

随着他的卖力挖掘,果然一个甬道出现在眼前,村民大喜,打着手电就向更深的地方走去。

入眼所及,甬道两侧布满了石雕壁画,看上去极其精美,但村民没空欣赏这些,他满脑子都是快点找到值钱的物件。

除了壁画,甬道就空空如也,他继续往前走去,走到一处拐角,终于发现了一个模样古朴的陶器,看上去还有点价值。村民大喜,正准备继续翻找,可是当他转过身来,却一下吓得魂飞魄散。

似明似暗的光线中,只见背后一扇半开的门里隐约探出半个身子,看模样是个女子,正朝着自己张望。

这一惊真是非同小可,村民被吓了个半死,顾不上再翻其他物件,连滚带爬跑出了墓穴。不久,百墓坡有“女鬼”的消息在村里不胫而走,让那地方更增添了不少神秘气息。

不过这个盗墓者虽然惊慌,手里却紧紧攥着那个墓中找到的陶器,后来他找有经验的老人辨识,这个陶器是个陶俑,是墓葬雕塑艺术品的一种。他带出的这个陶俑做工精细,面部表情可辩,属于上乘之物。很可能,墓里还有更多类似的物品。

村民盗墓找到陶俑,还遇到女鬼的消息也传到了村领导那里,他们立即把这个消息报给上级,请求省里派相关人员来进行考察和保护,以免更多文物遭到破坏和流失。

很快,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刘永生带着考古工作人员来到马村进行实地考察。

当考古人员进行一番勘查后,不禁欣喜异常,百墓坡下埋葬着一个巨大的地下建筑群,盗墓者误打误撞进入的只不过是其中之一,根据初步的线索判断,这是一处大型砖雕墓葬。

砖雕墓盛行于宋金元时期的中原腹地,在河南、山西、陕西很多地方都有发现,以往的墓葬或大或小,但从未发现过如此规模且保存完好的砖雕墓群,这是考古史上一个空白。

在接着进行的保护性发掘中,考古队发现这处墓葬的基本布局是墓室皆为南北方向,全部用砖砌成,墓门外都有一道仿木构门楼。墓门非常狭窄,但进门后就豁然开朗,墓室顶端为方形覆斗顶,四周装饰有单檐或重檐的楼阁式、宫殿式墙体,四壁砌束腰须弥座,最底端为土炕式尸床。

从墓道到墓室都布满了砖雕,飞檐、椽子、额枋、斗拱、琴面昂等由高到低,这些砖雕或模制,或雕刻,一丝不苟。

事死如事生,古人追求的就是想在另外一个地方,还原曾经历过的本真世界。

这是一幅难得的展现古代大家族的生活画卷,而且保存完好,极具文物价值。

而在墓中的砖雕上,发现了大量戏曲元素,从窗栏隔扇、伶人侍女、飞禽走兽、花草纹饰等等应有尽有,处处细节纤毫毕现,栩栩如生。不经意间,黄土下的一个繁复华丽的世界,带着艺术的生命力扑面而来。

这是个相当重要的发现,它对确定中国戏曲文化在河南地区诞生推广的年代异常重要,也为现代人了解了解宋金时期,特别是金代北方山西平阳地区的民间戏曲观念提供了珍贵的文物资料。

经过大规模的考察,马村百墓坡已先后发现了14座墓室,并发掘了其中9座。

那么当初那个村民看到的女鬼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谜底在2号墓室找到了答案。

当初,村民就是从这里下的墓,经过长长的甬道,到达尽头拐弯处,墙上雕着一扇半开的门,门里有个女子正在推门向外张望,半个身子露出了门外。

在这扇门对面墙上有个戏楼,专家推测,这个场景可能是表现女子正要推门去看戏,也可能是手里的活忙完,闲暇时往戏楼张望一眼,看看好戏是否开场。

慌慌张张的盗墓贼对砖雕和墓室结构一窍不通,进来时也没有仔细观察,哪想得到墙上会雕扇假门,门后还雕了个女子,在昏暗的灯光下他被吓一跳实属正常。

至于百墓坡为何会很少积雪,自然也与这处大型墓葬有关,古墓的存在让其地上的地表温度比其它地方要高,即便有积雪覆盖也会很快融化和消失,这也就形成了“百墓坡”上的特殊现象。

经过考察,这个墓葬基本确定为金代墓葬,虽然没有发现墓志铭一类的东西帮助确认墓主身份,但在七号墓室一块墓碣上找到了线索。

这篇名为《段楫预修墓记》的记录告诉人们,墓主的身份、生卒年份和家庭关系。

但也就仅此而已,段氏为何要修如此规模的阴宅,家族是干什么的,后人现在何处,历史背景如何,这些都没有得到解答。

在现存的史料和方志中,也没有相关段氏墓主的记载。这个段氏家族是个有钱的庶人,但他们是单凭种地积攒了大量家产,还是从事其他行业发家致富?这个问题萦绕在考古学家们心头,一段时期内没有找到答案。

而且,虽然马村村民姓段的接近90%,他们却从未听说自己祖上与这个墓葬有什么关系。

基本可以肯定,修墓的段氏后人已经不在马村,他们去哪了,只有找到这些人,才能破解马村砖雕墓葬的历史谜团。

1996年,山西省金墓博物馆成立,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当地的游览胜地。2001年6月25日,马村砖雕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就在专家们苦苦寻觅而不得时,2004年春天,居住在稷山县城东涧东村的段登科找到了他们,说他家里至今藏着两块阴刻铭文的方砖,与墓中出土的方砖十分相似,很可能与墓主有关。

专家立即来到段家亲眼看到了这两块方砖,两块砖长宽厚相差无几,刻铭清晰,铭文如下:

据父传曰,上祖先嫡字讳先,箸有贯通食补方一册,上行宋太宗年间,救人、济世、康人、益寿,方圆数百里妇孺皆知也。孰料贯通如饵,官索夷掠,实难保之,故刻砖四块,择方于其上,分付二子,预留后人之继之矣。

段登科的话也佐证了铭刻上的文字,他告诉专家自己家族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些秘闻,传说蒙古攻宋时,成吉思汗大将木华黎率兵攻入河南,手下不少士兵水土不服生了病,听说段家是医术世家,便找段家祖先去军营看病。段氏先祖颇有血性,拒绝给蒙古兵看病,惹怒了木华黎,下令手下对段家展开残酷的报复,段家不少人因此被杀,财产更无法保全,就此走向式微。

后来,段氏后人离开了马村,搬到距稷山县城4公里的涧东村生活,数百年后,段氏家族在马村生活的踪迹已成为历史,但段氏后人从未忘记。

根据砖石铭刻,段登科的讲述,专家再找出当地县志加以对照,果然得到了印证。

1994年版的《稷山县志》记载:

嘉定六年(1213年)十二月,蒙古木华黎率兵进犯稷山,部分村落遭劫。

蒙古大军从1211年攻金,从此开始了连年的战争,1234年金亡,在二十多年时间里,稷山屡遭兵灾,民不聊生,所以才发生了刻砖留予后人的事。据此推断,段氏刻铭砖的时间在1230年前后。

至于墓中砖雕为何会出现如此之多的戏曲元素,段家人一清二楚,据段登科介绍,段氏家族奉行的是“孝养家、食养生、戏养神”的三善文化。

“善戏养神”——段氏家族成员,生前大多酷爱看戏,有些还喜欢亲自演戏,按照“事死如生”的墓葬传统,墓中出现了大量戏曲砖雕也就不足为奇。

豪华大墓的背后,是财力的强力支撑。段家以药膳为主业,悬壶济世,富甲一方,发迹于北宋,衰微于南宋,在战乱中逐渐沉寂。

至此,马村墓群砖雕的历史意义也已被揭开,为后人了解那段战争历史增添了一段真实的庶人视角,补全了这段珍贵的历史档案。

Hash:2392067b9aa22c43c7b532acf794a77aa1c9af28

声明:此文由 小院之观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