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孙氏起源地大庄村
大庄村,位于博山城北4 公里处。西依大尖山,北与小庄村接壤,东南有石沟河流过。据考,明洪武四年(1731),大庄孙氏先祖由章丘蕃六庄(今称矾硫庄)长途跋涉,徙居兹土安家落户,遂成村落。后来,人口不断繁衍增加,村庄规模逐渐扩大,庄名沿袭为孙家大庄,亦称孙家庄。据1843 年村北《重修洪济寺庙碑记》载村名为“大庄”延称至今。
大庄村貌
明代孙氏家谱载:“淄城以南35 里有庄曰:孙家庄。盖自国初,孙氏从章丘县徙居兹土……斩荆棘、薙草莱、因家焉。”据此,当立村于明初。
据《淄川县志》载: 大庄过去一直属淄川县管辖。直至1962 年3 月,由昆仑人民公社划出大庄等17 个自然村,建立了海眼人民公社,始归博山区管辖;1983 年,海眼人民公社改称白塔乡,大庄大队又改称大庄村;1984 年,白塔乡改称白塔镇,大庄村仍属白塔镇管辖;2001 年5 月,大庄村划归博山经济开发区管辖至今。
大庄村立村年代久远,又是孙氏大庄支派的发源地,人文荟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庄南北大街中段西侧,有一古建筑“文昌阁”,村民习惯称之为“楼门口”“楼子里”。文昌阁原为两层楼阁建筑,现上层为平顶,四周花墙,下层有楼门,用火成岩长条石建成。进楼门,有北大门,门枕上雕刻着古朴美观的双麒麟,系孙氏先祖居住的古宅。南大门是清恩科举人孙铭书之故居,房屋保存完好。院内原有一棵古槐,20 世纪60 年代被砍伐。楼门之北有明清古宅西瓦屋,青砖小瓦、四梁八柱,房脊上有螭吻瑞兽,大门楼上精美的花脊尚存。
村南有一条通往博山城里的宽6 米多的东西大街,称“前店子街”。街面全部用条石铺砌,街当中的条石因年代久远被来往的独轮木车碾压出深深的辙沟。新中国成立前,这条街是莱芜、沂源、博山去济南的必经要道,又是一条驿道,因而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每天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因店铺众多,旅店、饭铺、茶水铺、小卖铺挨门挨户,故称“前店子街”。同时这条街上竟有10 家车木匠铺,专卖专修独轮木车,是车木匠集中的地方。
通向济南的千年古道上还有一座跨石沟河的桥,名德济桥。该桥是大庄“洪济寺”一法号济德的禅僧,四方化缘,并求得过路商贾行旅慷慨解囊,捐资修建的,已有300 多年历史。桥长15米,宽5.6 米,高7 米,拱高6.2 米,跨径5.6 米,南北引桥共35 米的单孔跨河石拱桥建成,拱顶两侧,各雕一龙头,苍龙环眼欲飞,专司洪水。桥上的栏杆、石雕和石碑被1934 年、1945 年的两次漫桥而过的特大洪水冲入河床,但是,整座大桥安然无恙。
蒲松龄去颜神镇,常路过石沟河,饱尝行路之苦,故修桥时为之作《石沟河募建桥序》,并载入《淄川县志》:“石沟河在淄、青之界,盖南北之通衢也。临崖下注,苍茫数寻;入谷仰窥,青空一线;亦途之至危者矣。而万蹄万趾,晨夕奔腾;九地九天,倏忽变易,喘牛汗马,覆轮踬毂,慈悲者或怜之矣。虽然,此犹未为其甚者也。迨乎秋落桑麻,野无蓑笠。深沟易蔽,遂有伏莽之虞;狭道难奔,辄罹丧资之祸。挺矛骤起,跪献鹤缠,囊笈全搜,乞怜蚁命;则是为三冬暴客设出没之窟巢,留数矢长渠作南北之陷阱:此承人于险,为行道之所忧;而御寇无能,即维摩之所病也。然而不宁惟是:横石碍路,已忧跋履之艰;急雨倾盆,更惧怀襄之水。浑潦肆注,澎湃无休;块磊互冲,擂炮不已。期愆花烛,或阻宋子之车;目断舟梁,因下阮生之涕。即或河消浊浪,已灭夕阳;鸱叫空山,并无归路。岂非赢藤阻塞,愁道路之风波;行李往来,恨天涯之缺陷者哉?窃喜禅僧济德,道行清高,襟期浩落,忽兴志愿,欲建桥梁。直将世界恒沙,由人利济;寰中坎窞,自我消平。此志此行,亦控善矣!然鸠工庀料,计费不赀。所虑蚁虻负山,徒竭夸娥之力;精卫衔石,难填龙女之宫。惟冀长者推仁,檀那好义,共有为善之乐,大捐布施之金。庶几驾宛转之长虹,空行複道;踏软红之香土,坦如康庄。自兹以往,风雨二陵,天不限于衣带;烟云一道,地不界於鸿沟。亦快乐事也!喜而为之序。”
一座桥,由蒲松龄为之写修桥记,这让我们领略到老先生的文字的同时,也会深深感到这座桥的重要性,因了这些文字,这座桥也就非同一般了。
大庄南北大街上有关帝庙两座。南关帝庙,坐东向西,直面前店子街,是清初兵部尚书孙之獬因顺利招抚江西所建,清光绪八年(1882)重修。现存建筑为1994 年重修,庙为砖木结构,五脊六兽,雕梁画栋,前檐砖雕为文王访贤图案,人物极有动感。庙内塑关公武像,关平、周仓分列左右,迎面墙壁画有八扇屏画。清代古壁画保留两幅,珍贵稀有。北关帝庙,坐北朝南,根据清顺治十二年(1655)重修碑记判断,始建于明代,为砖木结构,花格门窗,前檐翘脚,古朴美观。
人们提起大庄,印象最深的是孙氏墓园。孙氏墓园坐落于大庄村南,占地50 余亩,距今已有600 多年的历史。1958年以前,园内碑碣林立,生长着1000 多株两三人合抱粗的郁郁葱葱、葳蕤茂盛的翠柏。园中矗立着书有“孙氏先莹”匾额的石牌坊一座。牌坊以北是兵部尚书孙之獬父子的卧式墓碑,孙之獬之父孙昇的墓碑系明朝所立,碑阴刻有清代著名书法家张中发书的“孝烈慈严”四个行书大字。
1958年大跃进期间,园内的柏树被伐,碑碣大都被毁。只有孙之獬父子两栋墓碑得以幸免。2000 年以后,园内种植柏树三千余株。2007 年,园内西南侧,新建孙氏祠堂。孙氏墓园2014 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大庄,除了孙氏先莹牌坊,另外还有两个牌坊。一是在南关帝庙一侧的“节孝坊”,清中期立,正面朝南,横跨南北大街而建,上书:“旌表监生孙经訒第三子洵良之妻张氏之节孝坊”。上层雕刻人物画像,牌坊通道门口上方有生铁大梁,重千余斤,牌坊立柱石前有残破的双狮。另一个是在北关帝庙以西的“西至门”牌坊。因西边荒野,为护庄镇宅而立。两座牌坊的大梁是铸铁的,均在1958 年全民大炼钢铁时被毁。孙氏先莹牌坊因无大横铁梁,而幸存下来。
大庄村有久远的建村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尊师重教的良好村风,读书考取功名报效国家,荣宗耀祖之观念深深的植根于村民的思想中。为此造就了大庄村历史上诸多科举名人、仕宦。据大庄孙氏族谱载,仅明、清两代即有8 名进士,10 名举人,412 名秀才、监生、廪生、庠生在册。
孙鉴,大庄孙氏第五世祖。敕封承德郎,翰林院庶吉士,南京户部主事,诰赠荣禄大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翰林院侍读学士。
孙光辉(1501—?),字华国。明嘉靖七年(1528)考中举人,次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受到皇帝赞扬,推为翰林第一,授南京户部主事。
孙之獬(1591—1647),字龙拂。明天启二年(1622)考中进士,为庶吉士,继为翰林院检讨。天启六年(1627)充顺天乡试正考官。清入关后,召他进京,授官礼部右侍郎,后以兵部尚书衔招抚江西。
孙珀龄(1615—?),字五粒。兵部尚书孙之獬长子,明崇祯六年(1633)考中举人。清顺治三年(1646)考中进士,授工科给事中,历刑科左、右给事中,礼科掌印给事中。顺治九年(1652)升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通政使司左通政加一级。
有着几百年的积淀的大庄村,不仅留下了诸多名胜古迹,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蜚声远近。“大庄芯子”就是其中之一。大庄“独杆抬芯子”初始是由一种古老的民间游戏“独杆轿”演变而成的,所谓“独杆轿”就是采用杠杆原理,将人固定在横杆的一端,杆中心为支点,另一端人为地起压、悬摇、放松,使骑在杆头的人起伏有致,舞动长袖,飘飘欲仙,颇像民间的荡秋千。
大庄“独杆芯子”逾百年而不衰,主要取决于它的独有表演形式:一是抬芯人员行进中须用前后一致的碎步,在行走中寻找平衡,颠簸有序,恰似一项特殊的民间舞蹈。二是具有装饰艺术效果,艺人们通过服装道具,掩其真相,人为地使孩童演员变成成人高度,在芯子上设置艺术道具和服装掩饰,看上去演员只有一只脚站在芯子出彩的道具上。据传大庄孙氏六世祖孙光辉考中进士,举行庆典,就曾用独杆轿表演祝贺。
孙氏墓地牌坊
大庄村是一方福地,有着辉煌的历史,面对着岁月的痕迹,思绪总会被拉长,延伸到早已逝去的历史烟尘中。
撰文:孙禄 孙启波 孙兆继
孙即刚 孙即田 孙乐康
摄影:韩祥龙 审稿:徐传国
THANK
本文来源<博山区传统村落记忆>一书,买书加小编微信
图片来源:方志博山
编辑:孝乡博山,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Hash:087e492a06c3fae961f3e036db3ae580c2206e56
声明:此文由 孝乡书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