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遗留的特色小庙宇—石屋

长泰县历史悠久,唐代以后,随着宗教信仰的传播和盛行,修建了许多散布于各村落的宗教建筑,这些建筑大都为石、砖、木结构,规模较大,大门旁摆放一对威武的石狮、门墩,两壁绘有壁画,梁架间饰以精美的木雕,各具特色,鲜有雷同,供奉的神祇众多,有观音、保生大帝、妈祖等不胜枚举,反映了不同村落信众祈求幸福的愿望,也反映出各异的风土人情和不同的精神需求。

现介绍长泰县于明、清两代兴建的三座与宗教信仰有关,且颇具地方特色的文物古迹。

第一名山石屋——曷山殿全貌

一、第一名山石屋——曷山殿

位于陈巷镇吴田山顶峰。据清乾隆版《长泰县志》记载:“曷山,在恭顺里,去治东五十里,雄峙东方,挺然卓立,俗呼‘吴田山’,少生树木,流水成渠。高处,田可十余顷,绝顶有石室,祀山神,祷雨即应,祈梦甚灵。”因吴田山主峰海拔1129米,是临漳州厦门的最高峰,位置绝佳,古代是祷神降雨的场所,在山顶上不仅可观日出、看日落,还可俯瞰漳厦周边秀丽的山水风光,因此吴田山自明代起就有“第一名山”的美誉。绝顶的石屋(室),即第一名山石屋,俗称曷山殿、曷山庙,始建于明代。整座建筑坐西南朝东北,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积23平方米,石仿木结构,墙由条石交错砌成。单檐硬山式屋顶造型,雕饰了石檩、石瓦槽,四周外加雨披,前墙有大门及二个方形石窗,除柱梁外,其余石条打制较粗糙,梁架亦为石仿木,柱均方形,素面无柱础,檩圆形,凿制光滑,正脊檩饰双龙戏珠图案。门楣阴刻“第一名山”,殿中石柱阴刻有:“万载千秋九霄客,五龙二虎三洞宾。”神龛上雕刻:“天衢云路”匾额,落款“咸丰三年(1853年)夏立”字样,两侧石柱阴刻有:“四海六鳌我同志,十洲三岛尽为家。”这二副对联的笔法苍劲有力,意境宽阔,寓意深远。正殿供奉二尊仙祖石雕像,底座有麒麟浮雕,雕工细腻。殿里正中石梁及影壁上还浮雕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形象,把八位仙人的形态表现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第一名山石碑记

古代工匠当年在创建石屋时,为了防雷电,石梁正中就预留有一个“避雷石孔”,显然古人考虑颇为周全。但因曷山殿所处高海拔的山顶,历史上石屋还是多次遭雷击损坏。如清乾隆版《长泰县志》记载:“石狮岩,在恭顺里吴田半山。绝顶石室毁,移祀山神于此,四方祈梦者,有宿处焉。”说明在清乾隆年间,石屋曾被毁过。自明代以来,石屋虽历经多次修建,还基本保持原貌。如今,在石屋外还遗留有清乾隆壬辰年(1772年)、嘉庆己卯年(1819年)及咸丰三年(1853年)的重修石碑记三通。殿外还遗留着一通古代石碑刻,阴刻“第一名山、曷山殿、曷山仙祖、曷山圣王”等字样,字迹清晰可见,是吴田山又称第一名山,曷山殿供奉曷山仙祖、曷山圣王等山神的历史见证。每年农历八月,特别是八月初八仙祖生日这天,远道而来的香客络绎不绝。真是“庙不在小,有仙则灵”。

曷山殿在数百年的风雨飘摇中,几度兴修,但风貌依旧,巍然屹立于吴田山顶,是一座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筑,于1992年11月公布为长泰县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以奇巧、坚固的构筑、厦漳一带最高点石仿木建筑物而成为文物瑰宝,吸引了无数游客纷至沓来观光游览,也饱赏周边的旖旎风光。

二、虎渡宫

据清乾隆版《长泰县志》记载:“虎渡桥,在县东南,旧名石桥。宋绍定戊子(绍定元年,1228年),令,陈子木建。淳祐己酉(淳祐九年,1249年),令,赵与垣重修。长二十丈,阔九尺,邑人杨炎午为记,以其基于寅方故名。时有‘虎渡通人行,状元此日生’之谶。元季圮于水,今址尚存,在温山溪。” 又载:“朝天岭,昔松江渡未通,入京师皆取道于此,故曰朝天。”虎渡桥,横跨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十里村的温山溪段,在古代,漳郡入京驿道曾由此经过,连通着朝京晋省的朝天岭。自1228年桥建成后,就在桥头建庵、亭,供过往行人歇息。

虎渡桥位处长泰古代交通要道,是朝京驿道上的一座重要桥梁,对官员的迎送、士民的往来、物资的运输,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马洋溪水流湍急,虎渡桥时常被洪水冲毁,影响人们出行,桥头庵也年久敝坏。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同安县富绅杜文棍捐巨资,再次重建虎渡桥,工程历时2年竣工。为纪念杜文棍慷慨解囊修桥梁、平道路,为百姓造福的功德,当地百姓自发在距桥头30米处建了一座虎渡宫功德祠。

虎渡宫全貌

虎渡宫这座生祠是虎渡桥的附属建筑,现位于马洋溪漂流公司上游约300米处的溪岸畔。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建筑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22平方米。整座建筑为花岗岩条石结构,梁架、屋顶为石仿木构筑。门额题有“虎渡宫”三字。门框阴刻对联一副:“虎牙撑峻岭湍激流清济川曾苦无舟楫,渡口驾长桥杠成梁固行惠何须用乘舆。”此联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的长泰举人王懋功所撰。宫内东北侧墙上镶嵌有一通《重建虎渡桥碑记》记载着当时重建虎渡桥的全过程,也说明了重建虎渡桥、宫是在县衙的同意和支持下进行的。宫后部一石横梁上阴刻“功德祠”,下方设有龛位、祭台,主祀杜文棍,龛位正中安放一通长方形石刻神牌位,上部横向阴刻“功德”,中间竖刻“主同安县籍杜君名文棍长生禄位”字样。每当人们经过虎渡桥时,总会想起清代古道热肠兴修桥梁、为民排忧解难的先贤——杜文棍。

虎渡宫内《重建虎渡桥碑记》碑首

古往今来,随着水土的流失,现河床抬高,泥沙已淹没了古桥,该桥的古道也已荡然无存。近年来,虎渡宫经重修后,整体结构稳定,基本保持原貌,古香古色,有独特风格。

虎渡宫整体皆为花岗岩砌制,在该县较为少见,体现了当时较高的艺术水平,遗留的清代石碑记,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为研究虎渡桥、虎渡宫、杜文棍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三、灵祐祠

灵祐祠,俗称土地公庵,位于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山重村圳仔墘社,建于明代,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平方米,祭台座阴刻吉祥图案,小石屋直接垒于祭台上,小门楣阴刻“灵祐祠”,下方阴刻“□□,□祐”,有的字已风化,模糊难辨;拱形门阴刻一副对联:“日进无疆,有感必应。”祠内摆放着香炉,供奉土地公、土地婆二尊神像。灵祐祠旁边附着一座更小的佛祖庵,仅由4块石头砌成的石屋,犹如石屋模型,亦供奉着数尊神像。

灵祐祠全貌

灵祐祠堪称长泰微型的小石屋,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逢农历六月十五,当地圳仔墘社、土楼社的村民都在此举办煮福饭的民俗祭祀活动,场面热闹非凡。

这些历经沧桑终不改,洗尽铅华呈素姿的小庙宇——石屋,虽然没有宏大的文化气场,但长泰历史名人林震、戴时宗、戴燿及凡夫俗子等曾在曷山殿“祈仙梦”的传奇故事,生动性、趣味性强,至今还广为流传,也给曷山殿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长泰遗留的这些较有代表性的特色小庙宇——石屋,建筑具有独特的魅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稀罕少见,让人赞叹不已,不仅反映了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和建筑技艺,而且蕴含的历史和宗教文化内涵丰富,已成为该县珍贵的历史遗存和展现文脉延续的特殊印记。

来源 :新长泰微新闻 闽南日报 郑阿忠 文/图

Hash:1c6fbf5b822922d0d800f18015d73b75ec6db9b2

声明:此文由 活在长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