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集镇的红色记忆

记者:何志琛

地处大洪山西麓的张集镇,古老而神奇。这里,层峦叠嶂,沟壑纵横,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革命的火种。当年,李先念、陶铸、陈少敏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部在这里浴血奋战,广大人民奋勇支前,气壮山河。新中国成立后,勤劳而朴实的老区人民,在这片热土上,传承革命红色基因,共同建设幸福家园

抗战时期,日军占领钟祥河东以后,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向敌后挺进。1938年5月,李先念、陈少敏率豫鄂独立大队来到大洪山,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解放战争时期,江汉军区独立旅在此驻扎,1947年12月,江汉军区宣布张集解放,成立了钟北县委、县政府。张集镇成为钟祥最早解放的一个镇。

随着大洪山一带宣布解放,张集成为革命战争年代的后方大本营。钟北县委机关、江汉军区司令部等许多重要机关、工厂设置在这里。位于张集镇杨畈村的这户民居,正是当年《江汉日报》社旧址。

杨畈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九华寨山脚下,地形险峻,非常适合开展革命活动。1948年底,省委机关报《湖北日报》的前身——《江汉日报》社奉命搬迁到村民薛章荣家,当时的薛章荣还是一个14岁少年,可说起那段难忘的岁月,老人仍然记忆犹新:“那个屋是编辑室,那个屋里是活字版,这个屋里是印刷室。他们的稿件是从明光那边用无线电送过来的,排版以后,白天生产,晚上就点煤气灯生产,一天一夜,弄好了第二天就用人工肩背手提运出去。”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的红色记忆留在了这片土地上。1985年3月,钟祥县政府将这里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后人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革命的火种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杨畈人勤劳朴实的品质。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就依托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香菇村。

今年61岁的黄大平,是杨畈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他加入了村里的农之方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了10亩优质富硒水稻,加上兼职保洁员的收入,每年增收一万多块钱。

目前,杨畈村富硒水稻种植面积已发展到800多亩,带动100多户农户种植,户平增收2000元以上。此外,村里还有82户村民种植了袋料香菇,去年全村香菇产值达到300多万元。

除了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杨畈村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组道路实现了硬化,架设了自来水管道,打造了休闲小游园,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据杨畈村党支部书记徐正祥介绍,他们准备以新四军《江汉日报》社旧址为依托,深挖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润杨畈”品牌,让杨畈村早日全面脱贫,把这片红色沃土变成小康村庄。

Hash:07410dc9fd9f6ea357c0b2fd57c1704c24718209

声明:此文由 掌上钟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