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连平新发现古塔古桥等文物遗存,距今500年!
今年9月,河源文物普查人员在和平县与连平县交界的九连山脉的深山老林中,发现一条长时间被人遗忘的古(驿)道。这条古(驿)道全长约66公里,较为完整地连接着连平县大湖镇、和平县青州、热水、浰源三镇以及江西的龙南县,是河源市境内目前发现的最长的一条古(驿)道,或是我国南方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遗存里程最长的古(驿)道。
我市开展古道遗存考察工作
深入发掘与保护古(驿)道
发现这条古(驿)道后,市文广新局多次组织专家和工作人员,深入和平县青州镇、热水镇、浰源镇及连平县绣缎镇等地进行实地勘察,对古(驿)道历史价值和保存状况进行反复考证,力争发掘和保护好这些宝贵资源。
藏身深山老林中的古(驿)道
根据实地踏勘情况,市政府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发掘保护工作,由市政府相关领导牵头,组织相关单位成立河源市粤赣古(驿)道河源段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目前,市、县文物部门工作人员以及沿线热心人士正在积极开展古(驿)道初步清理和有关佐证材料的收集工作,力争用2个月时间,全面摸清我市古(驿)道遗存情况,为今后开展保护利用工作做好准备。
发掘多处古建筑遗存
近日,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二大队(以下简称“二九二大队”)粤赣古(驿)道勘测工作组和当地文物普查员又相继在和平县青州镇至连平县忠信镇古(驿)道之间新发现了古塔、古桥、茶亭等多处古(驿)道文物遗存。
松山背石拱桥
中国当代文博专家、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河源市博物馆原馆长黄东称,这些被陆续新发掘出来的文物遗存,再次佐证了粤赣古(驿)道的真实存在,这对今后研究古人如何创建与形成粤赣古(驿)道以及当地的人文历史和风俗民情,具有重要的现实科考价值和史料价值。
针对当地新发现粤赣古(驿)道和文物遗存等情况,连平县文广新局召集该县忠信、髙莞、大湖、三角、绣缎等镇党政领导和相关镇文化站负责人,就今后如何尽快开发、保护和利用好粤赣古(驿)道进行研讨。
据河源市博物馆馆长杜衍礼介绍,10月下旬,二九二大队粤赣古(驿)道工作小组成员陈洪仁、谭森水在调查勘测和平县青州镇至连平县忠信镇古(驿)道的路线走向时,又在多处深山途中意外发现了水口文笔塔的残存塔基以及杨里垇茶亭、松山背石拱桥等重要古建筑遗存。
和平县青州镇杨里垇茶亭遗存
杜衍礼称,为整理好前期收集的各方资料,当地文物普查员和二九二大队粤赣古(驿)道工作小组根据地形图一一校对,绘制出古(驿)道线路走向的轮廓,然后以踏勘沿途多个驿站、茶亭遗存为起点,深入农户调查和走访当地老人,倾听当地老农讲述粤赣古(驿)道上流传的动人故事。10月21日,二九二大队粤赣古(驿)道工作组在走访时偶遇当地一名年已七旬的老者,并在他的热心帮助和引路下,终于在和平县青州镇269乡道旁找到了杨里垇茶亭及附近的松山背石拱桥。
记者在粤赣古(驿)道旁的杨里垇茶亭看到,由于受到长年的风雨侵蚀,现已残破不堪的茶亭内外杂草丛生,屋顶损毁,墙壁残缺,亟待重修保护。经二九二大队粤赣古(驿)道工作组技术人员现场丈量,杨里垇茶亭长约11.6米,宽约9.6米,高约4.2米,内设有歇息区、天井、大堂及一住房一厨房,该茶亭与青州、热水镇交界处的阿髻缺茶亭,其面积、布局、材料一致,由此推断,杨里垇茶亭应与阿髻缺茶亭同属一时期的古建筑,按照大致走向,可推断九连山中还存在着一条连平县忠信镇—和平县青州镇—热水镇的古(驿)道路线。
和平青州镇与连平大湖镇交界处的风门坳建有关爷庙
记者现场看到,杨里垇茶亭墙身大部分为石块、泥砖所砌。而古驿道沿途的松山背石拱桥,其桥拱为单跨半圆结构,桥身为石块垒砌,桥旁绿意盎然,远远望去,蔚为壮观。
有利进一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
河源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现年72岁的和平县星和村村民赖勇介绍,近期新发掘并重见天日的青州镇水口塔塔基遗存,是当地村民从人头高的草丛中“拔”出六角形残存的塔基、墙体和遗存的部分方形青砖。另外,当地文物普查员近日还在该塔塔基旁意外发现了一块碑刻碎片。
赖勇告诉记者,他从村中祖辈口口相传,青州镇水口文笔塔迄今已有近500年的建筑历史。据当地族谱记载,明嘉靖八年(公元1528),由当地风水师赖荣广牵头,青州各姓村民共同集资,历时2年时间在青州老墟拱桥旁边兴建了这座水口文笔塔,俗称格子塔,该塔砖瓦结构,六面棱角、五层楼阁式,高20米,墙身褚红色,塔内白灰粉汤,该塔与境内阿髻缺、片田风门凹几乎成一直线,此塔在战乱年间被毁。赖勇称,这些文物遗存相继被发现,对今后进一步挖掘当地文化历史和考证粤赣古(驿)道的真实存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来源:河源发布、广州日报
Hash:a4336d15d527abdce24f7742e26d6bda815b1f7c
声明:此文由 连平潮生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