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物馆藏看灿烂千年的盱眙文化

【引言】盱眙秦时置县,历史悠久,几千年来都是水陆交通枢纽,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历代无数文人墨客都爱到这里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留下辉煌的篇章。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第一山摩崖石刻,书体备至,相映成辉,其中不乏米芾、杨万里、蔡元长、赵孟頫等书法家的手笔。明祖陵21对精美石刻,体形硕大,规模宏伟,雕琢精细,线条流畅,技艺高超,自北向南排列,雄踞在长长的神道两侧。

【摘要】这些珍藏青铜、金石碑刻等,是研究盱眙古代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书法、信仰、民俗的极其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为中外客人奉献了精美的文化盛宴。亲临其境,思绪万千;参观珍品,如梦如幻。顿觉四万岁云烟过眼,而后五千年浪叩心扉。但见地称墩、郢,山曰龙、龟;遗址星罗,远古梦回。忆我先民,如蓬如炬。

珍藏青铜造型精巧

青铜,即红铜和其它化学元素的合金,在中国古代主要为锡青铜和铅锡青铜,古人称之为“金”,或“吉金”。我国青铜器最早出现于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达到顶峰。

青铜冶铸工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形成各个时期的风格特征。商代前期造型轻薄,纹饰简单。商代后期至西周前期,造型厚重华丽,纹饰以兽面纹、夔龙纹以及各种动物纹、几何纹为主,表现了神权思想。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风格趋向简朴,纹饰以粗线条的窃曲纹、重环纹为主,长篇铭文增多。春秋后期至战国,造型精巧,纹饰以活泼的动物纹和复杂的蟠螭纹、云纹为主,细线雕刻的狩猎、宴乐、攻战等反映现实生活的图像流行,并出现以金、银、红铜、玉石等镶嵌的各种图案和画像的新工艺。秦汉时代铸的青铜器大多为素面,仅铜镜的造型纹饰依然繁複。

盱眙出土的青铜器上起西周下迄明清,以战国、秦汉最为丰富。价值较高的有:西周窃曲纹鼎、春秋吴国铜匜、战国陈璋圆壶、西汉几何纹铜桶、铜罍,以及两汉时期各式铭文铜镜等。这些青铜器或纹饰精美,或器形端庄,或工艺高超,或铭文纪史,令人叹为观止。战国、秦汉时期器物,大部分为实用器物,包含车马器、兵器、农具、饮食器等多个种类,几乎涉及当时生活的所有方面。从装饰手法上看,大多为素面,有的运用鎏金、错金、错银、镶嵌宝石等工艺。

摩崖石刻雕琢精细

盱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博物馆近期展出的精选第一山摩崖石刻、明祖陵神道石刻和博物馆馆藏墓志砖铭等拓片近百幅,这些拓片从多角度、多侧面向广大观众展现了盱眙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成就,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第一山题刻

白居易木兰堂碑》:碑高55厘米,宽150厘米,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勒石,题刻系汪云任从苏州模来,原置于汪家花园,后移至第一山。

苏轼《行香子词》摩崖题刻

原文:北望平川。野水荒湾。共寻春、飞步孱颜。和风弄袖,香雾萦鬟。正酒酣时,人语笑,白云间。飞鸿落照,相将归去,淡娟娟、玉宇清闲。何人无事,宴坐空山。望长桥上,灯火乱,使君还。与泗守游南山作。

题刻在秀岩南侧,高38厘米,宽34厘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进士,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陷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七年四月移汝州团练副使,年底抵泗州,游南山,作此词。

《张大亨、米芾题名》

原文:张大亨、米芾丙戌岁。宋崇宁五年(1106年)刻,高45厘米,宽48厘米,行书。张大亨,字嘉父,湖州人,登元丰乙科,官至直秘阁,流寓盱眙时,苏轼、张耒常以诗赋赠之。米芾,字元章,北宋著名书法家、鉴定家、画家、收藏家,曾数次到盱眙,作有《都梁十景诗》。

《李夷行等题名》

原文:

李夷行秉文、吴幵正仲、贺铸方回,刘焘无言壬□□秋□未游。

宋崇宁元年(1102年),高95厘米,宽60厘米,楷书。贺铸,字方回,卫州人。博学强记,工语言,元祐中任通直郎,通判泗州。刘焘,字无言,长兴人,元祐中苏轼知贡举,称其文章典丽,遂中甲科,善书,笔势遒劲。

《杨万里等题名》

原文:庐陵杨万里、建宁黄夷行、京口霍篪,淳熙乙酉年二月初二日偕来。

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高43厘米,宽59厘米,行书, 杨万里,字延秀,吉水人,绍兴进士,孝宗时召为国子监博士,有《诚斋易传》、《诚斋集》。黄夷行,字用之,蒲城人,霍篪,京口人,绍熙元年知盱眙军。

张佩芳《玻璃泉记》碑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高66厘米,宽182厘米,张佩芬,山西定州人,清代进士,乾隆四十五年知泗州。梁巘,字闻山、文山,号松斋。亳县(今安徽亳州)人。清朝著名书法家。

经典景致气势不凡

【明祖陵】明祖陵位于江苏盱眙县洪泽湖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其神道全长250多米,两侧立望柱两对,石像19对,规模宏大,气势不凡。此次展览精选明祖陵神道石刻图案,作为当时皇家陵园,无论是在形制还是在雕刻技艺上都是当时顶级水平,为我们研究明代早期石刻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

【画像砖】画像砖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是研究中国文化艺术、生产科技、民俗风情等重要的文物资料,极具研究价值,是中国重要的文化艺术瑰宝。盱眙博物馆珍藏有西晋太康九年(1974)佛像画像砖,该砖长37厘米,宽17.5厘米,砖的一平面有上、中、下三幅端坐的佛像,佛背部有佛光,左右手各执有两枝莲花花蕾,双手置胸前,神态恬静、安逸,属于典型的早期佛教造像“项光佛”形象。砖的一长侧面有飞天图案,上刻绘三个飞天,雁行于空,衣裙飘曳,彩带飞舞,体态俏丽,翩翩起舞,翱翔天空,三个飞天中间用花蕾间隔作为装饰。画面为模印,画面图案全部用凸线条表现。南京博物院南京艺术学院、北京大学日本龙谷大学等中日专家编纂的《佛教初传南方之路文物图录》便收录这块集佛像和飞天像为一体的佛教文物。该块佛像画像砖曾受到日本学者的高度关注,于2004年作为国宝在日本展出。

2017年,成兆友、谭勇两位先生不辞辛劳,从档案中查寻金石,从遗址中寻觅金石,拂去历史的雾霾,掸去岁月的烟尘,盱眙一块块金石珍宝便跃然而出。并搜集出版《盱眙金石》,为中外客人奉献了精美的文化盛宴,为研究盱眙历史文化提供了难得的珍贵史料。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行香子”手书摩崖石刻,到明代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蒋春芳“江北誓辞碑记”……一件件宝物按年代顺序一一归队。历史就这样自然顺畅地进入了我们的眼帘,走进了我们的心扉。整理、编撰、讲述、阐释,一件件往事,一个个故事,一段段历史,便化为一种连绵不断的文化传统,呈现出一番新的面貌,新的景象。

编 辑:罗 志、黄美艳

Hash:05e45e39090826c44ad0b09d500b68eda2fad493

声明:此文由 淮安文史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