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的这块碑和永安国字号荣誉的来源!
天宝岩禁伐碑。早在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当地百姓就把天宝岩一带的山水视为风水宝地,多次立下禁伐碑,自发采取措施严格保护森林,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的雏形,这在自然保护史上较为罕见。
距离永安市区36公里,一片绿色的海洋连绵起伏,山高谷深、群峰耸立,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6.8%。
这里还是闽江重要水源涵养林区,有全国面积最大,达186.7公顷的长苞铁杉林;有面积106.7公顷、全国罕见的猴头杜鹃林;有东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泥炭藓沼泽;还有着众多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神奇自然景观……这里,就是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物华天宝,既是自然的馈赠,亦得益于一脉传承的守护。
“一祖山祖坟族果坟木洋内两峡水尾藩木竹林内松杉等木不输大小不静批育侮伐……”在永安市博物馆内,有一块立于1782年的石碑。
“祖宗的山、祖宗的坟,洋内两边至水尾,山上的松木、杉木等林木不论大小都不允许砍伐私卖……”石碑的译文,鲜明地道出传统朴素的自然保护观。
这块落款“乾隆四十七年十月 河南族果公立”的石碑,是目前在天宝岩保护区发现的4块禁伐碑中,设立时间最早的一块。2002年9月,复旦大学教授陈家宽在天宝岩保护区考察过程中,发现了3块禁碑,之后又发现一块,这些禁碑主要分布在主峰天宝岩的四周。
禁碑大多由当地宗族自发设立,除了严禁采伐竹木、保护好森林等内容外,还包含着许多规范乡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内容,而且具备了比较全面的就地保护的管理办法,当地百姓把自己准备纳入保护的区域范围及保护的措施事先报县政府备案,政府同意后才向村民公布保护的范围和规定,将政府法律支持与民间山林权单位自觉自愿实施保护结合在了一起。
陈家宽教授指出,虽然自然保护的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萌芽,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典《田律》在秦朝已产生,但是天宝岩发现的这些禁碑,已经将自然保护意识转化为就地保护的行为,依靠政府和法律的力量,自觉地建立起比较规范的自然保护区域。据了解,百姓自发形成自然保护区的雏形,这一做法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自然保护史上都较为罕见。
1975年,天宝岩周边公路开通。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距离公路仅有数百米远,这对原始林保护无疑带来新的影响,而基于天宝岩附近世代相传的自然保护观念,大面积的原始林完整保存至今。
如今,天宝岩拥有世界罕见的长苞铁杉群落和猴头杜鹃群落。许多到天宝岩开展科考调研的学者感慨,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考验中,亿万株树木和众多野生动物能在天宝岩存活下来,除了它们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外,更得益于当地老百姓自古以来对原始森林和野生动物的自觉保护意识。
来源:三明日报
Hash:d8029b0bfc927dd4ec95995f365a9829ddde216b
声明:此文由 永安论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