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老建筑里的辽宁|永诚银号背后的营口银炉兴衰史
营口辽河老街被誉为“关外第 一街,北方不夜城”,与北京的王府井、成都的宽窄巷、上海的新天地比肩,被列入中国知名商业街行列。
如今漫步在老街,依然可以感受到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北方“露天的百年商埠博物馆”那种浓郁的商业气息。据史料记载,自清雍正四年(1726年),这里已经是商业繁荣的街市,到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营口成为东北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这里很快成为北方粮油、药材的集散地,同时也有来自南方的染料、布匹、茶叶等,使营口的商业迅速发展起来。先后出现的多家知名油坊、老字号药堂、银号等等,以及营口独有的商业形式,集仓储、批发、代理、服务和中介为一体的综合性商号——大屋子也应运而生。一时之间,老街两旁商铺林立、商贾云集,成为东北经济最繁荣的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
在这条街上,有一个特殊的建 筑,外面看上去不起眼,却见证了营口近代金融业的兴衰,这就是营口最早的银炉——“永诚银号”。
永诚银号旧址
百年历史的营口第一 家银炉
辽河老街的左右两边有近百年历史的近代建筑 30 多处,呈现了五国七省的不同建筑样板,每一座建筑最高不超过三层,风格清丽典雅,建筑色为灰、红、白为主基调,不同于国内其他历史街区屋顶多有琉璃装饰的华丽着色。即便是明显西式特征的建筑,也没有采取西式建筑传统的大开大合的对称式布局,大多以不等式建筑出现,并配有体现中国建筑元素的小巧院落。建筑多是前店后库,前门临着人流不息的商业街,后库紧紧依靠着大辽河,给货物进出带来极大的方便。
在整条老街上完全保留原貌的旧址并不少见,但我唯独对一栋青砖砌筑的二层楼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隐藏在热闹的商街后身,仿佛是在默默注视着老街的兴衰沉浮。沿着室外的石板楼梯,拾级而上,楼梯两侧和二楼围廊都由青色瓦片搭设成简洁的花型,既端庄持重又不失独具匠心的艺术美感。二楼房檐中心悬挂着木质牌匾,上面端正地刻着的四个金色大字“永诚银号”。
走近仔细观看,木质门窗虽然已经斑驳老旧,但还算完整坚固。正门两侧分别挂着两块方形牌子,牌子上镌刻着这座老房子的简要历史和建筑工艺,寂静无声的文字伴随着这栋孤独的老宅。如今的“永诚银号”被设立为“永诚银号蜡像馆”,内部结构按照当年的使用功能划分成三个区域:左侧是银炉工匠正在操作的两个熔炉,属于工作区;中间算是洽谈区,一个掌柜模样的人正在招待客户,两人喝茶聊天;右侧是账房先生正在结算对账,我想应该是如同我们当今公司里的财务部吧。
营口近代商贸繁荣,带来了金融业的兴旺发达。营口的银炉业应运而生,并且很快名扬东北乃至国内外。据统计,营口银炉自 1860年至 1925 年就多达有 73 家。19 世纪,营口已成为东北重要的贸易口岸。随着各种商贸交易活动的日益频繁,外来银两大量集聚营口。由于各地银两的成色、计量不一,越来越不适应大额商贸活动的结算。清咸丰元年(1851 年),经众商家集议,熔铸一种标准宝银来统一营埠银两计价,以便于商贸结算。同年,营口第一家银炉——永成德号在西大街开业,成为营口银炉业的开山鼻祖,也就是上文所说的“永诚银号”。
营口的银炉和外地的银炉不一样。外地的银炉只是一个熔铸银锭的手工作坊,而营口银炉除熔铸“炉银”外,还是过拨银两、发行支票和信用担保的金融机构。当时,一般每家银炉设炉三盘,两盘化银、一盘梅洗(用大铁桶等容器注以酸梅硼砂水,将熔铸后的银锭排列水中煮沸,取出后擦净,其白如雪,名曰“梅洗”)。银炉发行的虚银货币——过炉银,一度起到了抵御外国资本入侵、维护营口商贸地位的重要作用。
20 世纪初营口西部商业街道
张作霖女婿化解营口金融危机
我在翻阅营口银炉发展史的资料中发现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鲍英麟,他是张作霖的大女婿。1921 年,鲍英麟被岳父委任为营口海防练军营管带,虽说官职不高,所辖仅有数百人,但这在当年可是一处重要之地的美差。营口是东方贸易港城,物资丰富应有尽有。同时还是兵家必争之地,守住河口即守住东北水路大门,所以说当年张作霖将这一要职交给大女婿,也算是委以重任。
1920 年,北京震发和钱庄因经营不利出现亏损,这本是金融界常有的事,可是北满发字号钱庄受外币滥发影响,也出现了亏空。一时间关内外风声四起,因受营口东盛和、西义顺震惊全国倒闭案影响,各地掀起兑换现银风潮。营口厚发和、英发和、志发和三家“发”字号银炉本不亏损,盈余 100 多万两。但是受挤兑大潮冲击,于同年12 月 15 日被迫关闭,所欠营口民众白银 380 万两。后经辽沈道尹及营口商会研究,清查账目、追讨欠款、变卖资产等,重新启动该银炉救市。
这时,担任营口海防练军营管带的鲍英麟展示出天赋异禀的商业头脑,果断出巨股,融合奉天马家资金、原发字号财东房产等,共计24 万两,实行七成兑换、三成年偿还的策略,化解了营口的金融风波。鲍英麟凭借自己敏锐的商业捕捉能力,聘用精明强干又善于经商之道的郝殿卿主管掌舵,很快就把营口银炉的大旗重新立了起来。鲍英麟也成为营口后来居上的商业巨子。
营口银炉为地方开发作出贡献
时光流逝,转眼 6 年过去了,鲍英麟虽说在营口吃穿不愁,又有买卖。可是看着同样讲武堂首批毕业的同学们,各个飞黄腾达,前程似锦。再看看自己如同张家的一条“看门狗”,仍是营口海防练军营管带 ,既不升官,也不发财。于是在 1927 年 12 月,他以请假方式辞去官职,从此正式步入营口商界,主营银炉生意,财力日渐丰厚。
1928 年,张作霖被炸身亡。张学良执政后,深知两次直奉大战、郭松龄反奉等战争带给东北百姓的苦难 , 更理解姐夫鲍英麟的多年郁闷,决心以实业振兴东北,首先发展农业来解决老百姓吃饭难问题。1928 年秋,他和姐夫在营口创办了“营田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发展稻田的农业公司。由于张学良忙于政务,公司主要由鲍英麟负责。鲍英麟依托营口银炉的强大财力支撑,把营田公司打理得风生水起,即使在起初的亩产仅仅 200 公斤的亏损状态下,依然搞扩大经营。在荣兴屯、曾家、中央堡设立巡警所,下辖 9 个大屯堡,设有百家长,以“钱粮田亩制”方式,发展拖拉机耕田、水泵提水等。以开发荒淤、改良土质、提倡实业为宗旨,终于改造成 7 万多亩水田,并逐年丰收。盘锦市大洼县“荣兴农垦纪念馆”中,铭记着这段历史,镌刻着张学良、鲍英麟等名字。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鲍英麟完全失去靠山,在日本侵略者金融政策步步紧逼下,元气大伤,由他起死回生的营口银炉于 1932 年春天被迫纷纷关闭。这次金融危机再也没有出现鲍英麟式的人物改写历史,从此,银炉业在营口消失。但鲍英麟在营口银炉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为营口地区的金融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站在永诚银号蜡像馆里,端详炉银的铸造过程和室内陈列的清末家具,遐想着辽河老街百年前的空前繁荣,到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前的银炉盛世,这跌宕起伏的百年历史承载营口银炉的前世,也是我们继续努力奋进的推动力量。常言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拂去历史的尘埃,去发现那璀璨的民族宝藏,继而凝聚我们的力量,令它闪烁出更耀眼的光辉!
如今的永诚银号蜡像馆内景:炉银的制作流程
本文图片由石琇 提供
编辑:徐博彦
责编:景雪峰
Hash:bfb0073bf700799c21ccf5deeb5d6575cc324e12
声明:此文由 微量城市看看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