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西郊唐俾失十囊墓清理简报

西安西郊唐俾失十囊墓清理简报

《文博》 1985年06期 李域铮

唐俾失十囊墓,位于西安西郊枣园村陕西省钢铁研究所之内,距今西安城约12华里。墓地在原唐代长安西城郊区(图一)

此墓于1983年7月间在基建工程起土中发现,陕西省博物馆闻讯后立即派人前去清理。因工地夜间用推土机施工,等我们赶到现场时墓室与墓道大部分被挖掘掉了,所有器物及墓志全部被取了出来,所以器物的位置及墓的形制已很难全部复原。仅就收集到的资料简报于下。

一、墓葬的结构

由残存的情况看,这是一竖井斜坡长道的土洞墓。墓南北向,偏东15度。墓道在墓室之南,稍偏于东,墓道长约16.3米,宽1.4米,墓道南端距地表深约1.6米,北端深5.9米。墓室南端的甬道长2.4米,宽1.7米。甬道上部已被破坏,高度不详。

墓室呈正方形,长、宽各3.6米。墓顶已全部坍塌,形状不明。室内是否有棺床,因扰乱太甚也不得而知。据工地施工人员讲述,墓志发现的位置在墓内甬道中。除墓志外其余均为红陶质俑,俑的出土位置都在墓道南部两壁的二个龛中。

二、出土器物

此墓出土文物除一合石刻墓志外,其余全部是俑类,已编号者共29件。此外还有断身残头碎片不能复原。现将其类型分述于后:

1,陶俑共57件,分6式

(1)文吏俑6件。其中4件残不成形,1件仅存头部,1件完整。红陶、合模制成。头戴束发硬冠,身穿敞领宽袖长袍,长垂至地,内衬圆领衫,腰束宽带。面形端秀,双目前视,两手拱于胸际,站立,姿态文雅,人面服饰冠帽均加绘白粉。通高33.5厘米(图版壹:1)o

(2)风帽俑共20件。已残8件,完整12件。红陶,合模制成。头戴风帽,身均披长度过膝风衣,风衣颜色分为朱红、米黄和墨黑三种,风衣内均着加绘白粉的宽袖长袍,长垂至地。拱手站立,两手中空有小孔,原持物已失。俑面丰润,朱唇深目,情态威严。通高20厘米(图版壹:2)。

(3)交襟短袄立俑12件。5件残不成形,7件完整。红陶,合模制成,头戴风帽,身均着交襟短袄,长度过膝,下着裳,长垂至地,腰均束带,衣服颜色分朱红、粉白、米黄三种。足蹬黑筒靴,右手握拳置于胸前,中有小孔,原持物已关。左臂长袖下垂。高鼻深目,面部加绘白粉,以细墨笔描画出俑人的眉毛和胡须,历历可见,衣服亦分为朱红、粉白、米黄三色。通高25.5厘米(图版壹:3)。

(4)骑马俑7件。6件残,能复原者仅1件。戴樸头软巾,身穿翻领朱色长袍,足蹬黑色筒靴。两手握拳平举于腹部高鼻深目短须,骑坐马上作向右顾盼状。马的体形高大,长尾昂首,备鞍站立。通高43.5厘米(图版壹,8)。

(5)女俑3件,分II式。

I半翻髻女俑'1件。已修复。头梳半翻高髻,身着窄袖长裙,长垂至地,不露足,腰系裙带,双手拱拜于腹前。面绘白粉,画黑眉,口涂朱红,丰肌玉面,阔眉小口。袒露胸际,姿态娴静,旖旎如有所思。通高28.5厘米(图版壹'6)。

II倭堕髻女俑;1件。头梳倭堕髻,身着宽衣长袍,足穿云头花履,两手举于胸际,侧身前视,面颊圆润,体态丰盈,虽然头和脸部因年代久远微有剥蚀残损,但仍能体现出盛唐妇女的雕塑特点,不禁令人联想到张萱笔下的妇女形象。通高54.5厘米。

III双环望仙髻女俑:1件。头断经修复,修眉细目樱桃小口,头梳双环望仙髻,身着宽袖罗襦,长裙曳地,臂披长巾,胸际有线雕花带術,足蹬云头花履,两手举于胸部,手中似乎持物。侧头斜身前视,体态雍容,通高58.2厘米(图版壹,7)

(6)乐俑一组6件。经修复。红陶,合模制成。头均戴黑色软巾,身穿涂粉白窄袖长袍,坐地手各执乐器,有琵琶、排箫、箫、答腊鼓和横笛等。其中一屈膝坐,深目虬髯,体形壮硕,形似少数民族老人。他举双手指划,表情生动,似有满腹音艺。通高一般为7.7—8厘米(图版壹,6)。

(7)墓志一合。据讲出土时志与盖合在一起,志与盖的表面用绢帛包裹(已成粉状),且在志盖之间垫有绢帛一炭(亦成粉状),这可能是为防止磨损记文而特别设置的。墓志盖为复斗式,四西斜杀,上线刻有宝相石榴连方花纹图案。中箓书唐故俾失特进墓志铭九大字。志面为正方形,长、宽皆为57厘米。志面四边亦为素面,无撰书人姓名。志文25行,满行26字,全文共计593字,书体为行楷,字迹流利劲健(图三)。录其志文于下

大唐故特进右卫大将军雁门郡开国公俾失公墓志铭并序

昔者轩辕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其有作政西土观光北阙藩屏天子钦慕国章可谓御獐犹于边镇戍夷于遇境者而谁继与则俾失特进公矣公俾失十囊字自牧阴山人也尔其欤玉禾之灵轿乘金行之秀气代雄蕃部英杰郁与按其傅经公则五帝之后聿奉唐国愈为贵臣齐价呼韩亦忠之于公也虽由余事秦日禅归汉筹德比義夫何辽哉考裴罗文阙颉斤克绍家声纂承堂拘位参朱紫历袭朝班缉宁边疆种落强盛单于可汗美公识量宏远宽猛合宜以女妻之情均爱子兼绢衙务部统任能越在本蕃钦恵冠前英而独美承后嗣而孤超爰自开元之初早怀忠果坐幽陵而通变望绛阙而来朝主上嘉之擢拜特进念开诚款远慕淳风寄以爪牙方择圣志加授右卫大将军封雁门郡开国公锡锦袍钿带鱼袋二事物五百段并赐甲第一区便留宿卫公亲连右地禀天山之灵族预左贤含沮泽之气故得历官文武优宠情殷每降纶言特承慰问一自荣任二纪于兹曾无豪发之僭用黜迁遐之识方期永侍轩恭多亨岁年人而速亡天则何后春秋五十又一开元廿六年十二月十三日薨于礼泉里之私第宸旎转念士庶伤嗟朝野惜开忠贞道俗悲开仁德粤以明年十月廿六日彷于京兆府长安县龙首原之礼也汉南风景徙谷而陵迁辽东城郸恐人非而物是请刊沉石敬勒芳猷爰命为文式昭不朽铭曰:

卓彼我系爰封我唐累称蕃服接武来王忠诚雪皎惠化风扬天何不借描人云亡宠命斯及京辇传芳夷夏宗仰幽明以光箫声哀思幣挽凄伤坟开马童礼毕牛岗音微渐远亜域荒凉唯余陇树松柏苍苍。

三、小结

1、从出土墓志可知此墓为唐故特进右卫大将军雁门郡开国公俾失十囊的葬基。俾失十囊,此人两唐书无传。但据墓记可知,俾失十囊字自牧,阴山人,属突厥族,开元初臣服于唐朝,因而墓记载有“开元之初,早怀忠果。坐幽陵而通变。望绛阙而来朝。主上嘉之,擢拜特进。念开诚款远,慕淳风寄以爪牙,方择圣志,加授右卫大将军,封履门郡开国公。锡锦袍钿带、鱼袋二事、物五百段,并赐甲第一区,便留宿卫……开元廿六年十二月十三日死于礼泉里之私第……明年十月廿六日空于京兆府长安县龙首原之礼……。”

突厥曾经是北方最大的民族,最早居住在准鳴尔盆地以北,是匈奴的别支,过着游牧生活。北魏时逐渐强大,成为沙漠的主人。到隋朝初年,内部分裂。李渊举兵太原,曾对东突厥称臣求援,多次送过厚礼。颉利可汗时,势力更强大,常常来边境流动打劫。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突厥且进扰关中前锋直至渭水便桥。到公元629年(贞观三年)李世民为了坚决保卫国家统一,才利用了漠南连年大雪、六畜多死的严重灾害,以十万大军出击,大破颉利可汗兵,东突厥灭亡。大漠以南,俱为唐有。此时,唐帝国不仅解除了北边的最大威协,而且使过去大量流亡塞外的人民重返故土。五年以后,唐太宗李世民又利用西突厥严重内江的机会,发兵控制了河西走廊,开始进攻西突厥,经过激烈的战斗,前后六年多,终于取得了胜利,打开了通往西域道路。为了进一步控制西域,在龟兹(今新疆库车)设置安西都护府。都护府以下,在葱岭以东设四个都府(即龟兹、焉耆疏勒、毗沙),以西设十六个都府。武则天时,突厥默啜可汗强盛,其后又以内辽衰微。《旧唐书•玄宗本纪》又载:“天宝初,回丝;强盛,尽据突厥故地。”俾失十囊是在回纥占领西突厥故地之前,“开元之初”臣服于唐,史志互证在时间上相吻合。同时也可知俾失十囊是属西突厥族。

2、此墓出土的陶俑中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其中发现一组具有胡人形象的乐俑,这是研究唐代乐舞的珍贵实物资料。乐俑中有几个深目虬髯,体型壮硕,形似少数民族。唐代长安,当时是一个国际性的都市,在居民中有不少是胡人,他们多是深目虬髯,体格健壮,喜好骑马,弹奏说唱,性格爽朗。他们卩也有不少人专门从事乐舞。关于“胡乐"、"胡舞,在唐开元、天宝之际极为盛行,兀稹法曲说:“自从胡骑起烟尘,毛舞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沉多咽绝,春嗽噸罢长箫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①。王建《凉州行中》也写道:“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的盛况。在我国史籍中还累见有米国到长安献胡旋女及歌舞能手的记载。白居易《胡旋女诗》中写有“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围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的熟练舞伎。《太平广记》引卢言《卢氏杂说》称“歌曲之妙其久矣。元和中,国乐!有米瓶荣"。据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就,歌者米嘉荣乃西域人。米嘉荣为唐朝廷供奉,是歌曲名家。刘禹锡曾也有诗相赠'“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还写到“二朝供奉米嘉荣,能变新声作旧声。"米嘉荣之子米和也是歌舞能手,为时所称。太和初,长安教坊中有善弄婆罗门,即霓羽衣的米禾稼、米万槌,可能也都是来自米国。这些舞女和歌唱能手,无疑对唐代的歌舞艺术,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由于那种“家家学胡乐"的社会风尚,也就为当时的雕塑家和画家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西安西郊俾失十囊墓出土的这组经过塑工们匠思巧运,幷人神态逼真的形象,正是长安城内这类少数民族人物典型的塑造,在千戴之E,让人们仿佛听见了悠扬、悦耳的演奏胡乐和说唱声,给人以遐想和美的享受。送组乐俑也是继1959年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骆驼载乐俑和陕西礼泉县昭陵陪冢郑仁泰墓出土乐俑后,另一组颇有研究价值的乐俑群。

Hash:8ddee1c493148046e965d9015da1041cdc612629

声明:此文由 考古快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