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旧时光,泰州老建筑在百年岁月里留下了什​么?

建筑是城市变迁的见证者

看够了摩天大楼、霓虹车流

只有在老建筑群中畅行

才更能发现一个城市的独特之美

看看泰州这些超百龄的老建筑

到底留下了

哪些时光无法磨灭的典藏记忆吧

优良家风

——院士旧居

这座溱潼古镇的小院落,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园中青砖、小瓦、亭台、园苑相互映衬,显得古朴雅致。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这“三兄弟六院士”就是从这座溱潼“状元第”走出来的。

李氏祖上就一直以以醇厚的诗礼书香教化族人。李氏高祖李承霖是清道光二十年恩科进士第一人,被道光帝钦点为一甲一名状元;曾祖李贞发曾任溱潼商会会长,由于品德出众,曾获赠“孝德永彰”匾额。

此外,李氏祖辈还十分注重家风的传承和弘扬。流传百年的80字“李氏家训”,体现了李氏祖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表达了李氏族人“诗礼传家”、“德才报国”的家国情怀,为其后辈确立了为人处世的规范和自我修养的标杆。

文脉传承

——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又称王公祠,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王栋、王襞的祀祠,他们不仅是泰州学派思想的创立者、宣传者,更是泰州学派思想的践行者,其思想观点都是一脉相承的。这里曾是“泰州学派”在明清时代的重要讲学活动场所。

王氏宗祠是泰州学派物质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的规模和体量上和明代民居虽没有多少区别,但小小的院落更显泰州学派思想的平民性。作为泰州学派的讲学之所,王氏宗祠施教对象多为社会基层平民。泰州学派所倡导的“百姓日用之道”也是直接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是极具进步意义的。

武学文化

——戚氏进士第

戚氏老宅是戚世光高中武进士后所建,为高港保存较好的明式建筑。戚氏在口岸发迹较早,明初即从苏州阊门外迁居于此。据民国19年编辑的《戚氏族谱》记载,戚氏家族为旧时口岸四大姓之一,家道殷实富有,历代名贤辈出,当年庆元西街有一半为其所有,俗称”戚半街”。

戚氏九世公戚世光于万历戊午年由邑庠生中武举科乡榜解元。明天启二年高中武科“进士”,官至镇淮参戎等职,任职期间因业绩突出,先后受皇封两次。

如今,古宅已逾四百余年历史风雨,现已辟为“中华武进士馆”,内设戚氏人文、古代兵器、古代兵法、武进士知识等七个展厅,全面介绍了古代武举考试的历史沿革,再现了武举考试等场景。

育人典范

——何氏宗祠

何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改建于清初,有“江北第一祠”之誉,是江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祠堂文化遗迹。宗祠大厅内气势恢弘,古朴庄严,其荷叶墩承托桁条,纱帽翅装饰梁垫,抬梁式构架,花瓶式童柱等特色建筑,均为苏北地区罕见。

明清时代,黄桥何氏就曾出过4名进士、10名举人、30名贡生、300名秀才,且官场中人多正直、廉洁之士。现在的何氏祠堂内还收集有4块康熙朝匾额、何氏七世祖于明正统年间制定的《何氏家范条件十则》、清光绪版《何氏家乘》、清宰相刘墉书法竹刻等历史实物。

其中,《何氏家范》十条家规匾额上写着:孝父母、友兄弟、谨夫妇、叙长幼、敦善行、训读书、奖行谊、崇节俭、安生理、重茔祭,这十条家范将传统的忠、信、孝、悌、礼、仪、廉、耻具体化,揭示了何氏百年来人才辈出的秘诀。

中医宝典

——赵海仙洋楼

赵海仙是以“善治奇症”扬名的晚清名医,他自幼岐黄,尽得家传,对中医典籍融会贯通,善治疑难杂症,人称“赵半仙”。这座洋楼曾是赵留仙居住行医问诊之所,据说就是一名扬州盐商为答谢他的救命之恩而兴建,而后赠与他的。

洋楼是一座仿罗马建筑形式的三层楼房,附有一套仿古园林院落。大院内以主楼为中心,四周衬托着丛花修竹怪石假山,小桥池水,珍贵树木,再加上四面花墙上满布的爬墙虎,将整个故居点缀得青翠葱郁,典雅大方

赵海仙洋楼内还设有兴化中医博物馆,是一座全面陈列和宣传兴化中医发展历史的综合馆,里面展示了兴化历代名中医及其相关文献资料,重点展示赵海仙医案、著作,对研究我国中医药历史,特别是清代兴化医派的形成及其特征也有非常重要的医药和历史价值。

留不住的是时间

留下的都是历史

一起透过泰州老建筑

看看岁月留下的

历史遗迹和文化印记吧!

如遇到:1、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2、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3、微信内容发现错误等情况,请第一时间私信“泰州旅游”,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Hash:28a6ba7d64bb5a06b70ea757812b61ce52432c72

声明:此文由 泰州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