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申遗成功前一天,我们正好和一位岛上的原住民聊了聊最好的鼓浪屿

北京时间7月8日下午,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审议,福建鼓浪屿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至此,从2008年启动的鼓浪屿漫漫申遗之路,终于迎来胜利成果。

申遗成功后,鼓浪屿旅游必然热上加热。当更多旅行者的目光投射到这个离厦门岛五六百米的花园小岛上,也许是时候再次思考这个问题:究竟该如何游览鼓浪屿,才是最好的方式?

申遗结果公布前的7月7日,我们采访了老鼓浪屿人林聪明老师,试图借他提供的视角,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mouse0033)

听 原 乡 人 讲 鼓 浪 屿 /

鼓浪屿并不算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为大众所熟知的鼓浪屿历史,可以从郑成功在岛上练兵算起,更集中在近现代的一百多年间。关于它的山海景观,关于它的多元文化,关于它的历史风貌建筑,关于曾居住岛上的华侨与洋人,多数人都知一二。但再深入去谈,会发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者居多。就是生活在这里的老鼓浪屿人,更多存下的也是生活的记忆和耳闻的碎片化记忆。

(玩具相机效果下的鼓浪屿。@csy476234335)

初识林聪明老师,是在厦门图书馆里一次偶遇的鼓浪屿主题沙龙。作为原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退休后的林聪明更喜欢以鼓浪屿人自居。他的微信公众号名称正是“鼓浪屿原乡人”。退休之后,林聪明拿起相机,以岛上建筑作为切入口,坚持记录和梳理鼓浪屿的历史人文和变化发展,并通过自媒体以及公益讲座的形式发声,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鼓浪屿。

他发现大部分游客在鼓浪屿的旅游诉求还停留在低端、大众化的跟团游。4小时不到的时间,旅行社导游带领着从三丘田码头或者内厝澳码头登上鼓浪屿,走走逛逛福建路、龙头路、中华路,拍拍网红店,逗逗网红猫,经过五个牌和美华海滨,瞧一瞧日光岩和菽庄花园就回去——这就是大多数游客到鼓浪屿旅游的主要行程。这样的游览也算游过鼓浪屿,看似热闹欢快,却很难谈得上有真正好的旅游体验。因此不少游客来过之后,对鼓浪屿并没有留下好的印象。

(@bernd)

林聪明还不止一次在鼓浪屿上忍不住揭穿“不学无术”“胡说八道”的带团导游。比如他们把1990年后才创办的鼓浪屿音乐学校,说成是培养了殷承宗、郑小瑛等一批老音乐家的摇篮;把岛上笔山洞龙山洞和鼓声洞三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挖的防空洞说成民国时期的产物;想当然给“观彩石”冠上一个“月光岩”的名号等等;并且指着1936年才建成使用的鼓浪屿轮渡码头说,这就是当年贩卖华工的“猪仔码头”。

(@inthesky)

游客上岛已然匆忙,短短时间内尚且接受的是这种胡诌的导览,回去之后以讹传讹,更不得了。除了好笑,林老师更觉颇为痛心和着急。他说,自己还在鼓浪屿公共议事会提出过《关于规范鼓浪屿导游市场的建议》的议题,研究后提交相关部门,希望能对改变这种乱象有所帮助。

(@《海峡旅游》图片库)

然而即使是厦门人,或者鼓浪屿原住民,对于鼓浪屿的认知也尚存在不少偏差。林老师会很认真地纠正“鼓浪屿家家户户都有钢琴”的说法,告诉来听讲座的人,根据他采访殷承典和阮鸣凤老师等人,解放前鼓浪屿的钢琴数量大概在80台至100台之间。钢琴的数量在改革开放后才有了较大增长。90年代的时候鼓浪屿区文教部门做过调查是300多台,当时鼓浪屿有6000多户,平均20户有一台钢琴。当然,这个数字不包括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和厦门音乐学校的钢琴。

他也不断查阅资料,考据查证,修正一些原本流传甚广的说法。比如“番婆楼”的名字来历,是因为原先楼的南立面山墙上有西洋女人像做装饰,而非广为流传的许经权母亲珠光宝气坐在别墅里看戏的缘故。

(@inthesky)

对老鼓浪屿人来说,很多人会怀念80年代发展旅游之前的鼓浪屿。那时候鼓浪屿上有居民两三万人,十几家国营企业和区属企业工人有五六千人。在旅游业发展之前,小岛上的人很多都互相认识。那时候,鼓浪屿的“宁静”与厦门岛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当时的鼓浪屿是市区,又有一种回归自然的韵味,这正是鼓浪屿的独特之处。

这种状况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渐变化,在动车开通、人流的大量涌进后被彻底颠覆。也正因为如此,才有2014年的“票改”和今年进一步的“限客”。随着工厂的搬迁,落实侨房政策,因为改善居住条件和在厦门岛就业等诉求,老鼓浪屿人陆续搬离小岛。

(@bernd)

更随着第二医院的迁出,厦门二中高中部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的外迁,鼓浪屿的人口数量和结构发生更大的变化。这已经导致鼓浪屿音乐文化的衰落,这种情况如再不改变,最终将导致鼓浪屿历史文化传承的断裂,建设文化社区和文化景区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他有时候也疑惑,这样的鼓浪屿还是鼓浪屿吗?

在游客暴增、岛上原住民不断离开鼓浪屿之后,林聪明一直坚持在岛上居住到2009年,才逐步将日常生活的中心移到厦门岛。甚至今年母亲去世之前,他和已经住到厦门岛的兄弟姐妹依然保持着每周末回鼓浪屿看望老母,兄弟姐妹家庭聚会的传统。

(@inthesky)

虽然已经在厦门本岛常住,他仍保留着鼓浪屿上的住宅,经常回到鼓浪屿住一住。他说年纪大一些时,考虑居住在鼓浪屿,过慢生活。回鼓浪屿居住也有后顾之忧,社区服务的弱化,现在的过渡管理方法给鼓浪屿人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令人心烦。

遇到急病怎么办?岛上现在只有一个与当年厦门第二医院不可同日而语的鼓浪屿医院,虽然这几年开展“三师共管”改革,鼓浪屿人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改善,但是真的遇到急病抢救可就麻烦了。岛上医疗急救要用电瓶车到家里把病人载到码头,用担架抬上渡轮,然后在厦门本岛的轮渡码头上120的急救车。如果再遇到台风和大雾,麻烦就大了。岛上一些地方道路狭小电瓶车不可到达,尚需靠人力送出,遇到争分夺秒的急病只能听天由命了。

(@bernd)

尽管发展旅游与当地居民的居住需求有冲突,未来要放弃旅游这条路却显然是不现实的。但从旅游的方面来说,也应该要有所控制。控制上岛人数,同时延长旅客在岛上的停留时间,走更有品质的线路。以后自由行的主题定制游,或许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inthesky)

没有居民,鼓浪屿就不成为鼓浪屿。它首先是一个社区,然后才是一个景区。没有了社区活力,鼓浪屿也就失去了魅力。林聪明认为,要留住老鼓浪屿人,就要考虑居民的居住需求,完善社区服务,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所支持,要对居住在岛上的老百姓有所倾斜和补助。最好能进一步提升医疗水平,确实解决岛上教育空心化的问题,可以开办一些全省招生住校的特色学校,解决本岛生源问题。

教育和医疗目前是衡量一个地方是否宜居的最重要条件,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得不到提升完善,说什么鼓浪屿要吸引高素质人才居住,简直就是一个空话。让鼓浪屿能够具备文化传承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这应该也符合申遗的要求,也是政府官员在波兰申遗大会上作出的庄严承诺,希望申遗成功会是鼓浪屿的一个好契机。

(@mouse0033)

陌上客 鼓 浪 屿 旅行推荐

原 乡 人 带 你 看 鼓 浪 屿:这 么 走 就 对 了/

关于一个真正的旅行者,用什么方式,才能认识真正的鼓浪屿?林老师认为,如果要对鼓浪屿有一个较为深入全面的游览和了解,那么非要在岛上停留2~3天以上不可。一定要在岛上过夜。最短最短的旅程,能够对鼓浪屿有一个起码的了解的,也至少应该包含一个白天,一个晚上和一个清晨。8点之前的清晨和10点之后的夜晚,走在清净幽雅的街道上,能感受鼓浪屿本来的味道。而早晨四五点钟,太阳照在海边,晨曦光线下的海面、礁石和沙滩,也是白天喧嚣中无法静心品味的鼓浪屿之美。

(@洛曳…)

鼓浪屿得天独厚的山海景观,是鼓浪屿自然景致的精髓。多元文化背景,又使鼓浪屿上的建筑精彩绝伦。因此到鼓浪屿,要结合历史文化去看山,看海,看建筑。

一次深入的旅行还应该有在地的体验,比如说有机会亲身感受鼓浪屿的音乐文化。但是林老师也说了,随着老鼓浪屿人的大量迁出,曾经走在岛上经常可以听到琴声,看到琴童的现象已经消逝,岛上本土音乐活动兴旺发达的景观也已难续。如果晚上鼓浪屿音乐厅有演出,也可以听一听。旅游时可以走一走不是旅游主干道的小街小巷,反而更有鼓浪屿的味道。

( @鼓浪屿申遗网)

鼓 浪 屿 一 日 游 览 /

如果只有一个白天的时间,林老师推荐,可以把岛上的几条主要道路串联起来,以历史建筑板块为线索来走一走。

从三丘田码头上岛,不走海边,直接进入三明路,可以先游览美国领事馆和船屋。一路走下来,会遇见鼓浪屿最大的摩崖石刻“重兴三和宫记摩崖石刻”和原汇丰银行公馆。之后沿着鼓新路,游览鼓浪屿标志性建筑之一八卦楼、杨家园。从鼓新路转到安海路,著名的番婆楼和三一堂都在这里。如果时间充足,脚力也够,可从安海路沿着笔山路或鼓山路拐上笔架山游玩一番再折返。然后走到永春路上,附近泉州路有金瓜楼、宁远楼。从永春路和泉州路都可以上日光岩,接下来到达港仔后,游览菽庄花园。再转到中华路,中华路21号、23号、25号等一批历史建筑,以及近旁海坛路上的58号大夫第值得一看。最后沿着中华路和鼓新路,或从龙头路转环岛路又可以回到三丘田码头。

如果时间足够,福建路一带也可以走走。这里是鼓浪屿上历史建筑较为集中的片区,日本领事馆、林氏府、黄荣远堂、海天堂构天主教堂和协和礼拜堂都在这一片。

(@洛曳…)

主 要 路 线

三丘田码头—三明路—鼓新路—安海路—笔架山—永春路—日光岩—港仔后—中华路—鼓新路—三明路—三丘田码头(也可以从中华路体育场门口转到晃岩路,参观福建路和鹿礁路一带的历史风貌建筑,再从环岛路至三丘田码头)

沿 途 景 点

美国领事馆

地址:三明路26号

年代:1930年(翻建)

风格: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看点:由美国建筑师设计,以建筑精美闻名。建筑主体以红砖砌筑,立面采用科林斯柱式及三角形山花。

( @鼓浪屿申遗网)

“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摩崖石刻

地址:鼓新路57号附近

年代:清嘉庆十八年(1813)

风格:楷书

看点:由福建水师提督王得禄撰文,记载这样一个故事——王得禄在三和宫前整修战船,统帅水师前往剿捕海盗蔡牵和朱濆,只见供奉妈祖的三和宫很是残破,王得禄对着妈祖许下心愿:若能得妈祖保佑,最终荡寇成功,他愿意重兴此庙。王得禄于1809年率师围剿蔡牵得胜,于1914年重兴三和宫。

( @鼓浪屿申遗网)

八卦楼

地址:鼓新路43号

年代:1907年始建,1920年基本完工

风格:折衷主义建筑,以西方古典建筑风格为主,兼具本土风格。

看点:台湾富商林鹤寿创建,美籍荷兰建筑师郁约翰(时任鼓浪屿救世医院院长,亦为鼓浪屿船屋设计师)设计。因屋顶有圆形的鼓座和八道棱线的红色穹顶置于屋顶平台,故称八卦楼。几十根高大的塔司干柱式使其具有明显的罗马式建筑风格,并且显得雄伟壮观。笔架山东北隅临海高点的位置、上等的建筑材料、精湛的工艺和中西合璧的装饰风格均为其看点。林鹤寿倾尽家产未能建成此楼,最终因此破产远走他乡终生不曾回到鼓浪屿的故事,也令人唏嘘。

( @鼓浪屿申遗网)

杨家园

地址:鼓新路27、29、31号、安海路4号

年代:20世纪初

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厦门装饰风格

看点:由菲律宾华侨杨忠权、杨忠懿兴建。这几座建筑都采用石墙基,烟炙红砖清水砖墙,白色勾缝,建筑外廊的柱、梁、墙角壁柱、门窗套以及院墙大门都采用洗石子(也有少量磨石子)仿石装饰,追求红砖和白色仿石的色彩、质感对比。现为酒店。

( @鼓浪屿申遗网)

番婆楼

地址:安海路36号

年代:1927年

风格:折衷主义建筑,有典型东南亚殖民建筑风格

看点:菲律宾华侨许经权建造。大量使用的洛可可装饰风格、本土装饰风格和装饰工艺,东南亚殖民建筑风格长廊、戏台以及蕴含深厚“福文化”的大门均是其看点。

( @鼓浪屿申遗网)

三一堂

地址:安海路67号

年代:1934年

风格:简化的古典复兴风格,平面采用希腊十字

看点:中国建筑师林荣廷设计,荷兰工程师协助设计屋顶结构。四个立面造型相同,中央有八角形钟楼,整体风格简洁有力。

( @鼓浪屿申遗网)

金瓜楼

地址:泉州路99号

年代:1922年。

风格:折衷主义建筑,早期厦门装饰风格。

看点:工匠金奎设计。平面采用中式逻辑,前后以外廊代替传统院落的天井空间。以两个“金瓜”状穹顶得名。立面构件大量饰以精致的灰塑装饰,装饰图案的主题是花卉、禽鸟等,更为突出的是穹顶八棱的下端等飞出的卷草形装饰。总体用色大胆,有浓郁的闽南地方特色。

( @鼓浪屿申遗网)

菽庄花园

地址:港仔后7号

年代:1913年

风格:中国传统园林,兼具江南园林和闽南园林风格

看点:园在海上,海在园中。藏海观潮,引人入胜。巧借自然山海景观,使原本十分狭窄的一个小海湾,变成涵纳大海,颇有层次,视野宽广的海上花园。

( @鼓浪屿申遗网)

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

地址:中华路21号

年代:20世纪10至20年代

风格:殖民地外廊式建筑

看点:因立面上的哥特式尖券拱窗造型别致,形似猫头鹰,又被称为“猫头鹰楼”。现为鼓浪屿外图书店。

( @鼓浪屿申遗网)

四落大厝

地址:中华路23号、25号

年代:19世纪20至40年代

风格:闽南红砖大厝

看点:由黄有山、黄勗斋、黄崑石祖孙三代及族人建设,是鼓浪屿现在保存下来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组闽南红砖厝建筑群。

( @鼓浪屿申遗网)

大夫第

地址:海坛路58号

年代:清嘉庆年间(1796-1820)

风格:闽南大厝

看点:鼓浪屿现存最早民居之一。主房为四合院,两侧护厝。立面细节丰富,用实心砖或空斗砖砌成图案。内部透雕花饰秀美,绚丽多彩,充分体现闽南民居建筑的传统艺术

( @鼓浪屿申遗网)

陌上客小贴士

1、 上岛游览要尊重鼓浪屿作为居民区的功能,尊重原住民,尽量不要打扰他们的日常生活。进入私人宅院参观,先获主人同意为佳。

2、 上岛前对鼓浪屿的历史文化稍作了解,游览起来会更加愉快。有机会可以参加岛上老建筑里举办的小活动,比如鼓浪屿主题讲座和沙龙、读书会等。

3、在岛上住宿1、2个晚上。早晨8点之前,夜晚10点之后,有效避开人流高峰,得到较好的游览体验。

我们的旅行互动群已经建起来了哦~欢迎大家呼朋唤友一起来玩呀~

就!等 ! 你 ! 啦!

采访 / 撰文:17号陌娘

景点介绍根据相关资料及林聪明老师提供素材编辑整理。图片来源详见图下标注。

Hash:47f42447840dee3ebfa2cb08cb2b97c2faab57c0

声明:此文由 陌上客旅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