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从祠堂|道德的指引,仁义的呈现

道德的指引,仁义的呈现

祠堂的最价值是永恒的道德指引。儒家的终极关怀是教化,是“驱之向善”,善的最高境界是德。作为儒家理想集大成者的具体呈现,祠堂将古人内心对德的追求完美地落实在每个具体空间中,更通过各种古制指引形成琐屑细微的规则制度。因而,无论是总谱中的族规、木匾上的家训、对联里的文字、字辈中的名称,皆离不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路州周氏家族的木刻族规,满含传道授德的深远寄托。

万法归宗为德。从德出发,延伸到自身的修炼、他人的帮助、社会的贡献、天下的治理。祠堂就是族人的培徳重地。

三进深的祠堂,在递进渐高中不断逼近先祖神位,那终点形成的充满穿透感的威力,令人不寒而栗。不过,左右铺列的青石板却让人的视线向两侧无限延伸,让族人在有序前行中得以渐舒压力,这便是无处不在的仁。

大堂庄严的先祖神像、匾牌、对联、仪仗形成的肃穆气氛中,花鸟鱼虫、神仙名人壁画、木刻却给人以特殊的温馨与暖意,形成张弛有度,阴阳并行的心理互补,这便是无法抗拒的仁。

葛岸岑氏大宗祠壁画淡雅松秀,舒缓着祠堂充满法令的紧张感,达致更具实效的道德引导作用。

因此,祠堂在道德熏陶中形成纵横交错的两条直线,“法”为经线,一丝不苟,铁面无私。“仁”为纬线,春风化雨,慈悲为怀。

于是,从祠堂中走出的乡贤,大多都是经纬相合,法仁相融。小布何氏走出何沾、何珖、何允魁,他们苦读成才,入仕为官,惠民有道,守法无私,更秉公为事,从不趋势,名镇朝野,世称 “桂圃三直”。

大罗冼光,为官清廉,不屈豪强。为拯救蒙冤贫民,微服暗访,抽丝剥茧,智擒元凶,更说服前任,取消原判,无辜市民,得获平反。此后多年,冼光屡破奇案,肃清积弊,明察秋毫,人称“冼灯笼”。其子冼尧相、孙冼中振、冼应芳、冼兆熊苦学成才,清白传家。如今,冼光墓仍存乡间,成为乐从秉承清风的重地。

清正无私的大罗清官冼光是祠堂道德熏陶与自我砥砺的典范。

沙边何国澄中进士后南返归隐。他建家塾、造桥梁、清河道、正乡风,以高深的学问与高尚的品德去将儒家高扬的理想化作敦雅的乡风、悦耳的书声、幽静的村落、融睦的相邻,践行“厚本”二字精要,但他嫉恶如仇,刚直不阿,又散发着凛然难犯的法度。

水藤人区作霖带头捐款筑建玉带围和上帝古庙,千金过手,不留一毫,内心的法则令他成为仁义法度的化身。

民国时期,葛岸人岑国华在家乡设丝厂,招募乡亲,缫丝谋生,更捐资建医院、设善堂、搭桥梁,成为祠堂高扬的“仁义”二字的精彩注脚。

走出岑国华这位丝业巨子、慈善大家的次川岑公祠,如今仍散发着古朴纯粹的气息。(图为葛岸次川岑公祠,陈秀颜摄)

如今,小布何氏大宗祠朴拙依旧、大罗的冼氏家族墓静默如初、沙边的何氏大宗祠依然如故、葛岸岑氏宗祠伫立村中。人们往来如常,却分明感受到这些仁者内心的温柔与坚定,那便是祠堂长期熏陶出来的“德”。

古朴如昔的小布何氏大宗祠,孕育出大批进士、举人,更培养出“桂圃三直”,他们将秉公守法、不徇私情、坚持道义、为善惠众作为人生不变的律令,实现着祠堂以德为上的要义。

相关链接:

素材来源: 素材来源:文字/李健明,图片/李健明、冯海棉、劳绍桐、陈秀颜、梁丹、马建升、何浩达、周惠玲

Hash:cc693d8f8be99f18aaf450bda06bc413a99f77b0

声明:此文由 顺德文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