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此地堪称胜境,是你家乡不?

古镇白蒲为历史文化名镇。自明清以来,水陆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名流接踵,文人墨客标举蒲塘(白蒲雅称)胜境,竞相吟诗作画,留下了“蒲塘景物图”及题咏之作数不胜数。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姚鹏春题咏“蒲塘十景图”之中的“虹梁三曲”。集赞“虹梁三曲”诗词数十首、书画10多幅。择选其一: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山东兖州府知府沈锡庆诗赞:

三篙暧涨碧迢迢,烟水依稀半六桥。

一样绿波愁望远,春风隔断广陵潮。

“虹梁三曲”描述白蒲市河(运盐河)上一里之余有三桥:即北石桥、中板桥南石桥。三桥跨过碧波荡漾的市河,它默默无闻肩负着重车的急驶、狂风的侵袭、水流的冲击、地基的沉陷,饱经千年沧桑。三桥是路与河、河与路的节点,是通往天南海北的纽带,记载着一个个历史故事。三桥方便了两岸人民,俗语云:人无绝路自有桥,“近郭无多路,虹梁三面垂”道出了白蒲人与桥的密切关系。

回想当年画工尺幅万里,铁画银钩,力透纸背之佳作,今虽不能复见,但有幸择选今日之作,使其再现“虹梁三曲”昔日美景

文峰遥岚碧水绕,法宝象鼻香烟笼。

官河一线穿南北,虹梁三曲跨西东。

市街繁荣商贾集,皇恩浩荡石坊耸。

三曲胜景似江南,逝不可追笑谈中。

“虹梁三曲”之北石桥

三桥之中历史悠久的要数北石桥。北石桥为双级石桥,探觅到,在古代它是重要的水利工程,有“桥闸”和“船闸”的功能,是现代“桥闸”和“船闸”的雏形,鲜为人知。

据史书载,白蒲有二闸,均名通济。北石桥是“第二闸”,即通济第二闸。其建筑结构:用块石和青条石砌成,中间建有梭形劈水,闸室中置木板,作启闭闸门。其洞阔约一丈五尺,高约一丈六尺,梭墩阔约一丈五尺,长二丈三尺。翼水(闸口两边)每边长约六丈。闸可调控长江涨潮落潮之水,旱时可蓄长江之水,灌溉万顷良田,涝时可排闸北积水。闸间虽可过往船舶,但须等待闸两端的水位基本相平,方可开闸过船。桥与闸无论是造型还是功能,应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虽全部建造于水上,但桥下通水,而闸阻水。然而“桥闸”却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建筑融于一体,桥与闸相伴相成,使其既可通行人,又可排洪蓄水,虽然构造简单,却殊方妙用,作用巨大。数百年前白蒲人又如何建成“桥闸”的呢?

明洪武三十一年(1368),往来于运盐河两岸的人多以筏渡河,遇有洪水或涨潮落潮时,水流湍急,常有人溺水而亡。镇人吴庶慈发善心拟出资并募捐建桥。于是和好友顾谊策划:将桥建于“第二闸”上,闸底不动,这样既保留了闸又建成桥,使之融于一体成为“桥闸”,既省钱又省时。但是如何建造呢?哪里有一丈有余的长条石呢?于是顾谊自告奋勇,不顾自身年迈和个人的安危,多次渡江,南寻采购,终于在江南洞庭山采得巨型长条青石作石梁。他俩率众建造“桥闸”,将石梁安放在闸体上,并留有闸板的槽口,闸板直接作用槽口,这样不仅闸板可用于阻水,而且闸体本身亦可充当闸坝的功能,闸工可站在桥石梁上控制闸板的起落,亦可行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在“第二闸”上终于建成“桥闸”,初名登津桥。而后旱灾时,水浅底现,即阻碍船舶行驶。为防止河床淤塞,屡次挑河捞底,清除淤泥,虽花了劳力,但有利于船舶行驶和行人往来。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重建桥时命名为溯淮桥,并有碑记,顾景伯、吴公旭等立,嵌在登津门墙内。

北石桥历史悠久,它地处运盐河末端和长江口,是边防要塞,它是连接“古驿道”的节点。据《白蒲镇志》载:白蒲“古驿道”设有“腰站(台站)”“递舖”。腰站,旧时我国边远地区所设置的一种类似驿站的机构,设于驿道之间,位于两个地区交汇处,以便往来使者休息打尖或换马。驿道是中国古代陆地交通主要通道,是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主要用于传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北石桥侧设腰站,有站书(负责人)2名,站役4名。清道光二十年(1840)英吉利夷匪滋扰镇时设置,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撤销。在古代,过北石桥、古驿道快马飞递军机文件一日迅达京都,它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时至道光年间,北石桥流传着“沈岐大人道经北石桥,为乡农让路”的掌故,并将此编入民国初年小学《国语》课本。如皋白蒲人沈岐在清朝廷供职长达34年(1808~1842),累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左都御史是都察院最高长官,负责都察全国十五道以及在京百官,相当于当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在任御史期间,曾回乡省亲。一天,沈岐身着青衣小帽在蒲塘北街漫步,道经北石桥,相遇一挑着两满桶粪水的乡人从身旁擦肩而过,乡农不慎将粪水溅到他的衣服上。随行便衣侍卫谈七立即抓住乡人衣领,厉声喝道:“你眼珠瞎了,竟敢有辱大人。”“休得无理,松手!”沈岐斥退侍卫,又忙对那农民说:“不妨事,你挑重担,我是轻身,理应我让路才是,没有大粪臭,何来稻菽香。”言罢,呵呵一笑,悠然而去。沈岐虽居高官,然而谦下诚信,明礼宽人。

星移斗转,日军侵占白蒲时,溯淮桥又改为平桥。北石桥(通济闸)虽曾被毁,但在古代,它是长江口岸的重要水利设施,调控南北运盐河之水,又是大江南北船舶往来必经之道,是保证船舶正常行驶的重要交通节点,形成“虎牢关”扼守咽喉之势,形同关隘。

“虹梁三曲”之中板桥

中板桥位居三桥之中,又名德星桥、通兴桥、中心桥。原来为木板桥。因桥高,桥下可行大船,但行人与独轮车上桥困难。1920年白蒲筑公路,疏浚西河,建南洋桥与北洋桥,大船、帆船、轮船均改道由西河航行。1933年此桥改建为水泥桥,曰中心桥,俗称中板桥。桥低通行方便,车水马龙,行人如织。每当黄昏之际,乘一叶扁舟在桥下河中荡漾,如入江南水乡之境。暑天炎热之夜,桥上满为纳凉之人谈天消暑,或夜间睡于桥上更感凉爽。中板桥是蒲塘繁华集市中心,桥东尾两侧古风酒楼鳞次栉比,娄记菜馆宾客满座,吴四茶馆茶香悠悠,三香斋内,曾任中山大学教授的冒广生诗赞:“三香斋内好茶干,剪灯煮酒一消寒”;桥西酒坊,秦含章教授诗赞:“蒲黄玉液裹长寿,长寿家乡饮蒲黄。”

“虹梁三曲”之南石桥

横跨于运盐河上最负有盛名的南石桥,始建于明朝,有近500年的历史,桥宽约4米,半圆形的拱高数丈,倒影于水中似一轮新月,桥东首42级石阶、西首43级石阶,桥上共有石狮8只(桥顶4只,桥两端各2只)。东西两端竖有两根方形石柱,上刻“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传说桥建成之日,见龙于河上,故名“见龙桥”。清代桥两次倾圮,两次重建,分别改名为太平桥和迎岚桥。清道光年间又重建,后姚鹏春定名为万安桥,俗称南石桥,桥顶两边石栏杆均刻有“万安桥”三个凸字。古时为方便独轮车过桥,桥两端石阶中间嵌有长条石,宽不足一尺,长不足一丈,从石阶底部一直嵌设到桥顶。据说,当年站在桥上,可远眺到南通山上支云塔尖,近看可将蒲塘风光尽收眼底。南石桥其势高大而壮观,它拱高、曲率、坡度可与旅游胜地普陀山的“永寿桥”媲美。

追寻三桥历史,954年之前(五代后周),运盐河蒲塘段从西亭坝向西经丝鱼港入江。958年之后,运盐河蒲塘段改道,折西经虎牢关而南,过北石桥、中板桥、南石桥三桥,从通州入江,不再经过西亭坝了。

1958年,拆南石桥石用于建焦港闸。而北石桥与中板桥于1969年疏浚通扬运河时,填平市河而废。

由此可知,“虹梁三曲”三桥有500多年历史,而北石桥的“船闸”历史则有1000多年,是现今“桥闸”和“船闸”的雏形。

蔡家华

Hash:2763a8b1a8427045f953314b02a232e3e66d5cdf

声明:此文由 如皋人民_wtg1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