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 王燕:壮美川西行(5、6)
壮美川西行(5、6)
文/王燕
五 雨中游草堂
清晨起床,便听见潇潇雨声。蓦然想起杜甫的《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虽然时值盛夏,并非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但在成都这个杜甫旅寓之地看雨,便备感亲切。“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在锦城,在清晨,在雨中,看繁花重重,树木葱翠,想来是一件幸运的事。还有什么比此时去杜甫草堂更有意趣的事呢?
喜爱草堂的邓小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到成都不到草堂,就等于没到成都。”显然,这句话极大地影响到了我们,所以即使雨势渐大,我们还是决定冒雨前往。
我们在西门下了车,(后来才知道我们进的不是正门,等于从后向前倒着游览了一番)只见一个草房模样的古朴大门展现眼前 ,上面是郭沫若先生手书“杜甫草堂”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心中莫名涌上一种激动、一种亲切、一种兴奋。因为杜甫是我崇敬的诗人,草堂更是我一心向往的圣地,今日何其有幸能踏入圣地,一览诗圣寓居之所,感悟品味名词佳句的诞生源泉,追寻伟大诗人的瞿铄身影,怎不令我心生波澜?
今天特意穿了件碧叶红荷的中式衣衫,好像这样的装束才配得上草堂的山川草木、诗韵悠悠,已全然不顾渐大的雨势、一路疾走雨水溅湿的裙角。
走进大门,顿感清幽怡人。满目苍翠的树木、郁郁葱葱的竹林、印染苍苔的小径、飞檐凌空的轩亭,营造出与喧嚣门外迴异的世界。走过听秋轩,听雨打竹叶的潇潇声,似乎看到杜甫徘徊小径低声的低哦;抬头望檐下悬挂的黄灯,掩映在树叶婆娑之间,上面的杜氏诗文随风飘散在这园林的角角落落,落在了我的眼里,我的心中。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路过工部祠西侧假山上的春风啜茗台,遥想杜工部徘徊于此,任春风拂过香茗,看夕阳余晖映照这水塘清幽,无尽才思随春风浩荡,飘逸人间。拾级而上,任山石苍苔印染足步,立于啜茗台,看雨雾弥漫,千里而来的我仿佛捕捉到了杜工部的一缕气息。
工部祠是草堂主体建筑的最后一重,杜甫在蜀时,曾做过好友严武幕僚,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尊称其为杜工部,工部祠即为纪念杜甫的祠宇,其匾额为叶圣陶篆书,檐下对联为清代学者、书法家何绍基所书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如今异乡奔波而来,锦水春风依旧在,何处再寻杜公身影……
工部祠内正中设有杜甫神龛,东西两侧设有宋代诗人陆游、黄庭坚神龛配飨,因为陆、黄二人皆是学杜有成、开宗立派的大诗人,并且二人和杜甫一样,都有流寓蜀中经历。祠内还陈列有明清时镌刻的三位大诗人的石刻、木刻像及有关碑记、刻石等文物。面对三位大诗人的石刻容颜,我的倾慕之情如此刻门外的雨绵绵不尽,千年的光阴呼啸而去,即便世事沧桑巨变,诗韵却绵延不绝,永世流芳。
出了工部祠,来至一侧的恰受航轩。恰受航轩出自杜诗《南邻》“野航恰受两三人”一句,庭院内及周围遍植梅、兰、竹、松及各色花卉,深翠浅绿,郁郁葱葱,一派生机。只是错过了梅的花季,想那春风拂面时,草堂梅花定会次第开放,似锦如绮,暗香疏影,醉人心田。
抬头见柴门。柴门是杜甫营造草堂时所造院门,当时简朴低矮,想必与他幽居草堂散淡低调的性情是相符的,正如他诗中所说“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继续前进,来到诗史堂。诗史堂是纪念建筑群主厅,两边楹柱上书对联“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众所周知,杜甫的诗歌内容多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揭示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故被后人誉为诗史,诗史堂即由此得名。走过诗史堂,赫然见杜甫铜质胸像安放于正中。脸庞清瘦,目光深邃,他的眼神仿佛穿过千年的风霜依旧忧心他的国民,忧心天下寒士是否已不再因茅屋所困而绽露笑颜。迎着他深沉的眼神,我的心再一次泛起温暖。环顾四周,只见厅堂内悬挂三幅对联,其中有我们熟知的朱德总司令留下的名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草堂韵泽后世,功盖千秋,杜夫子的诗歌成就的确当得起此联。
走过古树苍翠,走过竹影婆娑,走过苍苔小径,走过曲水如带,走过荷映林塘,来到一排宽敞的房廊,这便是杜甫的官署—大廨。大廨正中端坐杜甫青铜塑像,为著名雕塑家钱绍武所作。杜甫塑像清瘦修长,美髯飘飘,目光孤独而倔强,从他的目光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徘徊于巴山蜀水却心忧天下的孤独而伟大的灵魂。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与同伴失散,不辨方向的我只好信步而行,不觉来到浣花溪畔,沿浣花溪迤逦而行,幽林美景尽收眼底。“锦里烟尘外,烟村八九家,”遥想当年,此处江阔水深,大船如织,杜甫隔窗远望,心怀愉悦,欣然写下“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千古名句。一条浣花溪,滋养了诗人疲惫的身心,安抚了他孤独的魂灵。如若不是后来变故,我想,他是十分愿意安居于此的。
走在花径之上,蓦然想起杜甫两句诗“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现在千里追寻,花径依旧在,主人安在哉?且去寻诗人踪迹吧。
踏小径,过小桥流水,来至浣花祠。浣花祠本名“冀国夫人祠”,是祭祠唐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妾任氏的祠堂。任氏乃巾帼英雄,曾率军平叛,保卫成都。据史载杜甫离蜀后,草堂被任氏所据用,做为别墅,后舍宅为寺。
误打误撞,来到了位于盆景园的杜诗书法木刻廊。此处真是诗歌与书法艺术完美结合的圣地,富有草堂特色的楠木上,以闻名遐迩的木刻工艺为表现,展示着历代杜诗书法收藏名品。随便一处,都是鼎鼎大名的书法家的挥毫洋洒。尽管一知半解,我还是愿意久久浸润于这条浩瀚的艺术之河。
来到春水亭时,雨势渐大。穿过“遣心”长廊,穿越绵延辉煌的书法木刻,突然看到一处宽阔之处,中有一块巨石,上书“春夜喜雨园”,旁有一母二子仰头伸手接雨的铜质雕塑。不由让人想起“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诗句。虽然不是春雨,但此刻雨声潇潇,也算是走入了春雨的诗境吧,忍不住站在小姑娘旁边,伸出手去也接一把这好雨。丝丝清凉入手,缕缕诗意萦身。
踏着鹅卵石铺就的小径,一抬头看见一处茅草房。竹篱围院,阔大的芭蕉叶和苍翠的树木掩映着草房,小院内种植着花果蔬菜,一派古朴的田园风情。这便是草堂的茅屋景区。杜甫茅屋为穿斗结构的川西民居建筑,茅草覆顶、黄泥涂壁,周围环境清幽,充满了自然野趣、盎然生机。
草屋内设有客厅、厨房,书房和卧室,室内是竹质和木式家具,简单古朴,毫无奢华之气。
虽然朴实无华,甚至足称简陋,但这儿是杜甫一家人幸福相守之地。“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这正是杜甫一家人经历战争之苦、人世凄凉后的一处避风港,一处幸福的港湾。杜甫沧桑的心灵暂时在草堂觅到了寄托,许多的佳词名句在此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
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草堂名满天下,永驻心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心忧天下,推己及人,悲悯博爱的情怀在这首诗中得到了淋漓的体现。即便在他晚年穷困潦倒、疾病缠身,即将辞世时,他依然没有忘记国家的灾难,饱蘸笔墨,写下了“战血流依旧,军事动至今”的慷慨诗句。往事越千年,他的高尚人格,却跨越时空,如春雨滋润人间,涤荡心田。
著名作家冯至这样说道: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我心中永远的圣地。
暮色中回眸,草堂镀上了金色的光辉。
中学时从历史和地理课本中不止一次学习到都江堰这一名词,多年过去,都江堰只模糊留存在记忆深处,“伟大水利工程”“李冰父子”,好像印象深刻的只有这两个名词了。既然来到成都,好像不去拜望一下都江堰,一睹其伟大、神奇之处,就会成为此生的憾事。
成都的雨终于停下了脚步,清晨天色放晴,本来清爽的空气又显闷热起来。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行,终于来到了都江堰。一进市区,便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干净的旅游城市。只见天空蔚蓝,白天飘忽,绿植遍地,䌓花似锦。来至景区,顿觉视野开阔,偌大的广场中央有一个圆形的小花园,中有高高的榕树、修剪成圆球的绿植以及盛开的各色花朵。立于广场,远远看见群山叠嶂、蜿蜒连绵,山下有古朴繁丽、高檐翘翅的风雨桥,上书“南桥”二字,在辽阔的天地之间愈显巍峨。一侧绿树掩映之下有一红白相间的简朴大门,似折叠的书页,上书黑底金字“都江堰”,正是都江堰的入口。
进入景区,但见古木苍翠,石道平整,游人纷纷在标志性建筑前合影留念。沿着繁花满径,看到三种特殊的物品,一是“卧铁”,一是“竹笼”。看介绍方知,卧铁是埋于内江的淘滩标准,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埋有石马,后来演变为卧铁。卧铁初看就是一根长长粗粗的铁棒,上面刻有文字,不看介绍还会以为这是孙悟空的金箍棒呢。叧一物叫“竹笼”,由当地竹条编织而成,内装卵石,用以护岸、作堰。李冰主持创建都江堰时多用此物,费省效宏。此法千古流传,至今尚用。第三物名“杩杈”,也称闭水三脚,用原木做成三脚架,架间用橹梁相接,中间压以重物,常用以截流防洪、调剂水量、围堤抢险之用。第一次看到这样特殊的水利工具,我和同伴都甚感惊奇。
沿着一路的石龙喷水,沿着一路的繁花芬芳,逐个瞻仰李冰父子及其他历史名人的石刻像,不觉来到伏龙观。伏龙观伏在蓝天白云之下,隐于碧树浓荫之间。沿着高高的台阶拾级而上,抬头看高高在上的伏龙观,愈感气度不凡。上到庭台,见“离堆”二字于石碑上苍劲有力,默默诉说历史的悠长与沧桑。
观内正中立有李冰石像,李冰神态安详,宽袖长衫,垂手而立,其衣袖和衣襟上都刻有隶书题记。观内匾额上书“泽被川西”四个烫金大字。的确,李冰为川西立下了第一奇功,用智慧和心血治理了岷江水,为川西人民的生活与生产做了最好保障,泽被川西,名至实归。望着李冰的石雕像,我不由心生崇敬。
过赤丹轩继续前行,遥遥看见一条长长的索桥横跨岷江两岸,如一条蜿蜒的长龙飞跨在绿树掩映之间。眼前岷江流域广阔无垠,江水浩浩荡荡,一泻而下,气势磅礴。远山、高空、碧树、江水,共同勾勒出一幅大自然的壮美画卷。迤逦前行,赫然见“宝瓶口”三个大字。我们都惊奇不已,原来此处就是宝瓶口。宝瓶口是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人工开凿的一个口子,形似瓶口且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起节制闸的作用,用以自动控制内江的㳘水量。
沿宝瓶口缓缓前行,透过参天古树的缝隙,看岷江水从脚下滚滚流过,水流湍急,溅起层层水花,随碧绿江水层层绽放又跌碎到前行的流水中,日夜不息。江水喧哗,如奔腾的川西之歌。两岸山峰险峻,碧树葱郁,间有翘檐飞阁,掩映其中,为群山愈添了神秘与秀美。
走在花洲栈道,方明白名字的由来。清彭洵《灌记初稿》中记载:宝瓶口外,浪花如雪,银山倒卷者为花洲。”果然名符其实。
途经离堆。离堆是李冰父子当年开凿宝瓶口 ,引岷江水灌溉川西平原所凿的与玉垒山分离的孤堆。远望离堆,离堆像一颗熠熠生辉的绿色珍珠,扼住了岷江汹涌的咽喉。
来至飞沙堰。飞沙堰古称“减水河”,取排洪排沙之意。其功能有三:一是枯水季节导水入堰,保证灌区用水需要;二是丰水季节排泄进入内江的多余水量;三是排沙。飞沙堰的设计非常巧妙,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
坐观光车上到高处,向下俯瞰,见一人工分水堤,像一条鲸鱼逆江而卧,堤顶端呈圆锥形,形似鱼嘴,上面遍覆鹅卵石。鱼嘴把岷江一分为二,巧妙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是自然河道,主要在雨季排泄大量洪水,内江是李冰率众开凿的河道,属人工河,主要灌溉成都平原,具有神奇的“四六分水”和“二八排沙”功能。
这三项工程,布局合理,结构巧妙,相辅相成,合成一个整体,起到了“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作用。川西平原经过内江的灌溉,呈现出沃野千里,物产丰饶的富庶画面,才有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从鱼嘴折返,随众人上了颤颤微微的安澜索桥。安澜索桥是我国五大古桥之一,由清代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的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拦,扶拦上缠有麻制绳索。人们扶拦就可安渡狂澜,故名安澜索桥。因纪念何氏夫妇,又名夫妻桥。上了桥,桥头上红绸花随索桥左右摇摆,为这苍茫山水增添了几许亮色。
过了长长的、巨龙一般摇摇摆摆的安澜索桥,天气更加炽热起来,一路上汗流浃背,眼看着来时白皙的臂膊红将起来,一路人山人海,根本没有打遮阳伞的机会,索性就在烈日下晒起来,游兴却丝毫未减。
过了天下爱情第一桥,登上高高的堰功堂,瞻仰了上自大禹,下到李冰等治水英雄演绎的中国治水历史,沿着满壁的绿苔花,映着斑驳的阳光,继续向上攀登。同伴已累得坐在石头上再不肯起来,我只好独自向上爬。绕过一座座曲折的山石和楼阁,我终于登上了制高点,最佳观景平台—秦堰楼。秦堰楼因在此可俯瞰古秦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站在高楼放眼四望,只见山川壮丽,江水浩荡,都江堰工程尽收眼底。站在此处,方能领略工程之妙及景色之美,清风徐来,遍体通畅,遍览美景,心旷神怡。
下山时匆匆过二王庙,二王庙为纪念李冰父子所建,川西人民感念李冰父子治水功德,故在此建庙祭祀。庙宇依山而建,石级高耸,异常壮观。白色影壁上由邓小平亲笔书写“造福万代”四个遒劲大字。
在山脚下偶遇山区古老的的交通工具—滑竿,滑竿用两根结实的长竹竿绑扎成担架形状,中间架以竹片编成的躺椅或用绳索结成的坐兜,前垂脚踏板。人们坐上去,一定很舒服吧,我看向滑竿时,滑竿工乘机向我招睐生意,我摆了摆手。一个小姑娘坐了上去,一前一后两个滑竿工就稳稳当当地挑着小姑娘上了山。
归途。天已暮色。空气依旧闷热。岷江水依旧欢腾不息,一路欢送。
听着江水的喧哗,眼望富庶的山川,感念成就这一切的人,我的心中蓦然闪过一行诗句——
为人民做贡献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王燕, 山东聊城人,小学教师。 聊城市作协会员,聊城诗人协会理事。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及文学平台。
特约主播:虹 逸
主 编: 踏清秋
执行主编:姜敬东
【投稿必读】山石榴原创文学平台投稿须知
Hash:b47ee4bb7cb7bd5a5dafc180b55cb775d4b59177
声明:此文由 山石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