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祭祀罗贵,感恩先祖开基创业

文明一语

垃圾扔进筒,美德驻进心!

【 后珠玑巷】

滨江新城(棠下镇)良溪古村开基久远,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罗贵率领36姓97户人家,从南雄珠玑巷迁徙至良溪,其子孙后代又在珠三角以及其它地区乃至海外繁衍,据专家估计,如今海内外后人大约4000多万人。2006年,良溪古村被广东考古专家、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誉为“后珠玑巷”。

古村面积7.56平方公里,常住村民近2000人。 “良溪”,意为“良才大用,溪水长流”。村庄背山而筑,面水而居,构成弓状,山水与古民居环境的组合,体现了旧时风水理论指导村落建设布局的综合价值。村中民居以砖木为主,砖、木雕刻精细考究,灰雕和屋内的水墨绘画相当精彩。村里至今仍完整保存着许多清代到民国初期的建筑,如贞节牌坊、祠堂、庙宇、码头、韫石堂,以及护村城墙、护村河,名人故居、商铺、明清古民居若干座等。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良溪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至今还保留着正月十五枪炮头,农历六月十三梁真君诞,十月一日舞火龙等民间习俗,罗天池始创柑普茶等等。

村中历代英才辈出:如南迁领头人罗贵(广东俗语“唔使问阿贵”,就是这位罗贵),清代道光年进士“粤东四家”之一的罗天池,道光十五年恩科解元罗芳,新加波开埠“七家头“之一的罗奇生,武举人罗始麟,近代画家罗艮斋,清末国内第一位运用“安布罗”摄影技术拍照人像的摄影师罗以礼等,明清时期村中共有100多人考取功名。

良溪古村2008年9月被省文联评为首批“广东省古村落”,2009年被省建设厅定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和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被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树有本,水有源。每年清明节,来自海内外的罗氏及其他氏族后人都回到古村举行盛大的祭扫活动,感恩先祖罗贵率领36姓97户人家迁徙至此开基创业

4月4日,又逢清明,天朗气清期,来自美国香港澳门广西以及珠三角各地罗氏和其他各氏后裔不约而同回到良溪祭祖。是日,良溪村彩旗飘扬,醒狮劲舞,鞭炮齐鸣,热闹非凡。良溪村委会悬挂“欢迎海内外罗氏宗亲回乡祭祖”的横幅,以及36姓的旗帜分外抢眼,村道两旁停满了组团包车祭祖的车辆。

参加祭祖的人们首先来到罗氏大宗祠,拜祭罗贵祖和田夫人。其后,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抬着太公猪、肩扛花炮,浩浩荡荡地穿过良溪村东,登上凤翔山,来至罗贵古墓前,烧香、祭祀,场面十分壮观。

念先辈创业维艰,看如今再续辉煌。当年的披荆斩棘,如今“后珠玑巷”的诸姓后裔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对于“后珠玑巷”的万千后裔来说,每年祭祖是感恩罗贵祖的圣德,世世相好,良溪也是他们的永远的精神家园。

为纪念罗贵和这段历史,后人修建了罗氏大宗祠。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咸丰十年重修。2010年,省政府公布其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堂砖木结构,面宽三间,进深三进,建筑结构为硬山式、抬梁式木结构,前后三进皆为13架梁,灰白的石柱、山墙搁檩,屋面船脊布瓦,绿琉璃剪边,大门及两侧均用青麻石砌成,正门墙体与屋檐结合处有砖雕古代人物故事组画,两侧各有一小门,上写有“入孝”、“出弟”,祠内有青砖花窗和壁画,岭南文物风格明显。大宗祠面宽三间,三进三厅,空间高大,疏朗开阔,气宇轩昂。宗祠的形制与中原建筑一脉相承,宗祠入口有“罗氏大宗祠”大匾额,高大立柱两旁悬挂的对联共有16副。宗祠匾额下的对联是“珠玑留厚泽,蓢底肇鸿基”;两旁立柱的对联是“碧海迴澜鱼龙变化风云会,层峦耸翠松柏常青日月高”;祠内的一副长对联共48字:“发迹珠玑,首领冯、黄、陈、麦、陆诸姓九十七人,历险济艰尝独任;开基蓢底,分居广、肇、惠、韶、潮各郡万千百世,支流别派尽同源”。

良溪村委会负责人介绍,这次祭拜罗贵的活动从4月1日就拉开帷幕,而清明节当天,就有2万多人前来祭拜罗贵,到4月底还会有人来祭祖,整个活动估计前来拜祖的罗氏及其他姓氏后裔超过6万人。

如今,随着良溪“后珠玑巷”名声在外,每年的清明时节,到良溪来认祖归宗的人也越来越多,已形成珠三角规模最大的祭祀活动。

编辑 | 蓬江发布编辑部,责任编辑:许洁珊

来源 | “滨江新城”微信公众号

Hash:1062e51fd964f35e6973b591084b16290f480473

声明:此文由 蓬江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