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亡羊补牢,圣旨牌坊背后的那些事
在黄埔区红山街道文冲造船厂生活区,有一个占地面积12公顷的牛山炮台公园。如今,园内寂静,树木葱绿,你很难想象在一百多年前,这里曾经濒临珠江,是长洲要塞的一部分。
山上的炮台早已荒废,唯独芳草深处的一座写着“圣旨”二字的古老牌坊还在默默地记录着一段关于英雄与炮台的故事。
清军攻陷虎门1838年,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奔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任后,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尽数销毁。
这样一来,严重打击了英国鸦片走私贩的嚣张气焰,同时影响到了英国的利益。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由此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 虎门销烟
战争爆发之初,长期以天朝自居的满清还沉缅于传统的天下秩序和五服朝贡的辉煌过去,傲慢地只视英军为蛮夷,认为不具威胁。
1840年6月,英军统帅兼全权代表义律领兵到达珠江口海面,并以惊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本来主张战争的道光帝,眼见英舰迫近,慑于兵威,批答英国书,派琦善南下广州谈判;同时,将主战的林则徐、邓廷桢革职。
因不满谈判的进展,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发起虎门之战。清守军死伤700余人,师船、拖船沉毁11艘。
▲ 虎门之战
道光帝闻讯,下诏对英宣战,派侍卫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并抽调各省兵力1.7万人来广州布防。2月23日英军进攻虎门炮台,虽然部队英勇抵抗,但不敌英军,虎门炮台最终失陷。2月26日,英军又出动海陆军,攻破虎门横档一线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广州。
乌涌之战攻陷虎门后,第二天英军即气势汹汹地溯珠江而上,英军的“加略普”号、“先峰”号、“阿里耶打”号、“硫磺”号、“摩底士底”号和汽船“复仇”号、“马迏加斯加”号共七艘兵舰由荷伯特指挥,于当天中午到达鱼珠,遭到了驻守在乌涌炮台的清兵的截击,英军向乌涌炮台展开猛攻。
乌涌,今称“文冲”。乌涌炮台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所建,筑有一座44炮眼的水泥筑炮台,炮台临江一面构筑了野战工事,架设大炮47门,还有大排木筏和混在水中的许多沙船,上面设置横江铁链,系着一艘10门大炮的沙船,以及由林则徐购置的洋船“甘米力治”号改装的兵船“截杀”号和40艘水船,形成一条浮在水上的防线。
▲ 乌涌之战
乌涌原有游击沈占鳌,守备洪达科统率广东、广西兵约700人驻守。战争爆发后,湖南镇箄总兵(俗称镇军)祥福由湖南奉命统兵900人来粤调防乌涌口一带。
据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增建祥镇军祠添置祀田碑记》记载:
祥福“甫到防地,周视旧筑营垒,不合法度,正议迁改,而英夷轮船猝至轰击。全军奋勇敌忾,击退英夷者三。不料海潮骤至,苦无舟楫接应,遂至慷慨捐躯,军士皆致命效忠,无一逃者。”战斗中,总兵祥福、游击沈占鳌、守备洪连科及大部分官兵均壮烈牺牲。这一次战役中清军共阵亡军官21名,兵丁415名。
圣旨表彰乌涌官兵战后,张之洞奏请朝廷,请求兴建祥镇军祠和乌涌清官兵合葬墓,褒恤英烈。清道光皇帝准奏,于乌涌炮台附近的黄羊山(今牛山)腰建大莹墓,礼葬捐躯的官兵,墓碑碑文曰:
“湖南、廣東、廣西忠勇官兵之墓。”并建牌坊一座,牌坊上额镌“圣旨”两字;在牌坊下面又建有两进深的“祥镇军祠”,以祭祀在乌涌之战中牺牲的湖南总兵祥福及其属下官兵,“军士皆得附祀焉”。
▲ 乌涌清官兵合葬墓。
乌涌之战结束45年之后,光绪十二年(1886年),时任钦差大臣彭玉麟到祥镇军祠凭吊,发觉军祠“颓废荒凉”,便倡议收集捐款对祥镇军祠进行扩建。后祥镇军祠因日久失修而坍塌,今已不存,只存《增建祥镇军祠添置祀田碑记》石碑1方,已移于广州博物馆碑廊。
长洲要塞五大炮台群经历两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中少数人开始注意到西方科技的进步,并意识到中外武器装备上的差距。
1883年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他吸取了乌涌之战的教训,非常重视海防建设,整体上在扼守狮子洋进入省河要冲的长洲岛及其珠江两岸一带,修建了长洲、沙路、鱼珠、牛山和屏冈东山等五大炮台群,使各炮台之间互为守望,节节设防,形成完整的“长洲要塞”防御体系。
新建的炮台大多为当时最新的西式炮台,安设明台暗道,大炮是从德国进口最先进的克虏伯钢铁后膛大炮。单个炮台采用砖石和三合土修筑,十分坚固,炮台内部有藏兵洞、藏弹洞、暗道、暗巷等,结构复杂,构思巧妙,洞洞互相联通,洞中有洞,既可以藏兵,又可以互相支援,还能及时逃生。
▲ 威远炮台的德式克虏伯大炮
新式炮台在广东水师提督统辖下,编为三个总台,第一线是沙角总台,第二线是威远总台,第三线是长洲总台,形成了梯次防御的广州海防江防体系。至此,珠江口沿岸防御工事蔚然一新,相当完备。此炮台防线,直至抗日战争时期,仍发挥强大的抵御功能,阻挡了日军从珠江口登陆的企图。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3461003623@qq.com(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
Hash:09a3a122269264e16754eeb35392fc6a9bdd0569
声明:此文由 黄埔文化遗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