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帝南迁,居然能在汕尾找到这么多遗迹!

话说宋元交替之际,宋帝昰、宋帝昺两个小皇帝在大臣陆秀夫等人护送下一路南迁,进入海陆丰(今汕尾)地界时,留下了许多民间传说,以及大胆山、御宴潭、五坡岭、壮帝居等名胜古迹,其中尤以五坡岭最为著名,因为它是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执之处。宋帝南迁固然是一次败逃之旅,也是一次民族精神大放异彩的文化之旅。下文略谈宋帝南迁在汕尾留下的传说与古迹。大胆山

待渡山。图/陆丰站 待渡山又名大胆山。相传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宋都临安失陷,元军追迫,宋端宗赵昰及其弟卫王赵昺(后也称帝)在陆秀夫、张世杰、大臣等护卫下,从福州沿海逃至甲子,驻扎此山,意欲东进与文天祥会师,以图东山再起,因此此山得名“待渡山”。甲子豪绅范良臣进食劳军,皇帝赐封右仆射,渔民郑复翁率众勤王,被封为都统。二帝惊魂稍定,胆量大增,故待渡山又名”大胆山”。 现山上还有“进食亭”的遗迹。为明代万历年间参将张万纪、守备胡文恒驻甲子时兴建。进食亭又名帝子亭,为仿木结构,面积约20平方米,内塑有陆秀夫、范良臣为宋帝进食石像,并刻有“君恩如海”四个字。进食亭下还建有一处“将军宿”,是为告慰郑复翁忠心报国的在天之灵而建的。楼旁立有15米高的标杆,为甲子港的台风警报信号。

待渡山。图/陆丰站

白沙祠堂 在今陆丰市博美、桥冲一带,流传着宋端宗君臣驻跸桥冲镇白沙村的传说。白沙村为独姓村,村民都姓沈。据说白沙村二世祖下葬时,阴阳先生问沈氏后人:“这是个美穴地,以后儿孙能见到皇帝。你们想一人一人见到皇帝,还是全家见到皇帝?”众人想都不想,说:“当然要全家见到皇帝。” 果然若干年后,宋端宗君臣经过白沙村,当其时村里第四代人刚刚出世,全村老幼都出来见驾,果然都见到了皇帝。有识者说:“阴阳先生留哑谜让人猜。可惜白沙无人猜得出。试想,假如一人一人见皇帝,那不是考上状元进士才得皇帝召见吗?全家人见皇帝,见了也见了。白白浪费了一个好地。” 传说宋帝昺驻跸白沙乡之前,有一天,老永丰班的戏爹来乡里找老大(主事人,相当于现代的村长。)质问:“为什么不派人到青螺港接戏囊?”总理与老大都甚愕然,问道:“谁请你们的戏?”为了证明乡里确实有人请戏,戏爹绘声绘色说有三个人模样如何如何,提着一把韭菜 ,自称是代表白沙乡来请戏……有一位总理忽然拍着大腿道:“莫非是三中爷去请戏?”于是,大家一齐来到村头奉祀三中爷的三山国王庙,进去一看,不觉惊叫:“真的是三中爷显身。”原来三中爷塑像和戏爹所述的形象一模一样,而且手中真的有一把韭菜……总理只好立即派人去青螺港接戏囊。宋帝昺来后,白沙老大和总理才恍然大悟,原来三中爷请戏,是给皇帝请的。

白沙祠堂。图/百科图片

宋溪 后宋帝君臣选择三江通达、水陆便捷的丽江浦作为抗元大本营。景炎二年(1277年)元月,宋师在当地村民的指点下发现黄江下游的东西溪相距最近处不及四里,而且这片平原地带本是高螺湾联接长沙湾的古海浅域,沙土松软,易于挖掘(今测得这一带的海拔低于10米)。 遂拔大部兵士驻于今之可塘镇埔陇村一带,边整训边开凿,留下许多宋迹:宋师开挖的溪槽笔直无曲,在今新沟至港口,宽60米,深5米,长1500米,后人称“宋溪”;昔日宋师屯兵劳作及休整的溪畔后来建了村落,称“宋溪头村”;村西的圆形小山,相传宋端宗与弟曾在上面宿营,称“宋王山”;村北通往内地的山岭,宋军为便于行走及运输而伐土为阶近500米,称“宋师岭”;村子周边山坡上留下当时宋师病亡的军士坟墓几十座,形制大小不一,墓身粗糙无碑,但这些极具历史考古价值的军墓今已荒毁,现仅剩2座完整,亟需保护。御宴潭 宋端宗君臣在海陆丰留下的胜迹,大多都有确切的地点,唯独御宴潭众说纷纭。 据史志所载:南宋景炎二年初(1277年)南宋大臣陆秀夫、张世杰等护卫南宋王室携幼主宋端宗(赵昰)及其弟(赵昺),率御舟水军,抗元寡不敌众,兵败南逃,出南澳岛,从惠来沿海入海丰,经高螺湾,开凿宋溪,移师到丽江浦,(即今联安“三江妈”南侧,也即“三江口”以南,也称长沙海口)驻泊休整时,连接宋丞相文天祥收复赣州吉州等地的捷报,军心振奋。宋端宗在丽江浦下流(即今红草镇海头乡南边的鱼鹰仔盯潭处)的水师大营赐宴与群臣庆贺同欢,后人称船泊处的鱼鹰仔盯潭为御宴潭。 此后,宋丞相文天祥勤王曾率舟师驻泊于丽江浦,有说长达百余日,有说长达三百余日。方饭亭 该亭为纪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当年方饭五坡岭时不幸被捕而建,故取名“方饭亭”。 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为赞颂文天祥的浩然正气,由邑生吴子昌提请广东提学[章朴庵]恩准,令海丰知县杜表、县丞陈义、教谕林右、训导万秉和等协力同心,于五坡岭上建立“表忠祠”。不久,惠州守备[陈祥]又建“忠义牌坊”于“表忠祠”之前(祠之南面),又建“方饭亭”于祠之后。惠州知府甘公亮从其家乡庐陵取得文天祥画像,勒像于石,并于画像石碑上题刻其《衣带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石亭两傍嵌刻“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的对联,传为明代状元林大钦所写。亭前月台还树一碑刻:“一饭千秋”四字。(见同治版《海丰县志》卷下 · 词瀚) 明、清两朝曾多次重修此亭。后来,“表忠祠”和“方饭亭”被侵华日军飞机炸毁。现存的方饭亭是解放后重修的,但文天祥的画像碑刻是原有的。

方饭亭。图/搜狗图片

壮帝居 “壮帝居“位于海丰县后鲘门镇平岭上(今广州回海丰鲘门隧道入口左侧)。关于“壮帝居”有不同的传说: 一说“壮帝居”三字是左丞相陆秀夫引自南朝陈后主诗:“日月光天德,山川壮帝居”。 相传宋师南辙时路经鲘门镇平岭,时当傍晚,将士炊饭取水扎营夜宿,遇半夜地震、虫鸣鸟叫,地动山摇,陆秀夫受命用草鞋蘸泥在大石挥书“壮帝居”三大字,片刻安静。相传当晚小青娃嚣叫不已,落花生也哗啪生长,皇帝就捻一草茎放于小青蛙身上,现在这里的小青蛙身上就有一道黄绿色的竖纹,鲜丽夺目。皇帝还叫落花生夜间不要生长,所以落花生夜间合起叶子。 另一说书写者乃神秘的一直在幕后主持领导二十万南宋军民抗元的江万载及其次子江钲。当年宋师留下少量兵力据守丽江浦,主力乘船南撤。相传水师出发不久气象异常,风浪骤猛,船队暂泊鲘门镇平岭海边,诸君臣登岸在岩石下搭篷避风,当晚发生地震,山摇地动,蛙声与咀蚓嘈耳不堪,宋端宗命侍从剪纸戏作枷象,其声遂止(言虽无稽,而此处蛙与蛆蚓头上俱带白箝,且不作声,亦是一怪事。——见同治版《海丰县志·古迹》)。蛙声与咀蚓嘈耳之声虽止,但地震却仍然不止,陆秀夫请端宗下旨在岩壁上迅速刻字镇压,但南宋二十万军民中,文臣武将虽然不少,但却谁都没有在岩壁上迅即刻字成型的本领。唯杨太后知江万载是谢道清交以重托的大臣,必有非常本事,所以分咐由江万载完成刻字任务,江万载迅即运剑刻下“壮帝”二字,因年纪大气力不济,急忙举目向其次子江钲示意,江钲心领神会,运剑直指石壁,第三字“居”字一挥而就;“壮帝居”三字一出,地震顿时平息,君臣才能安寝。

Hash:db7e4dcaaa69b806d82930e3193eb24350d2d2d3

声明:此文由 腾途旅游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