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牌坊

忠义牌坊

忠义牌坊在古城木府大门前,用汉白玉石雕筑造,明朝皇帝表彰木府土司而建。

在牌坊的对面就是徐霞客题写的“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景点位置

云南省丽江古城区木府

华阴关帝庙:寻访“忠义”石牌坊

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关帝庙,均为供奉大将关羽而修建,他与“文圣孔子齐名,被称为“武圣”关公。华阴市旧城改造中,恢复了这里的关帝庙,为我国的关帝庙家族再添一位新成员,2011年元月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5月28日,端午节假期第一天,在前往洛阳的途中,我和家人经过华阴,参观西岳庙的时候,无意间看到步行街东端的关帝庙。修葺一新的山门前,矗立着一块写着“关帝庙”三个大字的巨石,如同影壁一样安排在整座建筑的最南端。

这座关帝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清朝康熙、乾隆、道光年间的多次修葺,到民国时期才形成今日的规模。与隔壁的西岳庙相比,这里不过弹丸之地,但是却“五脏俱全”。

整座庙宇,坐北朝南,由山门、忠义牌坊、东西配殿、正殿、东西偏殿、后殿等建筑组成。它们沿着中轴线对称分布,建筑上密布着砖雕和彩绘,工艺精巧,构筑独特。但是,除了迎面这座忠义牌坊以外,其他建筑均是重新修建起来的。

这座牌坊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四柱三门,型若“山”字,仿木结构,由柱、枋、梁、枋板组合而成,通体雕刻着人物、山水、鸟兽等浮雕。牌坊中间顶部有“忠义”二字的匾额,坊额正面刻“河月日星”和“此之大丈夫”,两侧柱子上刻有楹联:“两间正气生夫子,一点真此作圣人”。

牌坊两侧的东西配殿,被改造为介绍关羽生平事迹的展厅。关羽,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人,也就是如今的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他跟随刘备辗转全国各地;赤壁之战后,他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攻襄樊,曹操派于禁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后来,曹操继续派徐晃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

正殿上悬挂的“神勇”二字,无疑是对关羽一生的高度概括。殿内供奉着关羽的坐像,左侧是关公义子关平像,右侧是大将军周仓像,东西两侧的墙壁上依次绘有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攻占襄阳郡、白马解围、华容道义释曹操、单刀赴会、千里走单骑、斩颜良诛文丑等故事。

在最后一座展厅中,着重介绍全国各地的关帝庙和关帝信仰,以及他所代表的“忠、勇、仁、义、礼、智、信”等精神,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厅中空空荡荡,除了几件石刻和匾额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展品,可见这里还处于发展阶段。

曾经的关帝庙,已经毁坏殆尽,仅存一座石牌坊,隐藏在五金交电门市部的院子内。但是,我们依然没有放弃,对外围建筑进行拆迁整修,按照原先的模样重新恢复,一座亦古亦新的关帝庙,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旌表节孝、旌表忠义,梅州古牌坊的故事

梅州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牌坊,既有旌表节孝的,也有旌表忠义的,还有旌表科举功名的。但这些牌坊大多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让我们今天不得见其容颜。梅州保存至今比较完整的古牌坊只有3座,那就是父子进士牌坊、奕世流芳牌坊和天褒节孝牌坊

父子进士牌坊,位于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学前街,父子进士牌坊为花岗石预制件叠架而成,高12.5米,宽4.65米,共为三层檐顶。父子进士牌坊石质坚硬,不易雕琢,建筑构造上不用钉、铆,全部依靠石与石之间的巧妙结合,四根正柱、八根附柱并列四排,支撑石梁、石匾、顶盖,形成中间大门、两侧对称小门的布局。坊顶亭盖为仿木古雕凿件。整个牌坊结构严谨精致、造型美观大方雕刻工艺精湛。明间正面坊额为“父子进士”,背面坊额为“丝纶世美”,旌表对象为父子进士饶相和饶与龄。饶相(1512—1591)为茶阳本地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官至江西按察副使;饶与龄(1543—1595)为饶相长子,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父子进士牌坊现为广东文物保护单位。

奕世流芳牌坊,又称节烈牌坊,位于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清乾隆二年(1737年)为表彰吴伯灵之妻蓝氏而建。坊分两层,高7米、宽5米,土木结构,四柱三间三楼。牌坊以四柱作基座,左右两柱以砖块砌成,正中两柱以木顶立,形成中间一大门,左右对称两小门。以灰瓦盖成飞檐高翘楼阁式的屋顶,顶底以木凿制梁柱支架并列而成,明间上下有两块木匾,上匾刻“恩荣”,背刻“贞孝”字样。下匾正反两面均刻“奕世流芳”四个大字。

两旁有云、龙木刻及人物木刻。工艺精致,古朴大方。旌表对象为本村人吴伯灵之妻蓝氏。蓝氏在幼年时即被父母许配给吴伯灵为妻,尚未成亲吴伯灵即告亡故。蓝氏以妻子的身份为吴伯灵守孝三年,并发誓终身不再嫁,九旬而亡。奕世流芳牌坊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天褒节孝牌坊,位于梅州市蕉岭县蓝坊镇龙潭村,始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四柱三门五楼歇山顶,石构,高7.3米,宽6.9米,明间正面坊额“天褒节孝”,背面坊额“松节冰心”,旌表对象为江缵盈之妻吴氏。史载,清雍正年间(1723—1735),关系良好的江、吴两家指腹为婚,但江家的儿子江缵盈不幸早夭。吴氏女长大成人后,依约嫁入江家,发誓终身守节,并将过继的侄子养育成才,天褒节孝牌坊现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邓家《忠义世家》牌坊,见证一个家族的光辉史迹

龙庵江西金溪县黄通乡小坪邓家村的一座古庙宇,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曾两次在此逗留。

魂牵故国过蟠龙,忠义黄通访邓宗。

梦挽天河吞悍虏, 义军重振赴刀丛。

【注释】(1)蟠龙庵:据《金溪县志》记载:蟠龙庵遗址“位于黄通乡驻地西南0.5公里处的小山上,此山茂林修竹,小径迂回,有路通资溪,面对云林三十六峰之一的白马岭,扼古代金溪至福建邵武光泽的通衢大道。此庵为三层式殿宇结构,绿瓦红墙,宋文天祥曾两次至此。”文天祥第一次游学于此,曾寄寓在这座山村小庙,对黄通古寨“邓社”义军的事迹有所了解。又县志云:“宋靖康间(1126-1127),黄通人邓雱与县西南的傅安潜,各聚子弟数百人,结寨寒婆岭,互为犄角,抵御金兵”。

(2)魂牵故国句: 1271年,忽必烈夺得蒙古大汗位置后,改国号为元,并继续发兵进攻南宋。宋军连战皆败,一些军事要塞、重镇相继失守。1276年初,在赣州做官的文天祥,率领招募的一支一二万人的抗元队伍赶往临安,当时元军兵临城下,南宋朝廷几乎崩溃。他临危受命,以右丞相身份,应约前往元军大营谈判被扣,后在押往北方途中虎口逃脱。此时,南宋垂帘听政的谢太后已向元军献城投降,一些不屈的南宋官员先后拥立两个小皇帝,坚守福州南海崖山(今广东新会南的海上)。脱险后的文天祥重新招兵买马,组织抗元力量,转战于江西、福建、广东一带。1278年的秋天,文天祥再次路过金溪,这次在黄通文天祥曾留下五言律诗一首:“昔年曾寓此,今日又重过。路迂人迹少,风静鸟声多。断碣封苔藓,层松覆薜萝。日斜天欲暮,谁与挽金弋?”此诗充分表明了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抗战到底的决心。

(3)忠义黄通:指金溪黄通的邓氏宗族。明隆庆元年(1567),该地建有邓家牌坊一座,三层式结构,由石柱、石板、石梁、铁扣相组合。最高层是盖顶下的石质直匾,上镌刻“恩荣”二字;中层横额长2米、高0.6米,上有阴文石刻“忠义世家”四字;下层是粗大的方形横青石门梁,上有立体感极强的双龙夺珠、长鹿衔芝浮雕;门两边优质青石板上镌刻着人物,左为文官,右为武烈,壁坊用四块石雕图案装饰。“文革”中,该牌坊局部遭破坏。(4)梦挽天河:杜甫《洗兵马诗》:“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张元干《石州慢》:“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天河,即银河。

【链接】金溪县云林邓氏始祖清溪公,祖籍南阳新野,东汉邓禹后裔,其生平事迹待考。据金溪黄通小坪邓家村的《邓氏族谱》记载:“清溪公,派荣九讳,珍字德重,一字师安,号清溪,家河南,登天佑二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五季之末,因时弗靖,解绶隐居,由鄱阳湖田里来游抚州金溪,乐云林之秀,卜杨林庙右而筑室,为当时名公钜卿题赠诗辞,传赞鸿文,另刊卷首。享年九十有五,自卜葬于云林啄头岭……”又载:“宋雍熙时,旱魃为虐,疫疠频仍,公慷慨解囊周急,使饥者以食,病者以愈,民爱之如再生父母。事闻于朝,御赐‘东方善士’……”现存的族谱还载有李靓、陆九渊、危素等诗文,其中的陆九渊《题云林邓氏宗祠》诗为:“绣谷清幽竹树深,寝堂高构奠山阴。文章继述千年道,礼乐开明万古心。窈窕丹青争绚熳,英雄冠盖迭登临。共乘聰马乌台使,此日分题试短吟”(此诗落款为裔下外孙陆九渊)。清溪公墓位于黄通乡云林啄头岭,乾隆戊戌年(1778)曾经修缮,2006年小坪邓家村又牵头重修。2008年清明节,数区、县的邓氏后裔约300余人聚集墓前,举行了隆重祭祀仪式。

附录一: 七绝 ·《邓公清溪像》赞 邓全恩

末代精英伴苦辛,隐鄱解绶归云林。 斯文济世千年道,盛德周贫万古仁。

附录二: 金溪县黄通小坪邓家村《邓氏族谱》摘录:

1、《题清溪先生茆亭》 李觏

忆昔下马扣我门,惠连种豆归南村。脱山漉酒共一醉,秉烛题诗期再论。人生安得长相见,世事谁知回首变。惆伥鸽原负急难,凄凉鹤发甘贫贱。清樽重对黄花前,更为后会知何年。菟裘闲地君思隐,蜕骨名山吾欲仙。霞洲玉洞秋风老,更有何人拾瑶草。因君为我问二苏,墨地霜菊年年好。方壶画山世有名,生丝一幅涂纵横。孤峰倚天旭日上,危石拔地秋风生。壮游曾来拾瑶草,梦里武夷青未了。紫阳五曲石门荒,今老三间茆星小。兴来放笔起层峦,万仞嵯峨咫尺间。龙洞云烟含宿雨,鹤坛星月满空山。武林道士余三一,来谒松根讲周易。十年不出鬓垂丝,九转丹成眼如漆。新图千百寄神交,东南一柱清天高。愿授神方服石髓,共听仙乐鸣雩璈。闲 持赠滚有意,念我衰年处污世。便欲呼儿挽鹿车,从此相随人苍翠。

2、《题云林邓氏宗祠》 裔下外孙陆九渊

绣谷清幽竹树深,寝堂高溝奠山阴。文章继述千年道,礼乐开明万古心。窈窕丹青争绚熳,英雄冠盖迭登临。共乘骢马乌台便,此日分题试短吟。

3、《原序》 危素

金溪之东其乡曰白马崖谷深处邃有良田清池之胜五代末清溪邓公师安先生自余于来卜居云林之里逮宋淳化五年始割其地置为金溪县素尝有事过余干逸士万君伯佐言邓公旧隐犹存简书有稽未遑往游建炎南迁苗傅刘正彦作乱邓公五世孙方起兵有功号忠义社丞相周文益公日录中有奏对邓傅二社事袁正肖公提点江东刑狱亦有论荐章疏入国朝诏充统领转授巡抚大德初四方无虞始罢巡抚宋之末年累有策名而科肆业大学官至提刑郡邑令守号为著族至元二十年素大父临川郡公徙居其乡吾母豫国夫人实外祖父讳巩字子固长女延佑初郡公俾从先夫人之从兄讳思齐字希贤学其长子中长素三十有四岁夜则同素默诵蔡氏书传一篇仲子恒长从三十岁教书楷行篆描退则兴从子谦渐咸晋从孙兰鼎及中之子如几三十年追思旧事未尝不为悲慨也昔观其族谱二本吴文正公为之序日如石曰烽皆我之所自出如石起义兵死王素事铭墓烽泛海至燕始历问 存从没而两谱固存烽曰诸殳兄弟且更修谱丐予序焉素向敢执笔以从钜公之后姑识畴昔斯文之谊婚姻之好使我后人不敢遗忘若乃明经修行衍其世泽则深有望于邓氏之俊挚焉

元至正二十四年八月二十日之吉

翰林学士兼修国史外孙危素顿首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