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县临渭区大周村关帝庙的文化密码
作者:王安宁
(关羽)
(一)大周村的来历
在临渭区东塬最北端,有个闵家村。它居高临下,北瞰关中平原,俯视滔滔渭水,脚下的高铁和高速公路蜿蜒而去,是处观景的好地方。
传说这个村子历史上曾叫卢段村,后来卢段两姓相继式微,而以前仅有数户人家的周氏家族却人丁兴旺,于是便改名大周村。
1987年版《渭南县志》“村镇村落”载:“明嘉靖二十年(1541)以前有……阿杆、大周、西周。”大周村关帝庙碑文中亦有“邑城之东十里南塬有大周村”,落款“万历辛丑三社矢心增修”字样。明万历辛丑当为万历二十年,即一六零一年,也就是说,大周村的历史至今至少有四百来年了。
新中国成立后,渭南县下设区级行政机构,望华区政府就设在大周村关帝庙,下辖后来的程家乡、线王乡和丰原镇。因为大周村已几无周姓之人,解放后大周村改名闵家村。
(与文章相关的图片几乎没有,只好配一组关帝庙图片,图为泉州关帝庙)
传说古时候,山东曲阜汶水闵姓一支碾转迁到了甘肃,大约在明末清初,甘肃闵姓的一个分支又迁徙到今天的闵家村。
一百五十多年前,大周村闵姓先民又有一部分人迁到了今良田、赤水及秦岭腹地。
清末民初年间,赤水闵家每年清明都要到塬上扫墓祭祖,每到大年初一,循例还要到大周村面对神轴叩拜祖先。
有一年叩拜祖先后,他们趁人不备偷走神轴。大周人发现追赶,双方动起手来,把神轴撕成了两半。从此赤水闵家不再上塬,两村各自供奉拜祭半截神轴。
本文要说的就是东塬上历史悠久的大周村关帝庙的故事。
大周村关帝庙由三部分组成,山门、山门广场和广场南端的大戏楼算一部分。大戏楼建在关帝庙南约五十米,东西长约六米,进深约五米。戏楼底座为六尺高台,只有演戏时架上梯子方可登台。台上为四柱承檐,上为悬山式双坡屋顶。北面两侧飞檐伸出,向上翘起。正脊上是套在一起的脊花脊兽,脊花为缠枝牡丹,脊兽为展身飞龙。顶端有扬起的鸱尾,呈张口吞脊状。飞檐下各悬着一挂风铃,每当有风吹来,风铃叮当作响,顿添无限雅趣。
前檐下两角,各有一条活灵活现的雕刻飞龙,飞龙一脚后蹬,一脚前伸,极有动感。头上双角分叉,怒目圆睁。龙口大张,嘴上的触须,脖子上的鬃毛似在凌空飞动。檐下正中是一红色火球,两边的龙作争捕状,这正是传统的二龙戏珠。舞台后方正中央悬一白底黑字大匾,上书“韵高梨园”,意思是这里上演的将会是一幕幕高水平的戏剧。可惜这座戏楼一九五八年被拆除。
(关羽故里:解州关帝庙)
(二)庙宇火灾
大周村的关帝庙历史上曾被焚毁。那是清咸丰八年(1858)的事,直到一八六一年历经三年才修复。其实在焚毁前,两座大殿早已墙塌椽断,里边的神像斑驳脱皮。人们早想翻修庙宇,怎奈力不从心,只好一年年延宕。
一八五八年十一月一天下午,庙里私塾的三个蒙童被塾师惩罚,到校背书。一下午,他们咿咿呀呀差不多全背会了,却不见老师回来,孩子们一边烤火一边嬉闹。天渐渐暗下来了,淘气的孩子们把尚未燃尽的炭火,夹进了大殿里一个已经朽出大洞的柱子里,然后回家。
这天夜里,庙里燃起了大火,映红了半边天。庙祝在拼命撞钟,村人狠劲击鼓,然而这一切已无济于事,两座大殿全烧毁了。面对熊熊火光,村上大主持手摸胡须喃喃地说:“都怪我,关帝爷早就托梦了,让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可咱们就是拖着没动工。现在神灵发怒了,这是他老人家在逼着咱们为他修殿塑身呀!”
张主持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他感到兹事体大,就是查出真相又能咋样呢?还不如推责于神,归罪于己。张主持的睿智和练达,避免了大周村围绕庙宇起火的一场纷争,把人们的注意力都引导到了重新集资修庙上,可谓是智者之举。
(洛阳关帝庙)
(三)对联匾额
重修后的关帝庙,前殿门正中的大匾上,不是关帝庙三个字,而是关岳庙。人们发现庙内供奉的神仙却只有关羽关老爷一人,并无岳武穆塑像。
关帝庙原来门匾上“关帝庙”三字,是大周村一位在北京经商的人,托人带重金登门请当时京都书法国手翁方纲老先生书写的。没想到这位翁先生一听是给关帝圣君写匾额,竟爽快地答应了,而且分文不取。他一捋长髯高兴地说:“我一辈子啥匾没写过,还就是没给关老爷写过字。这是我笔墨生涯中的一件盛事,那还能收什么润笔!”就这样,请老先生吃了一顿饭就拿回了翁先生的墨宝。
如今重修庙宇,资金短缺,那还拿得出钱来请名家书写匾额。这时村上一位老者说:“前多年我去了趟省西,见一处关帝庙的牌匾字绝非凡品,端庄秀丽,定为高人所写。如今资金有限,不如拿了回来为我所用。”说此话者是一位书法中人。张大主持心想,既是他看上的字,一定错不了。再说这也可省下一笔不小的开支。遂派他第二天就去西府。
第二天当此人来到西府某关帝庙前,举目一看,那庙门竟写的是“关岳庙”三个字。他一拍脑门:“瞎了!我咋没注意,把关岳庙记成了关帝庙!”庙祝见他急得团团转,便对他说:“老人家,你来一趟委实不易,不如就把关岳庙三个字拓回去,你们村大人多,兴许能想出解决办法。”
就这样,那位长者只好拿着“关岳庙”三字的拓片回到村中。书法讲究的是一气呵成,就是同一个人,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心境写的字也会不尽相同,看来找人补写不现实。最后还是大主持一锤定音:“关岳庙就关岳庙,以后有机会再在后院塑一座岳武穆的神像就是了。”
就这样,原来的关帝庙鬼使神差变成了关岳庙。时过境迁,塑岳飞像的事也一直没有兑现。但不管门匾怎么变,附近人还是把这座庙称为关帝庙。
(越南关帝庙)
(四)绝妙对联
新修的关岳庙有一处特别吸引人,尤其是那些文人雅士。大周村关岳庙前殿有两副白底黑字的对联。
东边一幅上书:“赤面兼赤心骑赤兔马毋忘赤帝;青灯观青史秉青龙刀不愧青天。”
西边两联是:“有君臣之意见吾不拜纵然何妨;无兄弟之情任尔焚香满炉奚益。”
前联勾画了关羽英勇善战义薄云天的伟岸形象,赞颂他忠于汉室不忘兄弟之情的高尚品德。后联是对拜祭者的提醒和劝告,忠告来人君臣之义和兄弟之情不在表面,而在心中的坚守。
在这里,不妨简说一下关羽的发达史。
关羽,字云长,山西河东解良县(今运城)人,三国时蜀汉大将,在桃园三结义中和刘备张飞结为异姓弟兄。一部三国演义,把关羽的忠贞义勇推向了华夏男子汉的顶峰。
在后世统治阶级不断渲染下,关羽一步步完成了从人到神的嬗变,到清代甚至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被称为“武圣”,和孔子的“文圣”齐名。在中华大地上,古时最多的神庙就数关帝庙,就连日本、东南亚也有大批他的信徒。
(日本关帝庙)
(五)“尼山屏寺”有玄机
在重修关帝庙时,大周村人个个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令人特别感动的是老秀才闵永庆,小名炳时。他平日省吃俭用,却一下捐银九十四两,几乎是他的全部家当。
按咸丰年间一两白银可购小麦四百斤记,这些银两可买四万斤小麦,这些小麦按现时计价,有四五万元之巨。
永庆老人本农耕之家,当时年已七旬。
后来为旌表修庙中的有功人物,专门几次开会商量,大家想了个办法:在山门和关帝殿之间,加修一道东西走向的墙,把关帝庙分为前后两个院落。把关帝庙门匾从山门挪到殿前,在隔墙中间修一个大圆门,上刻“尼山屏寺”四字。
“尼山”暗含孔子的名和字,“屏寺”二字既显风雅,又谐音闵永庆老人的小名炳时。
但凡进入庙宇的读书人都会口念“屏寺”二字,老人“炳时”就会在以后的岁月里被人们不时提起。
就这样,既没有山,有没有佛像和和尚的大周村关帝庙,在外来人心中又多了一层疑云。
(美国关帝庙)
(六)香案和焚纸炉
关圣殿中的关公,赤面长髯,身披绿袍,右手捋须,左手托书,为夜观春秋状。
右边站立着捧印的关平,左边是双手紧握青龙偃月刀的周仓。
殿前香案上摆着独具匠心的香筒和烛台。
香案长整五尺,这香筒也不同于一般香筒,它的容量刚好为一升。村民因度量发生口角,双方往往一同到庙里理论。长度问题找香案解决,容量纠纷靠香筒说话,让关帝庙成了乡亲们自我断案的地方。
周家村关帝庙过去设有私塾,在南院东部,建有一座焚纸炉。高八尺余,上部与底座均为一米见方的正方体,中部收缩为束腰状,最上边有宝顶,宝顶下是四角翘起的飞檐。西边是上圆下方的小门。两边有对联,上联“炉焚仓颉字”;下联“火化梓童文”,上额:“敬惜字纸”。其余三面有排烟孔。整座小炉古朴典雅,小巧玲珑。
【作者简介】王安宁,共和国同龄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政协渭南市委特聘文史研究员。长期在乡镇工作,一生没见过世面。八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在中省市报刊发表作品500多篇,多次在中省市征文中获奖,出版有杂文散文集《蝉儿声声》《临渭地名故事》等书籍,近些年醉心于地方文化研究。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Hash:9b6eb406b659077323c9e541f0ae45bc5bc2d5ce
声明:此文由 写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