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美了 产业旺了 生活好了

6月9日,《延边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在脱贫攻坚战中,龙井市智新镇明东村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用功于旧、点化出新——村子美了 产业旺了 生活好了》,报道我市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

从“泥”到柏油路,明东人脱掉了“贫困的靴子”

还未进村,记者就看到村口整齐划一的停车场里停了很多车。“我们村现在已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了。”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元东告诉记者,近年来,明东村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村子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如今村民的生活是“看得见”的幸福。

走在明东村,如在画中游:平坦的柏油路连接起一栋栋黛瓦白墙的民居,在花、草、树层次分明的绿化带掩映下,仿古石墙围括出一个个崭新而古朴的院落,与村中央百年明东学堂相映出厚重的历史感。

“现在住着宽敞温暖的瓦房,出门就是油渣(柏油)路,我觉得日子特别有奔头!”今年79岁的村民南基学年轻时左手臂因伤断掉,前些年带着体弱多病的老伴住在泥草房里,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仅明东村中心屯就拆了26个泥草房,足以说明那时候我们村有多穷。”南基学告诉记者,住得好,只是村民生活巨变的开始。这些年,硬化路、围墙、路灯、广场……以前只有在城里才能见到的设施,现在明东村一样不缺,甚至更好。

“过去在明东村生活,绝对不能没有靴子,一年得穿200天。”曾举家搬到龙井市的村民杨焕仁,2017年又搬回村里。他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穷,虽然有尹东柱故居这样的教育史、朝鲜族农耕史等旅游文化资源,但破烂不堪的环境,特别是进出全靠靴子的泥土路,别说吸引游客了,就连串门的亲戚都给挡住了。“现在的明东村,早就不用靴子了,啥天出门脚都不沾泥。”杨焕仁说,村里给他安排了保洁员工作,再加上村集体其他分红,年收入过万。

从土里刨食到挣“外块儿”,妇女也有了自己的事业

“全国职业信用评价网技能人才库高级公共营养师:王秀芬”——在明东村原村部的“人民公社食堂”墙上,挂着一张职业技能证书,格外引人注目。

58岁的王秀芬是土生土长的明东村村民,也是这家饭店的老板、厨师兼服务员。“村里旅游产业发展起来了,让我们这些原来只会种地的妇女也沾了光,不仅挣到了钱,自立自强的精神头也蹭蹭上涨。”王秀芬告诉记者,这几年,村里基础设施日益健全,环境好了,也有了“本钱”,尹东柱故居和明东学堂被纳入到州、市旅游线路,明东村成立了旅游公司,每到旅游旺季,村里两个停车场的车辆停得满满当当。游客多了,商机也多,2016年,她将闲置的原村部承包下来改造成饭店,将自家种植的蔬菜端上餐桌卖钱,最多时一天接待16桌游客。为更好地服务游客,她还到北京学习,考取了营养师证。“我成了有事业的农村妇女,旅游旺季时,村里其他姐妹也来帮忙,大家都有钱赚。”

“如今的明东村,只要你想挣游客钱,不论年龄大小,都有用武之地。”据驻村第一书记韩宝宁介绍,在近两年人气大涨的明东端午文化旅游节上,村里的阿迈们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做朝鲜族特色小吃,受到游客青睐,仅这一项每人收入过千元。

从“泥”到柏油路,明东人脱掉了“贫困的靴子”

当日,在该村的露营基地,记者见到了与朋友自驾游的李景花,她对明东村的村容村貌、景观景点、停车服务以及游乐设施等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明东村的旅游产业发展,目前正进入良性循环轨道。”智新镇镇长韩晓光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将明东村打造成为旅游目的地。为此,该村在借助各项扶贫政策和包保单位力量高标准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建设了游客中心、采摘园等旅游服务设施,并严格按照科学规划引进工商资本,建设了露营基地、民宿咖啡餐饮店等,进一步丰富了明东旅游产品。

走进露营基地,绿树掩映的木栈道蜿蜒通幽,三三两两的游客品尝着从旁边大棚里采摘的瓜果树林深处的游乐场不时传来孩子们快乐的笑声。“我对明东村未来的发展非常有信心。”露营基地负责人金京文来自延吉,目前已在明东村投资800多万元。他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内外的游客越来越多,他决定追加投资,在村里建设民宿,进一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给村民提供更多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让这个曾经依靠帮扶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走上依靠产业发展的小康之路。

记者手记: 在明东村采访,让人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历史学堂与宿营基地可以瞬间转换,乡村菜园子与都市咖啡馆也只有咫尺之遥,在这里,可以读到过去,也可以眺望未来。这里的过去,既有贫困的日子,也有宝贵的遗存;这里的未来,既需要努力奋斗,也有可期的美好。用功于旧的明东,继续点化出新。

来源:延边日报

编辑:龙井市互联网信息中心

监制:中共龙井市委宣传部

Hash:c1fed6ee7e427b23b650a3ad2ac6e8a27c74000a

声明:此文由 龙井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