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朱非楷书秦会稽刻石立鹅鼻山碑文

朱非楷书碑文:史载秦会稽刻石立鹅鼻山 戊子孟秋绍兴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组探石至此为之记

鹅鼻山与秦会稽刻石

浙江绍兴平水镇平江村寺里头村背后,是会稽山脉的名山,土名“燕子岩头”,山峦与龙头岗、鹅鼻山、石屋山相连,传秦望山景色说系秦始皇会稽刻石处。

古越之地,历史悠久,一桥一石皆有来历,山川江河更是一部物化的史书。别的不说,窥其名,便可探一番历史的烟云者,量莫大焉。如绍兴城南的秦望山,便因当年秦始皇南巡时,登临此地,远望南海(今杭州湾)而得名。

遥想2200多年前的那个初冬,龙车凤辇、万夫簇拥的一代霸主,于诸暨、大越一路逶迤而至会稽祭禹之后,登临五百多米的秦望山巅,远眺浩瀚的大海,俯视脚下新征服的领地,那种君临天下、舍我其谁的威严和雄仪,该是何等的气势。也许天下为王者,除了指点江山的得意外,都有激扬文字的嗜好,登临秦望山的秦始皇同样忘不了这一茬。于是他命随行的丞相李斯,手书小篆,铭文刻石,以颂政德。秦望山因秦始皇的登临望海而成越中名山,也因李斯的铭文刻石,而成绍兴于兰亭之外的又一书法重地。

其实,即使秦望山没有秦始皇的登临和李斯的铭文刻石,在会稽群山中也是独傲翘楚的。海拔543.6米的秦望山是会稽山秦望、法华、兰渚、香炉、云门、委宛等众山的最高峰。作为越地的标志,秦望山一定意义上就是会稽山的代表和特谓。

“南登秦望山,目极大海空。朝阳半荡漾,晃朗天水红。奚谷壑争喷薄,江湖交通。振缗还早潮,弭棹候长风。”挺拔巍峨的山势,众峰之杰的雄竣,使秦望山成为俯瞰越中胜景的最佳所在。“悬瞪孤危,径路险绝;板箩扪葛,然而能升。山上无甚高木,当由地迥多风所致。”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中寥寥数笔的记载,则将秦望山陡峭险艰的风光和山腰树木葱茏,山顶惟有裸岩、灌丛的独特气象和体貌摹写得纤毫毕露。“绝顶高峰路不分,岚烟长锁绿苔纹。猕猴推落临岩石,打破下方遮日云。”在唐朝诗人萧翼的眼里,云蒸霞蔚,气吞碧湖,势入东溟的秦望,无疑更是一座“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仙山了。

当然有过一代霸主登临的秦望山,无论对自身还是对绍兴,更是一种值得依仗的机杼和乖巧。古往今来,尤其是唐朝一代,罗隐、李邕、萧翼、薛据、皎然、白居易、陆亘、方干等众多骚人墨客,登临秦望并留下金声玉振,想来概与这种机杼和乖巧不无关联吧。而对“书法之乡”的绍兴,李斯在秦望山巅留下的289字的小篆《秦会稽山刻石铭》(俗称《李斯碑》),更是极为难得的瑰宝。

【文字图片来源:网络】

延伸阅读

保护历史、尊重历史就是尊重自己。事实上很多人已为会稽刻石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的保护及开发而作着努力。

2008年,绍兴县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特地请绍兴市著名书法家朱非先生,题写碑文,上书:“史载秦会稽刻石立鹅鼻山戊子孟秋绍兴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组探石至此为之记”楷书碑文。目前此碑永久刻在了刻石山的石壁上。

2010年,由朱非先生发起的“若耶溪源头会稽刻石文化研讨会”在平水镇鹅鼻山下的岔路口村举行。一些绍兴文史界专家学者参加的研究会,提出鹅鼻山又名刻石山,与举世闻名的秦会稽刻石是联系在一起。

分享小诗一首

题 鹅 鼻 山

宋 · 史斡

龙泉五盏张帆去,

鹅鼻三杯衣锦归。

寄语长泉后生者,

年年盛事莫相违。

朱 非

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收藏委员会副会长

绍兴市墨趣会名誉会长

绍兴书画社顾问

朱非,1945年出生于浙江绍兴。自幼学书,临池不辍。楷书学欧,行书学二王、赵、董。擅行楷。现任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收藏委员会副会长,绍兴市墨趣会名誉会长,绍兴书画社顾问。

朱非书法流连传统,不随时风;运笔老辣、干净。分别在绍兴、宣城无锡北京哈尔滨萧山浦江福州常熟温州通渭日本等地举办书法展览,并多次为重要景点书写碑文、楹联,颇得行家好评。

已印行的文史作品有《斗门史说》、《斗门之谜》;书法作品有《朱非行书两种》、《春夜宴桃李园序》、《古越龙山碑》、《春山朱墨》、《梦逐晋唐》、《画眉深浅》、《西安都城隍庙碑》、《我写我体》、《兰亭十三跋》、《翰墨书香----朱非、苏士澍金石书法求教展》、《朱非楷书“百年辨志”碑记》、《砚馀集》等。

写字要用心,做人要真诚

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写字要用心,做人要真诚

Hash:ae13adf45d0ac1211e3da426edc8a8a6e6e769f0

声明:此文由 绍兴书画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