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状元张九成

海宁状元张九成

高考时节,想起了张九成。海宁历史上进士众多,而高中状元的只有张九成一人。

张九成,字子韶,号无垢,又号黄浦居士。祖籍河南开封,后徙居海宁盐官。

张九成生于宋哲宗元祐七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九年,享年67岁。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殿试策士,廷试第一,高中状元。

在朝廷,与秦桧针锋相对,后谪居南安军。在南安十四年,每日里捧着经书站在窗下阅读,时间长了,竟然在青石上留下脚印。民间流传,张九成还与抗金大将岳飞惺惺相惜,他曾孤身万里去金国探望徽、钦二帝。秦桧死后,出任温州知府。之后回归盐官,数月而卒。公元1225年追赠太师,封崇国公,谥文忠。张九成研思经学,多有训解。著作颇多,惜多散佚,《横浦集》二十卷及《孟子传》入《四库》得以传世。

至今,在黄湾菩提山有状元台。旧时,在盐官有状元坊。据谈迁《海昌外志·坊郭》载:“状元坊在县西南二百六十步,旧名信义,宋张九成故居。”另据《咸淳临安志》卷八十六“古迹·冢墓”载:“……张文忠公横浦先生墓,在盐官县。”

桂子飘香张九成

细雨如丝,长长地垂下来。这样的天气是惬意的。站在黄湾菩提山下,我们放眼望去,满山的雨幕中好像渐渐浮现出一行行诗句:

高僧居物外,有户昼常扃。

海阔知天大,泉甘识地灵。

一帘春月静,数点列山青。

客有归与叹,移文休勒铭。

——张九成《游南路菩提寺次刁文叔韵》

同样的雨天,我们海宁历史上唯一一位状元张九成正在拾级而上,去拜访山顶菩提寺中的高僧。张九成这次来到菩提山的时候,是在公元1132年,即宋高宗绍兴二年。他刚刚高中状元,春风得意,是来菩提寺还愿的。

而今,南宋的石阶早已荒废,我们在荆棘遍地的山脚下寻觅着上山的路径,希望能够沿着状元的足迹走一程。

据《海宁州志稿》载,张九成小时候,有一次晚上回家,看到地上有一锭银子,就走上前去踩在脚底下。家人问他为什么不走了,他摇摇头,不声不响。大约过了一炷香的工夫,有一个妇人急急忙忙地赶来。张九成赶紧问道:“大娘,你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吗?”妇人看见是一个小孩子,没有理会,匆匆前去。张九成又问:“你是不是掉东西了?”妇人听了,马上停住脚步,回过头来答道:“是啊是啊,这位小兄弟,我掉了一锭银子,你捡到了没有?”张九成点点头。妇人忙问东西在哪里,张九成指指脚下,妇人过来,张九成松开脚,妇人马上拾起银子,连连称谢。张九成寒暄了一下,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张九成高中状元后,有人问他小时候那件事情是有意这样做还是无意这样做。张九成道:“那个时候我年纪还小,但也知道别人的东西应该还给他们。做人的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怎么能够说是有意还是无意呢。”

还有,张九成读书的时候常年拿着一把破折扇,补了又补。头上的乌巾用的是粗劣的白布,再用墨汁涂黑了做成的。遇到夏天出汗的时候,乌巾上的墨汁溶化了流下来,弄得满脸都是,张九成却不闻不问,依然用心读书。他用的笔是秃的,纸是旧的,衣服饮食都很随便。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节省,他道:“你知道我的心用在哪里吗?如果每天从头到脚进行打扮,要浪费很多工夫。世人往往认为我吝啬孤僻,其实我见世人常常被身外之事困扰,自早至夜,应付不暇,真是可悲可叹。”

张九成年轻的时候,曾到京城汴梁求学,拜学者扬时为师。那时张九成名声在外,一些惯于争权夺利的达官贵人争相邀请。有人托人拿重金给他,说:“肯从吾游,当荐之馆阁。”意思是说,如果你能够跟随我,我会精心包装你,一举把你捧红。张九成当场谢绝,并直言不讳地说:“王良尚羞与嬖奚游,吾可为贵游客耶?”王良与嬖奚的故事是很有名的,说的是古代有一个公卿赵简子,有一天,他派善射的王良与一位宠臣嬖奚一起去打猎,因王良没有射中一只猎物,嬖奚骂他为“贱工”。又有一日,他们又一起出去打猎,王良一下子射中十只猎物,嬖奚说他是“良工”。赵简子后来又让他与嬖奚同游,王良不肯,说“我不屑与小人游”。张九成是借这个典故来说明自己不是“贵游客”,实际上是表明自己不愿与那些世俗权贵为伍。

率性、真诚、勤勉、简朴、清高、孤傲、我行我素,不为世人左右,这就是张九成的性格。常人看他有点怪,有点痴,有点疯,有点不识时务。当时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来形容张九成:

露花倒影柳三变

桂子飘香张九成

她把张九成跟柳永放在一起比较,很有趣。有人说是李清照在嘲笑两人的诗风偏软。当时,秦桧到张九成那里,把李清照嘲笑张九成的事说了一遍,又说外面沸沸扬扬满城议论。张九成听秦桧这么说,心中觉得奇怪,一个妇人的对子哪里就值得身为户部尚书的秦桧来对他说这些话呢?他留心一打听,才知道秦桧是李清照的表妹夫。张九成更加觉得秦桧这人行事乖张,哪里有挑拨他人与自己亲戚过不去的呢?张九成对李清照的对子一点反应也没有,好像根本不知道似的,这倒大出人们的意料。虽然看不到一场热闹,人们反而觉得张九成是有胸怀的。

事实上,张九成学识渊博,后对经学有独到见解,形成“横浦学派”,当是“横浦学派”的创始人。他善行书、草书,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桂子飘香”恰恰从另一面折射出他人生的光辉。

刚大之气冲斗牛

终于在碎石荆棘之间开辟出一条上山的路,我们攀附着旁边的树木,艰难地爬行。根据张九成诗中描述的情景:“海阔知天大,泉甘识地灵。”同行的一位地方文史专家说诗中的“甘泉”,应该就是指“灵泉井”的水吧。来到半山腰,我们在一片菜地中发现一个黑色的凹陷,如同隐藏着深邃的目光。就是这里了!我们小心翼翼地探身过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口方形的古井,井口足有八仙桌大小。我们轻轻拔除井口的杂草,一股清凉的水汽顿时涌了出来。井壁上长满了厚厚的青苔,是多么久的岁月在这里积淀!井水很深,倒映着白色的天空,我们的倒影也在水中沉浮着。我不禁想起几句诗来: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古井如同明月,当年张九成来到这里,肯定会停下脚步歇息。他对着悠悠井水,也有感慨。他的影像也会倒映水中,儒雅清秀。相同的井水,不同的身影,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我们眼中的井水则亘古如斯。

据《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三记载:绍兴二年,张九成参加廷对,相当于现在的面试。他直言不讳地对高宗皇帝说:

“……君天下者,遇祸逢乱,当以刚大为心……”“臣观金人有易弱之势三:夫好战者劳,失其故俗者敝,人心不服者离……”“陛下之欲中兴,当以刚德为主,去谗节欲,远佞防奸……”

“今闾巷之人皆知有父兄妻子之乐,陛下虽贵为天子……以金人之故,使陛下冬不得温,夏不得清……思欲扫清蛮帐,以还二圣之车……”

对于阍人宦官,张九成提出:“不若使之安扫除之役……干预政事者必诛……”

当时徽、钦二帝北掳,半壁江山被金人掠去,南宋高宗栖身杭州,张九成动之以情,说皇帝都比不上那些闾巷之人,人家还有天伦之乐呢!又给皇帝打气:金人必亡!然后入情入理地劝诫皇帝,并指出要去佞臣,远宦官……

非常时期,张九成在金銮殿上慷慨陈词,无不切中要义。宋高宗对他非常欣赏,他成了状元。

大臣杨时对张九成说:“廷对自中兴以来未之有,非刚大之气,不为得丧回屈……不能为也。”可见张九成这番话对在场官员的震动之大。

廷对之后,新科状元张九成担任了镇东军签判的职务。当时有百姓贩卖私盐,触犯了禁令。提刑张宗臣想逮捕十多个人,严加法办。张九成据理力争,说百姓犯法是被贫所迫。

张宗臣说:“这是宰相让我办的,你管得着吗?”张九成说:“圣上多次下‘恤刑’之诏,你为何不去体会,反而听从宰相的话呢?”宰相指的就是秦桧,秦桧独擅专权,犯上欺下,张九成早就看不惯了。张宗臣听了大怒,与他激烈争吵起来。张九成深知,道不同不能为谋,所以一纸辞文,回乡继续授徒。

《宋史·张九成传》中是这样评价张九成开垫授徒讲学的:“出其门者,多为闻人。”先生学识出众,所以在授徒中俊才迭出。张九成授徒对开海宁之学风影响是很大的。绍兴二年,他与弟子凌景夏共同及第。张为状元,凌为榜眼,在盐官轰动一时,大家开始重视教育,读书之风,蔚然盛行。《海宁州志稿》称:“民逐鱼盐为生,列肆负贩,自张九成师弟以儒学显一时,三年之间,磊落相望。”

后来,赵鼎器重于他,将他推荐给朝廷,担任太常博士一职,后改著作佐郎,旋又升迁著作郎,他向高宗皇帝提议说:“我宋家法,曰仁而已。仁之发见,尤在于刑,陛下以省刑为急。”他建议皇帝施仁政,高宗采纳他的建议,并让他承担浙东提刑重任。不久,提拔为宗正少卿、权礼部侍郎兼侍讲,兼权刑部侍郎。时有“大辟成案”(宋代,下级呈报上级的案件又称成案,大辟,古指死刑。)较为轰动,案情曲折,似有疑点。张九成重阅案情始末,奏请重新审案覆实。朝中同僚劝他邀功请赏,他说:“职在详刑,可邀赏乎?”秉公办法是分内事,怎能邀赏!

在古代封闭缓慢的封建社会,实际上意识到案件的冤情并不难,难就难在敢于跨出第一步。明断一件案子也不难,难就难在敢于得罪当地的势力集团。

张九成刚正不阿,在当地一时传为美谈。从此,老百姓有了冤情都找他。张九成无不公正廉明,执法如山。他在浙东为官多年,深得百姓爱戴。但是清官难做,他也得罪了不少人。后来,他被调回京城。临走,张九成怕惊动当地百姓,所以选在半夜离开。不想百姓早已连夜守候在城门口,人人点起火把相送。数万个火把连成了一条长长的火龙,照得黑夜如同白昼。张九成强压住内心的激动,跨下马来。

“张大人一路好走!”不知是谁带头喊了一声,大家齐声高喊,声音响彻全城。随即,大家“哗啦”一下,黑压压地跪了一地。

张九成见此情景,泪水扑簌簌地往下掉,说道:“我何德何能,敢受此大礼?”说完,他对着满城百姓,缓缓地跪了下去……

针锋相对斗秦桧

离开灵泉井,我们继续在山间行走。雨停了,满山的青草树叶被冲洗得青翠发亮。

像张九成这样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权势地位,自能闪现其生命的亮色,虽然张九成的人生之路崎岖多艰。

据《宋史》记载,在对待金人的事情上,当时有两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战。主和派以秦桧为主,主战派以赵鼎为主。张九成对赵鼎说:“金国其实已经很疲惫了,他们是在虚张声势来恐吓我们。”当时,张九成写了与金人谈判的十条原则给赵鼎。如果金人能够遵守,就与他们讲和,如果不行, 那就与之决一死战。最后,他们的政策被推翻,赵鼎被罢免。秦桧很高兴,趁机劝诱张九成说:“现在,你该醒悟了吧。如果能够投靠我,与金人讲和,不会少你好处的!”张九成一听,说:“我张九成对现实不会再有异议,只不过不能答应你苟且偷安的议和政策。”

秦桧对他说:“在朝廷为官,应该伸屈自如,分清方向,看准时机。”张九成立即回答说:“我不能委屈自己来顺应别人。”

作为南宋王朝的第二任状元,宋高宗对张九成极为器重,他在朝中也有着很高的威望。秦桧想培植自己的势力,势必千方百计地拉拢张九成。如果张九成能够投靠他,那么对于朝中的主战派是一个重要的打击。因此,秦桧也说出了自己的一些“心里话”、“体己话”。但是张九成就是一个倔脾气,软硬不吃,不买秦桧的账。秦桧也就下定了决心要打压他。

先前,张九成在海宁盐官讲学时,曾经谈到西汉时期灾异之事,说那些天灾人祸,实是人为的。暗讽秦桧等人祸国殃民,必会招致灾害。这时便有小人借此发挥,秦桧听了非常忌恨,上奏皇帝,将他谪贬邵州(今属湖南)。

到了那里以后,张九成发现国库虚乏,百姓无以为生。他说:“我纵然不能给百姓带来好处,但也不能给他们带来坏处。”同年,该地赋税收入比其他地方要少得多,奸臣何铸讨厌他,告了他一状,说他这个人善于作假,依附赵鼎。于是,他又一次落职了。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张九成因父亲亡故而神伤难释,到余杭径山寺向大慧宗杲禅师问道。宗杲送他一首偈语:

神臂弓一发,透过千重甲;

仔细拈来看,当甚臭皮袜!

这首偈子传到秦桧的耳朵,便成他的诬陷工具了,因为神臂弓是当时宋军主要远程射杀兵器,威力无穷,屡破金军,而那重甲之中挡住箭头的竟是一只臭皮袜!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主和派对抗金战争的阻挠作用。也就是说,他们把秦桧比作了臭皮袜。秦桧早就视张九成为眼中钉了,正愁没机会下手,谁知宗杲这一首偈子帮了他的大忙。因此,他借此机会,弹劾张九成,将他远贬至南安军(今江西大余)。

状元足迹留史册

听乡间传闻,说黄湾菩提山上还有状元台。既然找到了灵泉井,状元台也应该就在附近吧。我们观察了地形,手折枯树枝,在荒草碎石间寻觅。随着一片茅草的倒伏,一块圆形的巨石撞进我们的视线。它站在悬崖边上,一半悬空,一半靠山。上面斑驳粗糙,已经没有任何字迹。我们不知道这块巨石究竟是不是状元台,但看它凌空的姿态,恰似张九成孤傲倔强性格的象征。

据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一书记载:张九成谪居南安军,住在城西宝界寺内。他的房间南面有窗,每天黎明,他就捧书站在窗下,就着晨曦读书。这样,他坚持了十四年。他“北归”复官后,窗子下,明显留下了一双脚印。前辈做学问,这样辛勤劳苦。而且,张九成到了晚年,也是坚持早读,真是圣人啊。所谓“北归”,是说张九成在秦桧下台以后,重新被朝廷启用,当了温州的知府。在《宋史·张九成传》里也有相应的记载:“(张九成)在南安十四年,每执书就明,倚立庭砖,岁久双趺(脚印)隐然”。两处记录甚为相似。

在张九成死后百年左右,诗人刘黻亲自到宝界寺实地参观、考察过。刘黻也是被贬谪到南安的,他被贬谪的心情我们已难以表述,或许是到宝界寺时他没有一点儿沮丧,相反,还有一点高兴。因为,他竟然可以住在张九成住过的地方。我们可以想象,刘黻是在清晨来到宝界寺的。他顾不得一路的奔波劳累,风尘仆仆地站在寺前。晨曦渐渐从浓郁的树林间透下来,他额头上的汗水因此闪闪发光,展现在他脸上的,是一种意味深长的表情。在寺院悠扬的钟声里,他来到了张九成的房间。他来到南窗下,一双脚印赫然入目。是这里了!刘黻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慢慢地蹲下身去伸手抚摸,他在充分感受着先贤的思想温度。然后,他小心翼翼地踩在张九成的脚印中。这一刻,时光流转,他也终于明了张九成的心境。刘黻的体会是:

寂寞吾儒事,

崎岖世路艰。

——《横浦十咏·二忠堂》)。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很寂寞的,外人很难理解。我们所走的路是艰辛的,旁人无从体会。

我们翻阅着张九成写于谪居地的诗句,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谪居天南陲,终年寡俦侣。

月山气行,淋漓满城雨。

独坐北窗下,萧然无一语。

睡起复何如,鸡鸣已亭午。

——《多雨偶成》

在十四年的谪居生活中,他常常是身处窗下苦读经书,思念朝廷和天下百姓。这使我们想起了范仲淹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两代名臣,心意相通,忧国忧民,垂辉千春。

在最寂寞孤苦的日子里,张九成常常想起苏东坡。显然,在贬谪的生活中,他把苏轼当作了自己精神上的向导。在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已经完全融化在了他的生活中。请看组诗《读东坡谪居三适辄次其韵》:

旦起理发

想见天竺山,九重吟清风。

头垢不暇梳,爬搔常靡通。

午窗坐睡

形存若蝉蜕,质槁如木朽。

荣辱漫纷纷,正梦那复受。

夜卧濯足

生平苦寒痹,一洗皆已瘳。

登山不须扶,跳梁逐狙猴。

在上面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慵懒、随便、有趣、真实的张九成。想当初,高中状元,风光无限,出则车马,入则官轿。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人间罕有。达官显贵,争相邀请,他每天晚上吃饭还要忙着赶场子。

但皇城根下,整天在钱权纷争的旋涡里,拼搏、厮杀,不管你愿不愿意,总得处处提防,时时小心,太累了……

而今,谪居山林。早晨起来,头发乱纷纷,也不知道梳理。晚上睡觉的时候,还有跳蚤,常常是爬搔到天明。午睡的时候,好像是刚刚脱了壳的蝉,只有在梦中,才能忘却一切的烦恼。晚上就去附近的山涧里打水烧煮,用来泡脚。天天这样,竟然身体好转了。他可以登山健步如飞,赛过猴子。

苏东坡在海南的时候也是放浪形骸,无拘无束。他在岛上最乐意的生活是听到谁家杀猪了,他可以去讨点猪血、猪下水吃吃,打打牙祭。他管这样的生活叫做“老夫聊发少年狂。”

每天读着苏东坡的诗,十四年的谪居生活竟然挺过来了。更令张九成高兴的是,他一生最大的对手秦桧已经死了。在这场生命的长跑中,张九成笑到了最后。此时,张九成也已经是老态龙钟了。但是,他还是到温州上任,做起了知府。

另外,据《说岳全传》五十四回记载:张九成贬谪到南安军,秦桧又唆使高宗皇帝颁圣旨命张九成往五国城去问候二圣,即被捕获的徽、钦二帝,并钦赐符节张九成。张九成路经岳飞兵营,和岳飞相见。岳飞问:“你一介书生,如何穿越金营?”张九成道:“我凭的是赤胆忠心,定要见到二圣。”

岳元帅欲待回言,喉中语塞,泪如泉涌,紧握状元双手。他派汤怀送张九成过金营。金国元帅金兀术得知原由,道:“中原有这等忠臣,甚为可敬!”传令把大营分开,让出一路。那些番兵番将看见张九成生得面白唇红,红袍金带,乌纱皂靴,在马上手持符节,忍不住喝彩:“好个南朝忠臣!”金兀术也来观看,情不自禁地称赞。

后来,张九成千里走单骑,历经艰辛,见到徽、钦二帝,回朝复命。

我们来到菩提山顶上,天高地远。张九成在南窗下一站十四年,在征途中独行千万里。不管他站有多久,行有多远,我们都相信,他生命的重量可以让时间停顿,他生命的长度可以让空间延伸。

文/童程东 虞坤林

Hash:7ec8a364ed5469dfb12ad699d7f9497320b45c81

声明:此文由 虎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