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景观村落企石江边村,看看这块金字招牌背后的故事……
今天出版的《东莞日报》A05版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栏目
以《 让乡村留住记忆 让百姓记住乡愁 》为题
让乡村留住记忆
让百姓记住乡愁!
详细报道如下
红墙青瓦,飞檐翘角,石板巷道,村前池水潋滟……近日,记者走进企石镇江边村,迎面而来的是极具古朴特色的岭南风貌。
“江边村历史悠久,虽然只是在元朝年间立村,但位于古村的万福庵贝丘遗址证明,这里是东莞最早有先民繁衍生息的地方,至今已经五六千年历史。”企石镇文广中心文化股股长唐日辉说。
记者深入走访了解到,江边村保存着元明清时期200多处古民居、古建筑,其中3处已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珠三角地区原生态保存较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并先后获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
“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骄傲和榜样,时刻激励着全体村民和谐相处、奋发图强,所以要千方百计保护传承好。”江边村党工委副书记黄淦荣表示,将推动传统文化发挥更大作用,让乡村留住记忆,让百姓记住乡愁。
一段典故
海瑞曾在江边村客居20多天
据《江边黄氏族谱》介绍,村里的古建筑类型多样,保存元代至清代的古建筑242座,具有浓郁的广府特色。其中,最高水平的艺术建筑当属黄氏宗祠,它是江边村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祠堂,也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村民黄廷芳向记者介绍,黄氏宗祠有着一段非常出名的典故,明朝著名清官海瑞和江边村先贤黄学伊是挚友,有一次海瑞专门来到江边探访黄学伊,在黄氏宗祠客居20多天,并留下楹联一副。
黄淦荣表示,为了有效保护古村落,早在2004年开始,江边村就开始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聘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研究所对重点文物建筑进行测绘与修缮设计,并编制《江边村古建筑群保护规划》。
目前,江边村已成立古建筑群管理所,落实保护责任,由专人对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进行造册登记,建立文物档案,实行挂牌保护和管理。
同时,该村还积极对破损较为严重的古建筑进行修缮。“十几年来,村委会在维护、修缮黄氏宗祠、隐斋公祠、泝川公祠等文物上已花费600多万元。”黄淦荣透露,接下来还将投入400多万元,启动对菊轩公祠、友莲公祠等文物的修复工作。
以文强村
自古以来,江边村民崇尚耕读、学风鼎盛,历朝历代,名人俊彦层出不穷。怎样更好传承这种文脉,让百姓有更多的精神滋养?江边村用实际行动给出答案——2016年,江边村文联成立,并相继成立了曲艺协会、摄影协会、舞蹈协会、书法协会等8个艺术社团,这是全市首个村级文联,也是全省、全国首个古村落文联。与此同时,江边村还被授予东莞市书法家协会创作基地、东莞市美术家协会写生基地、东莞市摄影家协会采风基地。
唐日辉认为,江边村文联成立后,古建筑作为粤乐社、书法协会等艺术社团的日常活动场所,用于从事传统文化的挖掘,相得益彰。不仅如此,近年来,江边村还整合村的文化资源,建设村前小公园、景观荷塘等,打造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场所,激发村民艺术爱好者积极性,让文化活动更加活跃,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尽管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工作中卓有成效,但江边村本身却并不富裕,去年该村集体总收入尚不足400万元。当记者问这会不会给村的发展带来负担的时候,黄淦荣立刻摇了摇头。“眼光要放长远,格局要大一点,老祖宗留下这么好的遗产,自有它的价值。”黄淦荣认为,古村落本身就是一种宝贵资源,而未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这种资源将更加稀缺,其价值也将会进一步放大。
如何让传统文化参与到经济发展中,赋予其更多的经济价值?对此,江边村已有近期和长远的一系列计划。
黄淦荣介绍,江边村北面有1000多亩可连片开发用地,企石镇已引进五个优质项目落户其中,部分土地也已交由松山湖统筹开发,江边村自己也正在规划建设江边埔工业园。据透露,该村江边埔工业园将于今年内动工建设,主要用于精密数控机床及配套数控系统、机床功能部件及附件制造、金属工艺品制造、五金切割焊接、家具家居制造等产业,年产值将达1.5亿元,给该村带来年租金1500万元。该项目预计2020年竣工,届时该村集体收入将直接翻四倍。
“利用增加的收入,以后我们可以联合社会其他力量,建设贝丘遗址公园、滨水乐园等,开发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名菜江边‘水丸’为特产美食,并对古建筑群加以利用,改造成特色民宿。”黄淦荣憧憬着说,将在江边村南面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为北面工业区进行居住、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配套。
来源 | 东莞日报、印象企石
Hash:b74e2aeb1adf49d0de4cac25a5ce19b34c565723
声明:此文由 企石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