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御笔加持,这家神庙从此有了金字招牌

封建年代的帝君,大都信奉神灵。为了江山永固,皇位稳定,他们十分看重祭祀,尤其祭祀岳镇海渎。南海神庙虽在南方,离京城遥远,但在四海中属最大,居大清海外贸易之魁首。因此,从康熙年代起,就十分重视御祭南海神。史载,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最少十二次祭祀南海神。

清朝初年,郑成功等政治势力一直矢志反清复明,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长期依靠海上力量与清朝周旋,并多次在沿海袭击清军,清政府于是就一直厉行闭关政策,实行海禁,不许片帆入海,同时颁“迁界令”,强迫沿海民众内迁。但即使在这样的海禁政策下,南海神祭祀也并没有中断。

康熙四年(1665年)秋天,平南王尚可喜等捐资翻修南海神庙竣工,康熙遣太常寺官员祭祀南海神庙,祈“四海不扬波”,希望南海神保佑大清江山永固。

▲ 南海神庙祭祀活动至今依然每年进行。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清政府平定西南王吴三桂反叛,解决了心头大患,同年御令礼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杨正中祭祀南海神,以谢神恩庇佑。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接受福建总督姚启圣的建议,趁台湾郑氏内乱,决定用武力收复台湾,并任命郑成功的旧部施琅为水师提督,负责攻台指挥。当年夏天全歼郑氏主力。是年农历8月13日,郑氏投降,台湾回归,其后,康熙亲巡泰山,遣官巡祭四海,南海神庙也在巡祭之中。两年后,康熙一度取消海禁,建立了江、浙、闽、粤四个海关,其中以粤海关为大。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南巡回到北京,适逢五十大寿,京城张灯结彩,一派祥和,万民为其祝寿。康熙心情特好,立即下令祭祀五岳四海,尤其重视南海神庙的祭祀,亲笔写了“万里波澄”四个大字,制成金匾,赐给南海神庙,并御赐庙号为“波罗庙”。后特遣户部右侍郎范承烈负责将“万里波澄”御匾护送到广州,代祭祀南海神。

▲ 民众在南海神庙祭海仪式上抬着康熙御笔万里波澄碑。

范承烈和广州及番禺的地方官员,选了良辰吉日悬挂“御匾”。悬匾之日,广州全城轰动,范承烈与地方官身着盛装,各地民众扶老携幼到神庙观看悬挂在大殿中央的御匾,领略康熙御笔的风采。

康熙写“万里波澄”御匾用的是刚劲、端庄的正楷汉字,玉玺也用汉文玉玺,金匾无一满文。万里波澄取的是一帆风顺,波澄万里之意,除了伏波护航的祈愿,又何曾不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社稷稳固的祈愿呢!

为了感谢皇帝宠幸的恩典,更是为了让康熙的御匾昭示神州内外,范承烈与陪祭官布政使佟毓秀派人把康熙手迹“万里波澄”四个大字精心临摹下来,特选一方巨大的黑碑石,请刻工将其刻于碑石上。然后在庙头门的东侧建了座二层八角十六柱的亭子,把刻好的碑石竖立在亭内,底下由“赑屃”(读“必细”音)背着。

▲ 重修的万里波澄碑。注:石碑下面长得像乌龟样子的动物并不是乌龟,它叫“赑屃”,亦作“赑欓”。传说“赑屃”是龙王九子之一,它喜文字,力大善负重。

这块万里波澄碑又叫康熙碑,碑是御碑,亭子就叫御碑亭了。由于御碑亭建在珠江边,万国过往的民船和商船都能看见“万里波澄”四个大字,因此“万里波澄”碑就成了伏海护航的标志建筑

▲ 重建的御碑亭。

令人遗憾的是这方珍贵的御碑和碑亭都毁于1960年代,现在大家看到的御碑是1986年南海神庙大修重建时根据原样尺寸翻刻的。御碑亭由黄埔区文广新局于2012年7月29日在原址开工重建。重建的南海神庙御碑亭,高9米,直径6米,八角须弥座作地台,二层(第二层为虚层),16柱。每层都是八角,三铺双下昂,如意檐板,黄色吊瓦,蓝珠顶,壮实的大柱,莲花托斗拱,亭底中部铺砌阶砖,其余砌麻石,显得富丽堂皇,又稳重庄严。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3461003623@qq.com(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

Hash:5d5fc4f486ea7f6150ca0096cd9255a2455076e9

声明:此文由 黄埔文化遗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