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 汕尾渔歌将唱响北京,请看其前生今世
汕尾渔女表演汕尾渔歌
由中国民协、广东省文联、中共汕尾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渔歌里说——我唱渔歌给党听》汕尾渔歌专场,将于2018年10月30-31日在北京民族剧场演出,以渔歌演唱的艺术形式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献上疍家儿女心中最真诚的致敬,唱出他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感恩。这也是汕尾渔歌以全新艺术面貌历史性地第一次将汕尾渔歌带到首都,呈现到广大观众眼前。
此次“渔歌里说——我唱渔歌给党听”汕尾渔歌专场演出通过对原汁原味的渔歌进行艺术的提炼、加工、整合,以组歌的全新形式将其浓缩为一部疍家文化的史歌。演出将疍家渔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的旧民俗、旧民风的老渔歌,与获得新生后歌唱幸福生活的新渔歌相结合,这“一旧一新”的组合,可以使得“汕尾渔歌”组歌历史脉络更加完整,疍家文化的传承更为明晰,舞台色彩对比更为强烈,使其焕发出独特的文献历史意义和艺术文化价值并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此次演出还专门创作了《我们上岸,回到有爱的地方》《人民领袖人民爱》《渔民心向共产党》三首歌曲。整场晚会还将于10月20-21日在汕尾马思聪艺术中心进行公演。
《渔歌里说——我唱渔歌给党听》
汕尾渔歌专场演出节目表
1、序:主题曲《蓝》
2、第一篇《海上疍家人》(疍家历史文化,图腾崇拜)
3、第二篇《海·风》(疍家的旧民俗、旧民风)
4、第三篇《海·月》(疍家的情感生活)
5、第四篇《海·阳》(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今天的幸福生活)
6、尾声《恩情似海》
对于汕尾渔歌首次在京专场演出,专家认为,渔歌本来就和渔民、和海洋有关,作为传统地方文化艺术的精粹,汕尾渔歌能走出当地到北京进行专场演出,说明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汕尾的创新精神赋予了传统渔歌“二次生命”,让渔歌拥有了持续的活力,这次演出的背后,就是广东文艺界“兴文化”的责任和担当。
本次渔歌晋京展演,汕尾市通过优秀地方传统文化这个载体,专场展示了汕尾的新风貌新变化,推介了汕尾的历史文化、红色资源、文化风情、民间民俗和秀美风光,把汕尾正在新征程上扬帆起航,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的奋勇争先精气神充分展示出来,共同唱响“善美之城”城市品牌,宣传文明汕尾的城市形象。
多年来,广东省文联、省民协始终围绕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此次汕尾渔歌进京专场演出正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努力践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强化做好广东宣传思想工作的责任担当。
汕尾渔歌
以优美抒情的旋律、微波荡漾的节奏见长
被誉为南海渔歌的代表
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在汕尾任教时
深入新港浮水乡
记录搜集了大量的渔歌并于1927年出版《疍歌》
从此汕尾渔歌开始被世界认识和所了解
汕尾渔歌哺育了众多作曲家和音乐家
“汕尾渔歌王”黄琛把原生态渔歌
编入了《中国民歌集成(广东卷)》
又编纂了《粤东渔歌》《南海渔光曲》等作品
汕尾渔歌还哺育了
著名的音乐小提琴大师——马思聪
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施明新
协助汕尾渔歌队创编了《妇女捕鱼队组歌》
李自立的小提琴教材《丰收渔歌》
刘诗昆的钢琴独奏曲《战台风》
刘诗召的《军港之夜》
王佑贵的《春天的故事》
电影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
施光南创作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等
其歌曲主旋律都具有汕尾渔歌的元素
随着渔民生活的改变
汕尾渔歌一度陷入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境地
在汕尾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
采取各种有利措施
使得汕尾渔歌再次焕发生机
到了2014年
汕尾渔歌被列为
第四批的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近年来,以渔歌为素材的各种文艺节目
纷纷登台演出并频频获奖
由华南歌舞团演出的《渔家娶亲》还被拍成了电影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汕尾渔歌已华丽蜕变
持续绽放出活力
汕尾广播电视综合南方+、中新网
汕尾渔歌的前生今世
汕尾渔歌是汕尾沿海各地的民间歌谣,主要在瓯船渔民中传唱,“词、韵、旋律、村字、主干音、落尾音”具有固有的特点,具有非常浓郁的海洋气息。著名歌曲《军港之夜》《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的开头旋律就是来自渔歌的。汕尾渔歌内容有男女情歌,有反封建的控诉,有抒发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有对新生活的由衷赞美,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渔民生活,运用海陆丰方言歌词,以对歌的形式,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渔民们平时也惯用唱歌来代替平日的交际语言,问候、祝贺、拉家常、谈恋爱。
汕尾渔歌是渔民在劳动和生活中所唱的歌曲。汕尾有455.2公里长的海岸线,拥有十个渔港和广阔的渔场。广大渔民祖辈在这里捕鱼、游居。他们分为陆上渔民和海上渔民两种。陆上渔民又称“浅海渔民”,他们的生活、风俗习惯与陆上居民没有什么差别。海上渔民可分为“拖船”渔民和“瓯船”渔民二种,拖船渔民操粤语,常唱的渔歌有“咸水歌”“高堂歌”。瓯船渔民多数是劳力者出海,其家眷则住在小船尾,游居于浅海中,过去有“浮水乡”之称。他们的语言与陆上人一样操闽南语,但由于长期在海上生活,与陆上人极少来往,在服装打扮、风俗习惯上与众不同。他们都有爱唱歌的传统,渔歌是他们长期的海上生活伴侣。传统的汕尾渔歌,就是指瓯船渔民所唱的歌调,具有极为鲜明的艺术风格而自成一体。
瓯船渔民的源头可追溯至古越疍民。疍民,源自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古越族,是逐渐汉化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清《羊城古钞》云:“今粤人大抵皆中国种,自秦汉以来,日滋月盛……其真酂发文身越人,则今之瑶、僮、黎、岐、疍诸族也。”宋《太平环宇记》载:“疍户,生在江海,居于舟船,随潮往来,捕鱼为业。”海陆丰自古以来就是疍民的聚居地,汕尾市疍民正是古代水居越人的后裔,疍民自小至大在江河海域上过着漂泊无定的游渔生活,从未踏足陆地。放《广东新语》云:“诸疍以艇为家,是曰疍家。”他们习于水性,善于操舟,断发纹身,崇拜龙蛇。
历史溯源
《惠州府志》明确指出:“厥祖被干戈所扰,潜居水泊中,子孙习惯,乐居于舟。海丰七港,在在有之。”北宋绍圣初年,苏轼被贬惠州,最先写了“舣舟疍户龙岗窟”等诗句来反映泊居水域的疍家。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写了《疍户诗》:“天公分付水生涯,从小教他踏浪花。煮蟹为粮那识米,缉焦为布不需纱。”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惠州府所属海丰等6县疍民的生活情景。明嘉靖《海丰县志》也有记载疍民生活的情况:“邑东南十里为和丰滘,二十五里为新滘,一望沃野,水道不通,疍民有东西溪之别。宋师将舟至,凿通之,闽广贩盐诸舶聚此。”《海丰县志》又载,石帆港、鱼尾澳、湖东港、田尾澳、捷胜港、白沙湖、遮浪角、大德港、长沙港、五里沙,都是明代海陆丰瓯船渔民停泊的地方。疍民每届秋夜,通宵达旦,互斗渔歌。歌声此起彼落。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二中提到:“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可见疍歌在明末清初已相当流行。当时的海丰文人作了许多描绘疍民生活情景的诗句。
明天顺年间(1456-1460),惠州进士吴高就将瓯船疍民月夜斗歌的情景,列为“海丰八景”之一,称“龙津渔唱”,并赋诗云:“曲曲清溪绕屋斜,数声欸乃起汀沙。夜深月白知何处,余韵风飘出蓼花。”清楚邑人黄道珪诗云:“海波城下接龙津,归棹吚哑入耳频。和笛渔歌天是籁,倚栏人满月为邻。斜帆遥带潮门影,一曲长浮玉锦鳞。远岸榔声催晓曙,轻舟又曳别溪春。”清海丰知县姚德基诗云:“环溪碧浪映苍旻,几处渔舟出水滨,款乃声低缘岸远,逶迤棹放击渊滣,桥边絮舞生花浪,水面萍浮点石鳞,一曲酣歌渔者乐,遐荒尽是太平人”。记载汕尾渔歌的诗句还有许多,不胜枚举。
渔歌特点
汕尾鸥船渔歌曲式简短,一般由两个乐句组成一曲,基本上保留着民歌五音调式。结构工整,整齐划一,比较讲究对偶关系,如行与行、音组与音组的对称。歌调四句称一脚,八句为一双。讲究押韵,一般要求一二四句押韵(福佬方言韵)。一阕为一韵,第二阕便要转韵,但歌词内容实际上一样。为追求第二阕转韵,往往出现因韵害辞、因辞害义的毛病。汕尾渔歌可以随意把某一首歌词套上任何一个调子来唱,也可以随时加减歌词字句,还可以重复连唱两句叠句。渔歌的词、韵、衬字,以及主干音、落尾音等都有自己固有的特点。节奏和缓,音韵和谐,旋律优美。约有六种调子,其中以《刺仔歌》、《受苦歌》、《海内歌》的调子最为流行,用福佬方言哼唱出来,别具原始歌谣的味道。
歌词以“七字”句式为主,或“三、七”字句式以及“五、七字”句式,这是汕尾渔歌的基本规律。歌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量采用闽南方言词汇、俗语和谚语;多用比喻、象征、起兴的手法。语言简朴、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反映渔民的海上生活和劳作,洋溢着浓郁的渔家风情和海洋生活气息。汕尾渔歌按其内容归类,大体可划分为捕鱼歌、恋情歌、婚嫁歌、斗歌、生活情趣歌、后勤服务歌等。
(一)捕鱼歌。反映渔船出海捕鱼和返港过程的渔歌,统称为捕鱼歌。例如:
头帆推起尾翘翘,中帆推起船转头;
大船细船去到了,放掉俺妹心头焦。
这首《头帆推起尾翘翘》的渔歌,描写了一位青年渔民在渔船出港启碇时的惆怅心情。当船只驶向渔场的空闲时刻,他放声抒发出来。旧社会,瓯船渔民生产工具落后,船只陈旧破漏,一遇狂风,便即倾覆。但逼于生活,不得不冒着寒冬天气到外海捕鱼。对此,他们满怀愁绪地唱起《采鱼歌》:“海水深深索呀索原在,四十日乌寒来。 刻苦耐,刻苦耐;心想死掉本命路,想着家贫呀又再来,又再来!”
(二)恋情歌。表达渔家青年男女恋情或爱情的歌曲。汕尾渔家姑娘是最善于用渔歌表达内心情愫的,尤其在热恋时期,她们利用织网、纺线、补网、摇艇、摆渡之机,借用身边的景物,随编随唱;将其细腻真挚的少女情怀和追求幸福的憧憬,或大胆直接、炽热如火,或隐隐约约、含情脉脉地通过甜美的歌声向心中的情郎传递爱恋的信息。当情郎驾船出海捕鱼之际,她们急忙忙地从码头上摇着小艇靠近渔船边,将爱情信物——新绣的荷包抛给情郎:“目睇(看)兄船着头前,妹绣荷包有一个。送科(给)阿兄腰边带,祝兄捕鱼万万千。(《目睇兄船着头前》)” 还有一首《好花一苞贡贡香》,表达了渔家姑娘忠贞的爱情观:“好花一苞贡贡香,好酒一杯面就红。有情阿兄一个够,无情阿兄难成双。阿妹配有好情郎,海水煮饭也会香。赐个姻缘堵对着,力相(勤劳)赚食免相嫌……”同样,疍家青年也有鲜明的爱情价值观。
(三)婚嫁歌。就是旧时疍家闺女出嫁前夕所唱的咏叹调,以及出嫁时男女双方在船上的对歌。具有浓郁的海上民俗文化色彩,是汕尾渔歌中的精华之作。也是汕尾渔歌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全部渔歌中,数量上占有最大的比重。瓯船渔民极为注重结婚这件人生大事,男女双方家庭隆重庄严而又喜气洋洋地举行婚礼。整个婚嫁的过程,就是渔歌表演的过程。
(四)斗歌。又称对歌,是渔歌中最富于竞争性和欣赏性的歌曲。斗歌双方互斗思维的敏捷、智慧、知识和技巧,吸引众多听众参与,场面热烈动人。如每当渔船出海渔工空闲之际,或渔家姐妹在海滩纺线织网之时,会有一位歌手发出挑战的信号:一丛树仔矮眉眉,爱斗畲歌坐麻来。十千八百共恁斗,斗到今暝月斜西。要斗渔歌行麻来,斗恁姐妹七八个。斗恁姐妹无歌唱,无歌好虽勿麻来。(《爱斗畲歌坐麻来》)如果有人应以:“恁勿欺负阮无歌,阮有渔歌几千箩。三只虾船载唔了,搬起滩头高过山。”那么,这场斗歌就开始了。参与者如果声音嘶哑低沉,或者像破铜罗似的,就会招来《无好声喉唱乜歌》的讥笑和嘲骂。
对歌双方开始时以《斗歌》、《辩歌》等传统的基本调式应战,歌词到后来可以随机编唱,来考验对方的知识阅历和理解应变能力。如《斗歌》开始时唱:
问:你知乜鱼着火烧?你知乜鱼上战场?你知乜鱼好拍索?你知乜鱼好哈腰?答:我知烘鱼着火烧,我知鲳鱼上战场,我知鳗鱼好拍索,我知带鱼好哈腰。问:乜人能晓天顶星?乜人能晓树尾桠。答:神仙能晓天顶星,龙王能晓海底虾?米筛能晓砻脚米,蝴蝶能晓树尾桠。问:你知乜个直溜溜?你知乜个海底泅?你知乜个跟风走?你知乜个独条须?答:我知大桅直溜溜,我知尾舵海底泅,我知风帆跟风走,我知锚索独条须。历代相传的基本歌词唱毕,双方就开始斗现编现唱的歌词了,直至一方败下阵来认输为止。
(五)生活情趣歌。即反映渔家生活情景的渔歌。这类渔歌五花八门,有的生动谐趣,有的缠绵悱恻,有的如泣如诉,有的充满怨愤和无奈。解放前有一首《疍民受苦歌》,以赋白的手法,直抒胸臆,倾诉生活的艰难和渔霸的迫害。“渔民受苦惨多多,受人欺负无奈何。浮家散宅生活苦,受尽土霸惨拖磨。苦说不尽苦连天,渔民姐妹最凄凉……”
反映生活各个层面的渔歌,短的有在摇篮旁哼唱婴儿入睡的《催眠曲》,有以月份时令为起兴、分段吟唱和带有故事情节的《瓯船十二月歌》、《十二月吃菜歌》、《教姑歌》等长篇渔歌,尤以《长洲泪》最为闻名粤东和香港地区。该歌以叙述性的歌词,述唱了清乾隆年间汕尾渔女初二与香港长洲渔民炎舵的长篇爱情故事。
还有一类情趣渔歌洋溢着幽默、生动、活泼的生活气息,歌词通俗、俏皮、谐趣,配上明快的调子,使人入耳难忘。如《十二个阿嫂》,以12个递进的反复句子,通过对12个阿嫂行状的描述,加上风趣、诙谐的曲调,闻名海陆丰。《阿嫂扒船伸啊伸》也是一首充满生活情趣的歌:阿嫂扒船伸啊伸,无点水珠喷上船。有心送兄去联络,无心送兄返瓯船。阿嫂扒船一下逗,无点水珠喷上头。有心送兄去联络,无心送兄返回头。还有《阮家阿嫂爱唱歌》、《钓鱼钓金鲮》等也颇具幽默自嘲感,使人百听不厌。
此外,反映渔业后勤服务生活的《造船歌》、《纺线歌》、《织网歌》、《摇艇歌》等等,都积淀了丰厚的疍家风俗文化,充分说明了汕尾渔歌是一种完全成熟的民俗文化艺术。
“白话”拖船渔歌,也是反映现实生活和生产的歌谣。它是以粤语方言吟唱的,俗称“咸水歌”,流行在汕尾、马宫诸港。歌词的结构是四句一组、八句一组或两句一组,有时是对唱,有时是独吟,内容时有变化。尤其是四句最流行,谓“四句歌”。其特点是取材时,多取粤剧中“古人”故事或拆字等手法。如薛仁贵、薛丁山、尉迟恭和济、齐、柴、粮字等。这种“切”、“拆”字极富通俗文艺意味,也有白话拖船疍民咸水渔歌叹四句的特色。
采集记录
早在明代,渔歌已经盛行于世,官宦和文人墨客,多有记述、多有赞誉。但真正钟情于渔歌且对渔歌有过专门记录的,却寥寥无几。据考,民国至今,汕尾渔歌采录者共有3人:钟敬文、马思周、黄琛。
渔歌词以文字记载下来,首推中国民俗之父钟敬文。民国十三年(1924年),钟敬文在汕尾文亭小学任教期间,心灵被“表情真切”“音律谐美”的渔歌所震撼,于是采访新港浮水乡,记录搜集了大量的渔歌,后来编成《疍歌》一书于1927年出版,并写《中国疍民文学一脔》,对疍民歌谣进行研究,汕尾渔歌开始被世人所认识和了解。
其次是马思周,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堂弟。他少年时受马思聪影响,爱上了音乐。1952年秋,他在海丰县立第二中学(今汕尾中学)任教时,便深深地爱上了渔歌,得用节假日及课余时间,上门到船屋里拜访老一辈渔歌手,与他们谈天论地拉家常,从她们的吟唱和口述中记下了一批渔歌曲调和歌词,记录下了《寿兄讨鳗鱼》和《炎舵与初二》的长篇渔歌。后来,他又与马奔先生合作,把《炎舵与初二》的故事改编成渔歌剧《长洲泪》,发表于汕头地区刊物《工农兵》,并搬上学校的小舞台。1956年,该剧以海丰县汕尾渔民俱乐部的名义,参加了惠阳地区的文艺汇演,获得唯一的大旗奖。
被誉为“汕尾渔歌王”的黄琛是渔歌的笃诚采风者。他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原理事、汕尾市音乐家协会原主席。他长期从事汕尾渔歌的发掘搜集整理工作,与渔歌结下终生不解之缘;著作了《汕尾渔歌》《南海渔女之歌》《粤东渔歌》等大量作品,成立了汕尾渔歌队,使渔歌开始走上了舞台。
渔歌传承
汕尾渔歌的传承方式有“家族传承”和“社交传承”两种渠道。“家族传承”主要是上辈传下辈,辈辈相传,即母女相传、父子相传、婆媳相传等。“社交传承”主要是通过参加社交活动、风俗娱乐等,在相互交往参与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掌握了他人所唱的渔歌调子,并学会了“依调填词”的技巧。
解放后,渔歌第一代传承人有徐十一、徐月春、李招、李勿等。其中徐十一最为杰出。
徐十一,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汕尾镇业余渔歌队队长,华南歌舞团《南方之舞》影片中《娶新娘》艺术顾问。她自幼跟着母亲、家婆学唱渔歌,由于天资聪颖,记性又好,很快便学到了大量的传统渔歌。她才思敏捷,即景即兴编词随口可唱,加上她有一副甜润的金嗓子,所以她唱的渔歌有意境有韵味,十分悦耳动听、百听不厌。上世纪50年代初,她多次应邀参加全国、省、地、县举办的民间艺术汇演,而且每次都获得最佳奖项载誉而归,被誉为一代不可多得的著名渔歌手。徐十一的作品很多,仅举其《放水歌》如下:
上山放水落下山,
下山放水饲大鳗。
后生着意十七八,
老人着意炒米干。
上坑放水落下坑,
下坑放水饲大虾。
后生着意十七八,
老人着意炒米茶。
第二代渔歌传承人有苏少琴、苏香花、苏玉兰、苏秀丽等,尤以苏少琴较有名气。
苏少琴,2009年被省文联、省民协授予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省民间歌王”称号;2011年被批准为省级渔歌传承人。她自幼跟着祖母、母亲学唱渔歌,1950年开始在省、地、县演出,多次获奖。录苏少琴《情理歌》一首如下:
绿苍苍,兄你唱歌要大方。
一千八百俺来唱,勿来船边偷睇人。
白丝丝,兄你唱歌要知理。
一千八百俺来唱,勿来船边惹是非。
第三代渔歌传承人有苏细花、徐圆目、庞美英、李十等 。她们于1958年加入汕尾镇业余渔歌队,为渔歌队注入新鲜血液,并迎来一段鼎盛期。1960年元旦,她们在徐十一、苏少琴等第一、二代老渔歌手的带领下,代表汕头地区参加广东省文艺汇演,获得唯一的特等奖。1970年后,先后参加过“羊城音乐汇演”“广东省第二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象山全国渔歌邀请赛”等,均载誉而归。改革开放后,她们又多次参加港澳同乡会的文艺展演,受到广泛好评。
这一代传承人传世作品很多。仅举苏细花《送槟榔》如下:
十颗槟榔八颗青,
一颗送兄返回家。
头来感谢兄疼我,
二来感谢众渔家。
十颗槟榔八颗红,
一颗送兄望头罾。
头来感谢兄惜我,
二来感谢兄相帮。
第四代渔歌传承人有李香桂、钟鸿玲、苏少珠、李少冰。随着疍家渔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条件的改善,渔家女由“随船漂四海”变为“定居搞后勤”,因而渔歌的内容也随之产生变化。举李香桂《送兄歌》如下:
月儿弯弯水粼粼,
摇橹送兄赶渔汛。
兄妹好比船与水,
四目相对情意深。
祝兄这去风流好,
网网牵金又牵银。
鱼虾满载早回港,
莫给阿妹多操心。
今年10月28-30日,我市渔歌队将晋京演出,届时,李香桂、郭宝莲、苏美娜、李少冰等新老渔歌手将同台演出,将渔歌传遍全国。
影响及荣誉
汕尾渔歌是一座丰富的音乐矿藏,为我国许多著名音乐家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上世纪60年代,民乐大师彭修文两次来到汕尾,聆听最原始的渔歌旋律。上世纪七十年代,钢琴大师刘诗昆也来汕尾体验生活,回北京后创作出风靡一时的钢琴协奏曲《战台风》。著名作曲家王酩为创作电影《海霞》的音乐也来过汕尾,留下了那首著名的《渔家姑娘在海边》。著名音乐家施光南、杨烨、郑秋枫、毕庶勤、杨庶正等都先后来过汕尾采风,留 下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军港之夜》、《春天的故事》等一批经典歌曲。最著名的当数原广东乐团指挥家施明新,他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来海丰体验生活时,与夫人潘琳合作创编了《妇女捕鱼队组曲》,由新组建的汕尾镇业余渔歌队排练,于1960年元旦在广东中山纪念堂演出,获得唯一的一个特等奖,轰动羊城。
改革开放后,汕尾渔歌如沐春风大放异彩。1978年汕尾渔歌队在广州演出时,受到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的亲切接见。
汕尾建市后,汕尾渔歌多次参加国家、省级的展演,每次都载誉而归。1999年省卫视《艺术太空》专题介绍了汕尾渔歌。北京电视台《民族魂——民歌电视系列》也拍摄了汕尾渔歌的专辑。2001年《出海·捕鱼》在省第二届群众群众音乐舞蹈花会中荣获银奖。2005年《汕尾渔歌》以渔歌舞形式,参加广东省首届水上民歌大赛获金奖;《渔家娶亲》省第四届群众群众音乐舞蹈花会中获银奖。2006年参加象山全国渔歌邀请赛获铜奖。2014年11月,“汕尾渔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以渔歌为素材的舞蹈、表演唱、歌舞、舞剧、联唱、对唱等文艺节目纷纷登上汕尾及港澳地区的各种节庆、典礼和省、市文艺汇演等舞台,其中由华南歌舞团演出的《渔家娶亲》还被拍成了电影。城区新港街道中心小学、渔村小学等,更是将渔歌作为校本教材,还有林伟华中学、汕尾职院等学校,让渔歌走进课堂。汕尾中学还以渔歌作为特色文化的主体,申办为省级“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
汕尾日报记者 沈洛羊 整理
转自:汕尾日报2018.10.14
善为网:http://www.shanweinews.net/
你可能会读
Hash:7d2f18cb3ff66fccaa29de58490b54ce37ea4975
声明:此文由 海陆物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