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尧曰第二十》第二章(1)

读经改变生命

领读:白阳老师

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

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

朕躬有罪,无以万(wan)方;万(wan)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论语·尧曰》之二·1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是我们一起共学的783天。打开书121页,尧曰篇第二章。一起恭诵原文: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消一下文:子张请教孔子怎样才能做好政治?孔子说要遵从五种美德除掉四种恶行,就可以从事政治了。子张问:“何为五美?”孔子说:“施惠于民自己却不耗费财力,劳动百姓却不招来怨恨,表现欲望但并不是贪求,心中舒泰但不骄傲,态度威严却不凶猛。”子张说:“什么是施惠于民自己却不耗费呢?”孔子说:“你看人民在哪方面可以得利,便在哪方面诱导他们去得利,这不就是给予了别人自己没有破费吗?选择适和劳动的情况去劳动百姓,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的所欲就是行仁、又得到了行仁的机会,还贪求什么呢?一个在上位的君子,不论面对人多人少、势力大小,君子对他们都不敢怠慢,这不就是泰而不骄吗?一个在上位的君子,衣冠整肃、瞻视尊严,别人见了他就生敬畏之心,这不就是威而不猛吗?” 子张问:“何谓四恶?” 孔子说:“不事先教导人,犯罪就杀,就叫虐。不事先提出警告,到时却忽然要看到成效,这叫暴。下了命令,不曾郑重叮咛,到了期限、又不通融,就是有意陷害人,叫作贼。同样是要给人的,但在出手之际,多所吝惜,就有失在上位者的体制,像是经管库房的有司了。”按照背诵进度,这一章分为8天共学。

首先我想问一个问题:听完了这一篇的消文,孔子说的这五美我们觉得美么?四恶有让我们觉得恶么?我想大部分人于此处的美恶不太有感、于圣人之言无感。

这一篇内涵很深刻。承接上一章尧曰。尧曰就讲的东方思想的最高原则、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内圣外王。南怀瑾老先生说:“尧曰记载了上古历史的资料,和前面十九篇完全不同,表示孔子的思想延续上古的文化。”和尧舜禹汤文武一脉相承的。屏,屏除。遵,循也。书洪范云:“遵王之义、遵王之道、遵王之路也。”

尧曰篇讲到四个字叫“天之历数”中国古代圣王把治理天下视为得自天命是“历数”,天是什么?指一种必然的因果规律,和“自然法则”差不多,是所有人必须服从的法则,是人与万物的终极裁判。从为政的角度来看天命的具体化就是民意。《书经》上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看到的,上天听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听到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古代圣王对民意的思考,已超越了国家、君位,上升到天的终极意义。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意、民心、民需就是这个世间的中心,解决人的需要,就是代表了天意在人间的落实。儒家教育君子用仁德之心与天地相合,化育万物,这是人天和一。世间的中心就是帮助万民。《左传》说“民,神之主也”,在这个基础上,在上位的君子要知命、知礼、知言。这是论语最后一章。尧曰这一篇,第一章讲帝王之道,允执其中;第二章君子怎么在利人的事业中实践、体会中和之美;第三章最后落实到君子个人的学修,也回应《论语》第一篇学而。

总体来说在上位的君子的任务就是重视民意、顺着民情“养民教民”,管理者必须做到“四方之政行、天下之民心归,所重民食丧祭、所行恭宽信敏慧。最后一个字很重要“公”公则说。无偏私,王者所行之道、用其中于民,这是儒家德治。

有一个概念很重要,“允执其中”,这是儒门心法、中国文化十六字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国文化用一个字来解释就是中。从个人来说中和的范畴是性情,性形而上谓之道,道寂然不动静而不偏不倚的中,情,形而下谓之气质,动而无过不及的要和。一个人,欲正情和则善,欲滥情戾则恶。欲“仁”就正,“泰尔不骄”就是情和,欲贪就是欲滥,骄暴猛都是情戾是恶的。那么,执政之道的中要怎样算?比如一杆称握住了中心,两边就是平衡的,把握住中,就天下太平,就是公则悦,大家都高兴。不平则鸣,就出问题了。可是我们以为的中是参照的,比如一个点是桌子的中心,在屋子里看就不是中心了,可能偏左或偏右。屋子的中心也不一定是天下的中心。所以,执两用中的本领依靠格局心胸。格局越大,心里装的人越多,才能平衡出更大范围的中。儒家的情怀就是天下、释迦的情怀就是六道。在各自的范围里平衡。所以问题是,从你个人角度看公平的事,从团队发展的角度来看就不公平了。从妻子角度看是中的事,从一整个家庭来看也不一定是中。我们的中在哪里?端看我们个人胸怀格局如何。因此,一个人的情怀很重要,我们究竟怀揣了多少人的安乐?在你的天下到底有几个人?如果没法走出自我的世界,怀揣一颗惠益他人的心,儒家仁的边儿都摸不到。

我们一直强调的孝悌之心是仁之根,是做人的根本,是人和畜牲的差别,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广,家国天下圆满了就是仁。可惜的是我们很多从事儒家文化推广的人却一直在这个地方打转,一直在问怎么才能不观父母的过失?这都突破不了,条件就有点差了。在《孝经》里天子诸侯士庶人,最底层的没文化的庶人也知道因天地之利以事父母。到了士读书人就是志于道了,所以孝是人畜之别。

个人读到这非常惭愧,自己总是觉得自己努力学好了就好,读到这才发现,如果不全力以赴投入到人群中做利他的事业、在人事中历练允执其中,其实连儒家文化的边都摸不到。

尧曰篇有两句话,“万(wan)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这是怎样的胸怀和担当啊。一般我们带小孩子出门,孩子在外面犯错家长丢了脸,家长总会故意当着别人面说一句:“早就和你说多少次了,不可以这样做,你还是犯”。心理学家指出,这实际是家长逃避责任。意思是跟大家汇报说“我教过了,是孩子不听话。”我们看,摸摸良心,自己孩子的过失都不愿担在肩上。

孔子的学问不是知识文字,是要做人做事,在人伦中实践、自己修养好还不算,一定要有对天下的担当,这才是儒家,这是君子为政。因此必须先满足你的天下里人民的现实需要,安居乐业,然后进一步提升人,进德修业。“五美四恶”,就是针对这个目标而来。没有这个目标的人听起来就无感。

什么是为政?不是做大官,居高位,这是外相,为政的内涵就是帮助人。因此,子张问为政,跟之前子张问学干禄孔子给的答案是完全不一样。因为为政和学干禄是完全不一样的情怀和用心。因此,胸怀格局很小,只顾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没有家国天下的情怀,对儒家的学问也是没法深刻体会。儒家从事政治活动目的就是造福他人,个人的仁德在此过程中提升增广、达到中和之美,忽略这个就不是儒家。承接着上古帝王之道, “五美四恶”政治理念和方略,全部中心就是关注人、关注怎么利人。在利人中执两用中,以期达到“四方之政行,民心归”的中和之美。这里面饱含着震撼人心的家国天下的情怀。

总体来说,“尊五美,屏四恶”是为政当遵行和当避免的两个方面。五美是从政者的正面的表现,四恶是为政者的负面表现,有取有舍,有抓有弃。“尊五美屏四恶”是孔子治国理政思想的总纲。尹氏曰:“告问政者多矣,未有如此之备者也。故记之以继帝王之志,则夫子之为政可知也。”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感谢关注

兰若经典背书QQ群:

462114162

Hash:5deceeb3cc0f53a05b275d500fe90cb5a21214ac

声明:此文由 老郭古今讲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