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关于大运河故城段的几件事(下)
故城同城”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为故城同城加上星标,以后找小编就方便啦!
点击可查看→故城:关于京杭大运河故城段的几件事(上)
关于大运河故城段的几件事(下)
宫瑞华
现在,研究故城县历史和大运河文化的人总喜欢以孔子弟子子游曾做过“武城宰”而津津乐道。其实这是张冠李戴。
子游(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但“子游为武城宰”,其地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是当时鲁国的一个城邑。而今天的山东省武城县在西汉初始设“东武城县”,直到西晋太康中(约计284年)去“东”字,改称武城县。而子游为“春秋末”时期人,与武城县改称相距760年,试想他怎会做“武城宰”?倘如是,岂不活见鬼了?清代曾任曹州知府的直隶故城县夏庄人夏维藩明确指出:“古武城在费县西北七十里,则子游所宰邑也。”(光绪十一年版《故城县志.澹台子辨》)有人会说,现今关庙村有子游庙、弦歌台作证,怎能说子游没做过“武城宰”?其实,这很好解释。譬如过去各地县城都有文庙,据此就能说孔子都到过这些地方吗?按现代一些史实也容易解释,譬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地都有“语录墙”、领袖像、“忠字台”,那么,你能说领袖的足迹就都到过?人们之所以建子游庙,是出于对儒学的一种尊崇,加之子游又有“武城宰”这么一个职务,就不管其真伪,将其真的当做武城父母官祭祀了,诚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1964年末武城县河西地区的关庙等村庄划入故城,子游于是也跟着入了“故城籍”。历史上讲子游庙、弦歌台的故事只能说明儒学对武城、故城的影响之大,不能认为有子游庙就说明子游在这儿待过。
八、澹村不是澹台灭明的故里
澹[tán]台灭明(前512年——?),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东周时期鲁国武城(今属山东临沂市平邑县南武城,一说费县南武城)人。孔子弟子,教育家。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唐封其为“江伯”、宋封其为“金乡侯”。澹台灭明一生主要在吴地(即楚国,后老死在楚国)游学,跟从他学习的学生有三百多人,他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影响甚大,是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有影响的学派,其才干和品德传遍了各诸侯国。
不知什么原因,旧故城县志一度把澹台灭明说成是故城人,并煞有其事的说今天的大坛村即是澹台灭明故里。直到清光绪年间,故城县城还建有“二贤祠”,供奉“乡贤”澹台灭明和董仲舒。最先把澹台灭明说成故城人的是明南京兵部尚书周世选。他在《二贤祠碑记》中写道:“县西南二十五里有郑家口镇,镇西三里有澹村,澹村为子羽(即澹台灭明)故居。盖旧属武城地也。”但夏维藩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澹台子辨》(见光绪十一年版《故城县志》),指出澹台灭明就是子游做“武城宰”的费县人,“澹台子羽实生其乡,今费祠子游于名宦,子羽于乡贤”。即是说,费县既是子游做官的地方,也是澹台灭明的故乡。他又说:“今武城去费县几七百里,本汉时所置,初名东武城,盖别之也,至隋始去‘东’字。”即现在的武城与汉时的东武城是有区别的。需要指出的是,夏维藩“初选山东单县……寻升知曹州”,而费县、单县同属曹州,他对那里的风土人物应当是相当熟悉的,因此他的话具有一定权威性。那么,为什么有人把澹台灭明说成是故城人呢?夏维藩说的很客观:“古之贤豪,游四方以为常,苟有其迹,人争识之。安知吾邑非其所常居地?而汉之置东武城非以澹村,故邪未可以彼而疑此也。”意思是说,古时候的贤人豪杰,周游四方是寻常事,一旦发现哪里有古迹,便争相去看。他们哪里知道我们这地方并不是他们(澹台灭明,包括子游)所在的常居之地?而汉朝所设置的东武城并不是澹村所在的武城,所以不能以这事而怀疑那事。即要实事求是,是哪里人就是哪里人。
九、双塚不是孙伏伽墓
近年有人把唐朝第一名状元孙伏伽说成是故城人,其根据是双塚屯的两个大墓即孙伏伽墓,实不足信。明嘉靖《武城县志》明确记载:“孙伏伽墓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双冢墓在县北二十五里”。两个与县城(今故城县建国镇、武城县老城镇)墓茔方向不一,距离不一,泾渭分明,说的非常清楚,并非一墓。按照县志所述位置和距离,孙伏伽墓应在今武城县甲马营镇一带,与故城不沾边。因此,可以说孙伏伽自古以来就是武城县人氏,为他改户籍完全没有道理。从民间传说来看,双塚屯“双塚”的来历有两个版本,一说是有狐仙居此,显灵作祟;一说是为一著名郎中的坟墓,经常给人们送药,治病救人,解人危难,故此香火旺盛。无论哪个版本,都与孙伏伽没有关系。
十、 子路没有到过子路村
子路的名字叫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子路是他的字,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人。“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
据《故城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故城县饶阳店镇子路村的来历据传说是清朝顺治年间,有一巡抚进京,路经此地,停轿为炊,于是假官赐福,定“止路”村之名,意在留存官气,富贵不去。由于地方方言将“止”发音为“子”,与孔子弟子子路谐音,后又改为子路村。之后人们又演绎出“子路吃瓜”的小故事,仿佛子路真的来过子路村。
由于子路在孔子弟子中名气较大,加上“二十四孝”图的普及,全国各地叫子路村的很多,如河南信阳市罗山县子路村、阳谷县子路堤村等。山东东平县的斑鸠镇有个子路村原来叫滋露村,后人为纪念儒家典范人物子路勤学精神,便在村子里面建仲子祠,亦称仲子读书处,改滋露村名叫做子路村。
现在是流量为王的时代,无论标题还是内容,掐头去尾,断章取义,引导读者误读误解,罔顾事实真相的文章很多。但事实总归是事实,春秋笔法改变不了事实真相。本文的目的意在澄清事实,以正视听,希望列位看官不要过度解读。
作者简介:宫瑞华,笔名村夫,50后,男性公民,河北故城人氏。务过农、做过工、任过正八品。喜欢舞文弄墨,写过小说,但非作家;出过诗集,但非诗人;涂抹字画,但非书画家。一事无成然触类旁通,三餐饱食却嗜文如命,无哗众取宠之心,存究根求实之意,视功名如云烟,得趣乐以怡心。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点击 发布查看故城最新招聘信息
Hash:1fcc232405b13a036b33d237aa6220112d4ea380
声明:此文由 葵花唠嗑看尽世间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