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波罗古堡看长河落日圆

配乐:一生所爱

偶然听说陕西榆林有一处波罗古堡,一直以来对古堡充满感情,尤其是波罗的神秘命名更是吸引着我,于是决定一行。时值春月,沿着204 省道顺着无定河一路而下,大约行进25公里便到达波罗古堡,远远望去,是波罗的接引寺塔(文峰塔)。高耸的塔尖,导引我们驻车上山,去找寻波罗古城的故事。

波罗古堡位于横山县城东北25公里的无定河南岸,黄云山之峰,西临大夏国都统万城,东接响水堡西北与榆林保宁堡相距不到五公里。相传它于明正统十年(1445 年)建城池,比榆林建城还要早10 余年,是具有典型明清风格的古城堡,当时辖绥德怀远(今横山)、鱼河等十营堡,最繁盛时人口逾万,人称“小扬州”、“小北京”。

据史载,波罗堡属长城线上的一个堡,站在山顶俯瞰古堡,它依山而建,略呈方形,东南高,西北低,随山蜿蜒,因势筑成。有城门4 座,分别为东门(凝紫)、南门(重光)、大西门(凤翥)、小西门(通顺),城高9 米,堡墙内为黄土夯筑,外以砖石包砌。城中那些尚未修复完的古堡、街市、古井老屋、都在历史的风雨中坚守着。

一路下行,西门的城墙还算完整,古堡西门的接引寺据《横山县志》记载为唐代初建,后经历毁坏与重建或修复的交替过程。另据《横山县志》,在两百年前,波罗堡最繁华时人口过万,居民大多以手工业、商业、医药、饮食业为生,从事农业者甚少,有“小商业城”之称。城内有粮、盐、炭等集市,各种商行、药铺、当铺琳琅满目,生意非常兴隆。方圆六七十里的人都来此进行商贸交易,过去称“常街市”。人民的文化生活也相当丰富,每逢过春节庙会时,都举办灯会、秧歌、戏曲、说书等文娱活动,是集商贸、军事、文化为一体的中心城堡。

波罗的意思是渡到彼岸,传说如来佛东游西归的时候路过这个村子,在黄云山石崖上留下一对脚印,生成了一尊擎天石佛,然后这个地方马上就成了佛光宝地,信众佛僧都到这里修寺建庙,寺庙就用佛经梵语的名字“波罗”。该寺始建于唐代,在波罗古堡西侧,倚石而筑,原有石洞、卧佛、摩崖石佛,更有如来足迹,总面积近4000 平方米。据传,康熙帝西征时慕名来此,为石佛题“接引寺”匾额,乾隆帝特赐“慈悲千古”,嘉庆帝用红绸赐“奇佛一座,万古流芳”八个大字。

寺内雕栏玉砌,曲径通幽。一尊古老石雕佛,谦卑地站在不起眼的路边一墙角,造型古拙,与在内地平常所见慈眉善目的石佛像不同,有人推测是匈奴时期的杰作。而寺院旁的巨大石壁上有一摩崖石佛造像,高大圆阔,胸臂分明,五官清晰,手足可辨,传为唐时智远和尚来此云游时所雕刻的。

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的凌霄塔,矗立在接引寺上方,波罗古堡城东北角。塔高16 米,六角密檐九层,塔檐下的雕兽头和仿木斗拱玲珑剔透,塔下则建有睡佛洞。相传于明成化十一年由善士张杰修补殿宇时所建。现在,经过部分修葺后,重现出雄伟英姿,夕阳西下时分,塔影斜垂,唐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象与实景展现在眼前,令人感叹不已。

沿凤翥门入城堡,城内明清建筑比比皆是,如参将府、完备署、炮台、箭楼、钟楼等,还有各种商行、药铺、油坊、马坊、等旧迹,亦有大宅院,断瓦残垣中间尚存炭渣灰末,隔着时空显示当年繁华。由小巷进去,庭院深处墙壁上,一个大大的砖雕“当”字映入眼帘。主街有洞道穿行,玉帝楼蔚为壮观,东西南北四城墙内,建有三宫楼、城隍庙、河神庙、关帝庙等庙宇,城中心建有祖师庙和指月庵。

城的北端,应是旧时军营所在地。因为波罗古堡地势险峻,身处要地,历来是兵家置营设兵之地。晋隋唐宋时都在这里设营建寨,李自成、李元昊也曾在此屯兵作战。据地方史志记载,元至正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在长城一线修筑防御。英宗正统元年都督王祯在旧营寨基础上建波罗城郭,十年,巡抚马恭正式置波罗堡。清顺治十年,波罗设营,延绥中协副总兵自镇城(榆林)移驻于波罗,为沿边三十六堡之重。康熙二年,又增设守备。乾隆五十八年,裁改参将。民国元年,废五堡营制、撤波罗参将、守备,设镇。此后国民党第八十六师骑兵团团部、第二十二军骑兵第六师师部,先后驻守波罗。1946 年著名的“横山起义”就发生在这里。古堡经历了无数的战火刀兵,可谓一座铁血城堡,让人不禁有了“可怜无定河边骨,就是春闺梦里人”的慨叹!然而,时光退去,这里只留下了残砖断瓦,荒草萋萋。

深入波罗古堡内,打听到了它的守护人——时年72 岁的陈伯瑞老人,他自小在波罗长大,热心佛教教育,又潜心研究地方史志,对波罗古堡每一处地方都非常熟悉,对这里的历史也如数家珍。据陈老伯讲,相比于“古堡”而言,陈伯瑞更倾向于叫它“波罗古城”,因为在他看来波罗的规模、人口和曾经的兴盛远远超过了古堡的定义。现在虽已看不见波罗古堡当时的繁华,但在残垣断壁中挺立的楼台、庙宇,荒草碎石间遗存的当铺、钱庄,依然能够让人感受到古堡过去的兴盛和辉煌。

除了建筑遗迹,波罗古堡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它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波罗兴盛时期,堡内有制陶、造纸、染坊、银匠、铁匠、皮坊、裁缝等众多的手工艺人其中,波罗制陶历史可以上溯到明初,在洪武年间,波罗柳氏迁来堡东,随着堡城贸易兴盛,选城东邬瓦窑进行制陶,用以维持生计。由于其做工善巧、瓷釉乌黑,邬瓦窑黑瓷曾一时名于塞上。

波罗古堡里的非物质文化更是兼具了古韵的悠远意味。每逢重大集会,说书、老腰鼓、道情表演都是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横山老腰鼓古朴典雅的打法和装扮,似乎更适合古堡情韵;一张嘴、一把琴的横山说书,说唱着古今中外,也说唱着古堡变迁;道情戏是流行于黄河流域的民间小戏,波罗人刘汉珠曾在这里创建过横山县第一个道情剧团——“波罗村班”,唱红过广袤的陕北大地。

漫步在古堡街头,穿过历史的云烟,也许你还会想象到一幅早已逝去的古战场硝烟弥漫的画面,然而,现实中的古塔庙宇,断壁残垣,一场腰鼓,一段说书,波罗古堡经历过的兴衰巨变,只留下了唏嘘的残破与沧桑,让人渊思寂虑。

责任编辑:关牧

Hash:2b8fe3f794cc783a6675c116817257067f217af6

声明:此文由 北京美丽乡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