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尔收藏馆

布雷尔收藏馆

介 绍 布雷尔收藏馆是格拉斯哥的旅游热点,前身是工业巨子布雷尔爵士(Sir William Burrell)的私人珍藏馆,后捐献给格拉斯哥,现位于波勒克郊野公园中一个曾获奖的博物馆中。

收藏馆的外形一般,但内部装潢却恰到好处,从地板连至天花板的落地窗让自然光完全照进来,外面的树木和风景更衬托出展品的效果。这个富个人风格的收藏馆的展品包括中国制的瓷器、中世纪时代的家具、画家雷诺亚(Renoir)和塞尚(Czanne)的油画。

英国格拉斯哥

名人收藏系列--全球五大收藏家之一:徐展堂和他遍布全球的徐氏艺术馆

徐展堂,世界知名中国文物收藏家、企业家、慈善家。 2010年3月初出席人大政协两会期间突然中风昏迷,4月2日于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69岁。

徐展堂为连续四届的全国政协常委,是港区全国政协常委中最资深的一位。自1992年起,徐展堂历任港事顾问、香港特区预委会委员、筹委会委员、推委会委员。2001年,徐展堂获颁授金紫荆星章。

在商界取得成功后,徐展堂始终不忘回报社会,他以乐善好施著称,曾任东华三院主席、公益金董事、香港骨髓捐赠基金会主席和微笑行动中国基金会委员会主席。

商界崛起

从穷小子到油漆界的大亨,靠眼界,更靠一股拼劲

徐展堂祖藉江苏宜兴,1941年生于江西吉安,9岁的时候随父母迁居香港开设贸易行,当时徐家家境颇为富裕,不过在父亲为友人作保受到牵连后,财务出现问题而家道中落,徐父在徐展堂13岁时因肺病过世。面对困境,身为长子的徐展堂别无选择, 挑起了一家生计的重担,打杂粗活他都做。看尽江湖百态,受尽世间冷暖之后,徐展堂决定寻找人生的突破口,除了学英文,还研读名人传记,吸取成功经验。

香港徐氏艺术馆,馆内收藏有他的二千多件珍品,设有徐展堂捐赠的中国艺术品展厅,内有瓷器、陶器、青铜器、玉器料器漆器石雕等。这间首个徐氏艺术馆只营运了一段时间,就被誉为全球五大私人博物馆之一。

随着“九七”香港回归日益临近,收藏家们很担心内地实行的《文物保护法》会不会延伸到香港的问题。 尽管已经明确内地的文物保护法不会在香港地区施行,但由于缺少法律保证,还是弄得人心惶惶。

面对这种情形,徐展堂决定把他收藏的2000多件文物精品拿出来,办一个“徐氏艺术馆”。用意就是向香港收藏家说明:“我有这么多的收藏都不怕,你们还怕什么?”

其余另有八间,均设于全球重点博物馆及大学之内。

徐氏第二间展览馆成立于一九九一年六月,是设于英国伦敦国立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内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揭幕仪式由韦尔斯亲皇查尔斯王子主持。

三间徐展堂中国艺术馆在一九九三年成立于美国芝加哥美术馆内,徐氏捐赠巨款作为扩充中国美术陈列馆之用,展馆面积倍增,让更多中国艺术品能够展出。

第四间徐展堂中国艺术馆在一九九六年二月成立,设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馆内,徐氏不单捐赠款项使当时未完工的中国馆部分得以完成,亦资助馆藏图录的出版及捐赠藏品。

第五间徐展堂中国艺术馆设于澳洲堪培拉澳洲国家艺术馆,徐氏在一九九三年及一九九五年共捐赠了二十九件珍贵文物,一九九五年的捐赠仪式由当时澳洲总理基廷主持。

在中国大陆,徐氏出资帮助上海博物馆建设新馆,一九九六年十月新馆启用,其中的中国古代陶瓷馆因其捐助而以“徐展堂陶瓷馆”命名。此后不久,当他得知南京博物院新建艺术馆有困难时,再次慷慨捐助,馆方于馆内冠名“徐展堂明清瓷器馆”以作感谢。

香港方面,徐氏向来十分支持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该馆座落于大学的冯平山楼,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启用的新翼毗连新建的徐展堂楼,楼内展厅由徐氏赞助建筑经费。

但若以捐赠文物的数量及价值计算,则现时康乐文化事务署辖下的香港文化博物馆内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可算是各馆之冠。

徐展堂中国艺术馆是香港文化博物馆的重点常设展馆,面积一千五百平方米,长期展出约四百项珍藏。而整批徐氏藏品共七百一十九件套,主要包括四百多件套陶瓷、一百六十多件套西藏及密教文物,以及青铜器、家具、中国书画、玉器、石刻、琉璃、漆器及织物等等,捐赠时估值已逾三亿港元。

徐展堂与博物馆的缘分似乎真的不浅。且不说他早年从各国博物馆里吸取经验,他功成名就后的故事,如果没有数个博物馆的映衬,恐怕也要黯然失色。

徐氏十分重视保存及推广国粹的工作,并在一九九零年成立徐氏艺术基金。对文博机构的协助及支持,徐氏更是高瞻远瞩,不分国界及背景,造福深远。

例如他曾捐赠龙山文化黑陶及汉唐陶器等予台北故宫博物院以补其收藏上之缺漏。但若只数大宗的中国文物捐助,则不能不提徐氏在世界各地以其冠名的文博设施,而这种个人纪录,不论中外,均无人能及。

事业成功人士能够做到回馈社会,已属难能可贵,而在兼顾之余,再献力劳心钻研艺术,宏扬国粹,更是寥寥无几。从穷小子到“红色资本家”,再到“古董大亨”,徐先生的一生真是一个传奇。

财富只是过眼烟云,奇珍异宝亦无人能够永远拥有,但徐氏艺术馆却好像一座座分布全球的纪念碑,让人们在观赏中国文物之余,总会想起徐展堂先生其人其事。

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爱尔兰银器收藏品的新博物馆开馆啦!

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爱尔兰银器收藏品的新博物馆已经在沃特福德开馆。

爱尔兰银器博物馆由爱尔兰财政部长帕斯卡·多诺霍正式揭幕,它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穿越爱尔兰历史的旅程,以美丽、亲切和个性化的物品为向导,讲述爱尔兰从维京人的到来到1973年爱尔兰加入欧共体的迷人故事。

多诺霍部长在开幕式上说:“作为财政部长,我很高兴财政法案的第1003条允许我们国家的重要元素和非常宝贵的遗产留在或归还给我们的国家,不仅让古老的特权所有者,而且让所有爱尔兰人民和来我们海岸的游客都能享受到。”

(在壮观的新爱尔兰银器博物馆,财政部长参与了维京硬币的制作)

他补充说:“我知道这个博物馆里的很多物品都是从海外运回来的,它们共同展示了爱尔兰1,200多年来银器工艺的丰富和多样性。”

博物馆馆长Eamonn McEneaney补充说:“自维京时期以来,银器在爱尔兰一直是一种珍贵的金属和一种交换手段。”

“博物馆里的大多数物品都有制作者姓名的首字母和主人的盾形纹章,这让每一件精美的作品都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从而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了解历史的非凡窗口。”

新博物馆通过银器展示了爱尔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历史,同时也颂扬了创造这些物品的铁匠们的伟大工艺和技能。

最引人注目的包括沃特福德风筝胸针、爱德华四世授予该市的一把剑、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银器、来自爱尔兰历史上最著名的房子和最有权势的家族的作品,以及与爱尔兰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有关的勋章和纪念物品。

沃特福德市市长、议员Damien Geoghegan议员周表示:“这是沃特福德文化遗产的一大贡献,我们现在可以自豪地拥有五个获奖的博物馆。”

“我想感谢那些有远见的收藏家和捐赠者,他们将自己精湛的收藏品赠送给沃特福德、爱尔兰和全世界的人民。”

(多诺霍部长的复制品是2005年在沃特福德的Woodstown维京人遗址发现的一枚在当今的伊拉克制造的硬币。原版是在742年铸造的。)

该博物馆位于沃特福德Cathedral Square的Deanery大楼,其上方是一个可以追溯到1440年代的中世纪酒库。

该博物馆是沃特福德珍宝博物馆系列的一部分,现在是沃特福德城维京三角区的第五家博物馆。

它每天都对游客开放,门票是每人5欧元,有兴趣的可以前往WaterfordTreasures的官网发现更多有意思的东西。

[contentcards url="https://mp.weixin.qq.com/s/z5aOVn1LXPDQdhE7Z9E56A"]

收藏最高境界 : 把家布置成了养眼博物馆

中国古董教父安思远

点击下方观看珍贵视频

于我而言,艺术收藏为世间最妙的事业。

你永远不会厌倦,也永远不会有终点......生活总是因此趣味盎然!

——安思远

他是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泰山北斗

被称为“中国古董第一教父”,

他对明式家具收藏颇具建树,

又被成为“明代之王”。

他是西方艺术界公认的

最具眼光和品位的

古董商兼收藏家、学者,

最具权威的国际亚洲古典艺术专家。

他就是——

安思远(Robert·Hatfield·Ellsworth)。

安思远

宋/金时期木雕彩绘菩萨坐像

(这是安思远19岁首次购入的第一件中国文物

安思远豪宅:一座艺术博物馆

他在位于纽约第五大道”的豪华宅邸中,用自己超绝的文化品味与审美,打造出了一座跨越东西文化,冠绝古今的华美大宅。

安思远的宅邸,其实是一个生活艺术博物馆

他把这些古董收藏,融入到生活状态之中,俨然已经超越收藏本身。

通过这些美妙的事物,我们似乎能看到一个充满睿智的、经历数个世纪浸染之后的老人,却依然活力四射。

安思远对于中式古典家具的陈设,能够脱离中国古典审美的束缚,按照自己的品味、阅历和秩序去重新营造,融入生活起居之中,是他独有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安思远:中国艺术给了我一切

1929年,安思远出生于纽约曼哈顿的一个犹太家庭

他的中国古董收藏事业,源自于小时候,在他4岁时,得到的一枚的中国邮票开始。

从那之后,安思远便不停地在收集与中国、亚洲有关的藏品。

1960年,安思远在纽约开了他的第一家画廊,经营古董生意,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古董人生。

凭借自己过人的审美天赋和经营头脑,他的客户很快就囊括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克利夫兰美术馆等重量级的收藏单位,就连诸如斯蒂安·修曼(Christian Humann)和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John Davison Rockefeller)这样的大银行家和实业家也都对他的藏品趋之若鹜。

安思远对于中国艺术有着浓厚而又特殊的情感,他曾说:“中国艺术给了我一切。”

同时,他亦为中国文化保护和国宝的回归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就连在他最后的日子里,陪伴他的亦是他半个多世纪以来自己所构筑起来的中国珍宝世界。

画面中为潘天寿的《满堂清芳》

(在纽约佳士得“锦瑟华年——安思远私人珍藏”专场中以156.5万美元成交)

转让国宝《淳化阁帖》 修复回赠中国文物

1996年,安思远携宋拓《淳化阁帖》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

2003年,安思远以450万美元将手中《淳化阁帖》转让给上海博物馆

而当时有日本人出价1100万美元购买。

但安思远却把它留于中国,他说:“《淳化阁帖》是中国宝物,还是让它回归故里吧!”

《淳化阁帖》

(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

上世纪90年代,安思远在香港捐款成立抢救安徽古民居基金会,使多座濒临倒塌的古民居得以修葺,其更出资修复黄山市长期被忽视的明清建筑

五代王处直墓汉白玉彩绘浮雕武士石板

2000年,他将所藏被盗文物——五代王处直墓汉白玉彩绘浮雕武士石刻无偿回赠中国。

2002年,他又将一件西周青铜器“归父敦”送还中国。

领悟藏品文化魅力 巧妙摆设艺术品

对安思远来说,每一件珍藏,都是生活中鲜明的存在,在朝夕相对间寄托一份情感慰藉。

西汉时期鎏金铜熊造像,被置于公寓中乔治二世时期的红木几案之上,这是安思远极为珍惜的一件藏品,常边与客聊天,边不时抚摸。

一件15世纪西藏“大成就者”坐像置于其卧室之中,每日相伴,据说他常与之倾诉,恍如挚友。

陪伴安思远走过暮年的藏品,数量与种类之多令人咋舌。

艺术品与室内环境巧妙结合,在此完成的展示、品鉴与研究,都成为一种无上的享受。

地上铺着清代宫廷地毯,条几上摆放唐代石刻菩萨

平衡、并置、对比、反差……安思远善于组合不同文化、年代、风格的家具,他在放在摆设方式上花尽心思。

书房为例,他知道访客会从前厅进入书房,和坐在书桌前、背对俯瞰第五大道窗户的他会面,

就特别安排让访客首先窥见一对扶手椅的背面,因而特别注意椅背的修饰和椅脚的独特美态。

更多安思远豪宅藏品展示:

安思远的一生

留给我们的感悟在于:

收藏的价值不仅是

昭示一份可观的资产配置,

更重要的是在朝夕相伴间,

领悟其中承载的文化魅力,

滋养中自己的生活。

他那颗尊重艺术、

尊重民族情感的宽厚之心,

打动了无数中国人!

寻一位爱古玩的人做朋友吧!

或许就在你的身边。

喜欢古瓷古玉的朋友请加我微信:

古玩鑫微信号:guwan214(长按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