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柔墓

张柔墓

张柔墓群距满城约7.5公里,位于大册营乡岗头村西。有张柔及其子张宏略、张宏规3座墓,墓地依山傍水,背依伏岭,前绕沙河。墓前原有石马、石羊、石虎、石狮及文臣武将等,现多数已残。翰林学士王盘撰蔡国公张柔碑。

中文名:张柔墓

分类:古墓

时代:元

地址:满城区岗头村

保护等级: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骞墓纪念馆景点介绍 张骞的墓位于什么地方

1. 张骞的墓位于什么地方

蔡伦墓、张骞墓均位于汉中。

1、武侯墓、蔡伦墓、张骞墓三个在一起。位于汉中市,它是陕西省地级市,简称“汉”,古称南郑、兴元、梁州、天汉。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为汉中平原。汉中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市、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

2、张骞墓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高5米。1938年,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对张骞墓进行了初步发掘,出土了一枚“博望与明”的泥印。连同汉代的石碑和石刻,它被确认为汉博望侯张骞之墓,被列为陕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蔡伦墓在陕西省洋县龙亭铺南二百米处,墓区面积五亩,整个蔡伦墓地分为南北两部分,墓区北面,蔡侯祠南面,蔡侯祠中轴线由南向北,山门、朝拜殿、西安殿,正殿门上悬挂着唐朝德宗御书《蔡侯祠》碑。宫殿里有一尊蔡伦的雕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2. 张骞墓葬位于

陕西省的世界文化遗产有3处共9个点,分布于全省各地,它们分别是: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与其他省市共有的长城。

其中6处(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大明宫、未央宫)位于西安市。另外3处是彬县大佛寺石窟、张骞墓、长城(陕西段)。全国现有55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3. 张骞墓地在哪

答:张骞古城位于陕西汉中城固县。

张骞,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古城在汉中城固县城南2公里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墓地在县城西2.3公里处饶家营村,现为张骞纪念馆,属陕西省人民政府1956年公布的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骞墓坐北朝南,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高5米,成覆斗形。

四周古柏参天,竹影婆娑。墓前一对汉代石虎雕工粗犷,姿态雄伟,格局大方。 陵园整体以献殿为中轴,对称分布。献殿内置著名书画家张重光所绘大型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凿空图”。

东西配殿为展室,分别推出“张骞生平伟绩”展览和具有鲜明陕南特色的民间艺术展览。阙式大门青砖筒瓦,古朴大方,两阙相对,飞檐斗拱,再现了两汉宫阙的建筑特色。

1986年与1993年,两届“张骞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里召开,大力弘扬张骞“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精神,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今,城固每年举办一次张骞文化艺术节。

4. 张骞墓位于哪?

说起汉中的景点多了去了,城内有古汉台、拜将台,刘邦饮马的饮马池、东塔西影、出城20里就是褒姒的故里---石门栈道风景区、褒河风景区、天台山风景区。周边的南郑有梁山石燕、红寺湖、黎平风景区,南湖风景区。勉县有诸葛武侯墓、武侯祠,云雾寺。去城固有张骞墓蔡伦墓,神仙村的桔园。洋县有朱鹮保护区,樱桃沟。还有值得一提的秦岭腹地红二十五军战斗发展的古华阳镇,那是金丝猴和熊猫的故乡。位于三省交界的、繁荣于民国年间的宁强古镇青木川,原貌已基本恢复。本人是地道的老汉中,自我感觉最有看头的要数青木川古镇了,回来别忘了带点正宗的宁强核桃馍和宁强麻辣鸡麻辣鸡。去留坝县有纪念留侯的张良庙。你若不是本地的,请攒足假期,驾车游览,别有一番风味的,吃住都不算贵,一般小点宾馆干净整洁的两人间每晚60--80元,大宾馆100多一点吧,私营宾馆可以讲价的,别在景点区吃住,宰人。汉中人是热情好客的,欢迎 你来汉中玩。

5. 张骞的墓位于什么地方?

张骞墓,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辟者张骞的墓葬,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卒后,归葬于故里陕西城固博望镇。距今有2135年了。

6. 张骞墓位于哪里?

1、武侯墓、蔡伦墓、张骞墓均位于汉中。

2、诸葛亮墓,即武侯墓,在勉县定军山脚下。蔡伦墓在陕西省洋县龙亭铺南二百米处,墓区面积五亩,冢高七米;墓前现存石碑三通,正中真书"汉龙亭侯蔡伦之墓"。蔡伦墓和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骞(约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墓位于张骞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汉中市,陕西省地级市,简称“汉”,古称南郑、兴元、梁州、天汉。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为汉中平原。汉中市因汉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汉”之美称

7. 张骞的墓位于什么位置

张骞

(?~前114午),汉中郡城固(今陕西城固县)人。西汉杰出的外交家、古“丝绸之路”的开辟者。

汉武帝时期,为联合大月氏以夹攻匈奴,遂募使使大月氏,张骞以郎官应募。建元三年(前138),张骞率众一百余人向西域进发,西行途中,为匈奴人俘虏,拘禁十年之久,为匈奴人做苦工,牧羊、放马等。十年中,他精心保管使者节杖,牢记着使命。后乘机逃脱,西行数十日到达大宛。那时大月氏已自伊犁河流域迁到中亚,张骞乃经康居到达大月氏(今阿富汗北部,阿姆河流域)。当地气侯适宜,物产丰富,生活已获安定的大月氏人,不愿东返与匈奴作战。张骞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住了一年只好东返归国。归途中又为匈奴俘虏,被禁一年多。因匈奴内部发生了内乱,张骞乘机逃出。元朔三年(前126),张骞回到长安。这时只剩他和堂邑父两人。汉武帝封他为太中大夫,张骞使大月氏的往返途中,将西域的山川地理,风土民情记了下来,使汉朝廷第一次了解到西域的真实情况,司马迁把他此行称为“凿空”。

元朔六年(前123),张骞以校尉之职随卫青出击匈奴。由于他熟悉匈奴地形,具有丰富的沙漠行军经验,引导汉军在沙漠中找到了水草,使这次战争取得了胜利,以功被封为“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张骞与李广俱出右北平抗击匈奴,因错过行军日期,被夺了“博望侯”爵位。

元狩四年(前119),匈奴被汉军打败,张骞受命为中郎将,率将士300人,牛羊万头,币帛数千万,第二次出使西域,以联络乌孙,共抗匈奴,并与西域各国联系。张骞到达乌孙,劝说乌孙东返曾被匈奴强占的故地,乌孙没有答应。他又派副使,分别去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联络。元鼎二年(前115)偕同乌孙使者返抵长安。公元前114年,张骞因病去世。随后,被张骞派到大宛、康居、大夏、大月氏、安息等国的副使,也陆续偕同各国使者来到长安。从此,汉王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长期的友好交往关系。几年后,汉嫁江都王建女细君于乌孙,汉、乌联姻终于实现了。

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是汉朝同西域36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开辟了中西通商道路——“丝绸之路”。这条通道,使中原和西域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日益兴盛起来。西汉王朝的统治由此扩展到了西域一代。张骞就是这条“丝绸之路”的开辟者。

张骞墓在今城固县西博望乡,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前竖有石碑 通,正中一通大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系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立。

张骞通西域

十三年背井离乡,西域探险,换来千年不朽的英名。他无意中做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位使者...

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音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月氏国在哪

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

有个年青的郎中(官名)张骞(音qiān),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有他一带头,别的人胆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应了征。有个在长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围住了,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

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没找到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国家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交谈起来很方便。他们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这回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很欢迎他们,并且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败了以后,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国,不想再跟匈奴作战。大月氏国王听了张骞的话,不感兴趣,但是因为张骞是个汉朝的使者,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他。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但是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回来。经过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时间,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才逃出来回到长安。

张骞在外面足足过了十三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开蜀地不远。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有的被当地的部族打回来了。

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给挡住了。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东部)。滇越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人,已经有好几代跟中原隔绝了。他愿意帮助张骞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间挡住,没能过去。

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一个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滇越,也很满意。

到了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 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力有多少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张骞恐怕耽误日子,打发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阗音tián)等国。

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

这许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回到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

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了乌孙王送的大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

打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十三年背井离乡,西域探险,换来千年不朽的英名。他无意中做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位使者...

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音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月氏国在哪

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

有个年青的郎中(官名)张骞(音qiān),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有他一带头,别的人胆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应了征。有个在长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围住了,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

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没找到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国家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交谈起来很方便。他们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这回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很欢迎他们,并且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败了以后,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国,不想再跟匈奴作战。大月氏国王听了张骞的 ,不感兴趣,但是因为张骞是个汉朝的使者,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他。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但是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回来。经过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时间,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才逃出来回到长安。

张骞在外面足足过了十三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开蜀地不远。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有的被当地的部族打回来了。

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给挡住了。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东部)。滇越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人,已经有好几代跟中原隔绝了。他愿意帮助张骞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间挡住,没能过去。

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一个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滇越,也很满意。

到了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力有多少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张骞恐怕耽误日子,打发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阗音tián)等国。

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

这许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回到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

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了乌孙王送的大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

打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十三年背井离乡,西域探险,换来千年不朽的英名。他无意中做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位使者...

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音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联络。当时,谁 不知道月氏国在哪

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

有个年青的郎中(官名)张骞(音qiān),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有他一带头,别的人胆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应了征。有个在长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围住了,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

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没找到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国家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交谈起来很方便。他们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这回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很欢迎他们,并且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败了以后,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国,不想再跟匈奴作战。大月氏国王听了张骞的话,不感兴趣,但是因为张骞是个汉朝的使者,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他。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但是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回来。经过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时间,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才逃出来回到长安。

张骞在外面足足过了十三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开蜀地不远。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有的被当地的部族打回来了。

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给挡住了。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东部)。滇越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人,已经有好几代跟中原隔绝了。他愿意帮助张骞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间挡住,没能过去。

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一个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滇越,也很满意。

到了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力有多少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张骞恐怕耽误日子,打发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 田一带,阗音tián)等国。

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

这许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回到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

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了乌孙王送的大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

打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十三年背井离乡,西域探险,换来千年不朽的英名。他无意中做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位使者...

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音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月氏国在哪

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

有个年青的郎中(官名)张骞(音qiān),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有他一带头,别的人胆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应了征。有个在长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围住了,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

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没找到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国家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交谈起来很方便。他们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这回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很欢迎他们,并且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败了以后,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国,不想再跟匈奴作战。大月氏国王听了张骞的话,不感兴趣,但是因为张骞是个汉朝的使者,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他。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但是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回来。经过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时间,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才逃出来回到长安。

张骞在外面足足过了十三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开蜀地 远。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有的被当地的部族打回来了。

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给挡住了。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东部)。滇越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人,已经有好几代跟中原隔绝了。他愿意帮助张骞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间挡住,没能过去。

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一个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滇越,也很满意。

到了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力有多少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张骞恐怕耽误日子,打发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阗音tián)等国。

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

这许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回到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

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了乌孙王送的大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

打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张骞

时间:2005年11月1日13:11来源:作者:djh票数:0等级:点击:103

你知道著名的“丝绸之路”是谁开拓的吗?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张骞。

张骞(?--前114),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公元前139年,他受汉武帝委派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 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8. 张骞的墓位于什么地方图片

西安有名的陵墓有两大类,第一类,有名,却没什么看头的:

秦二世胡亥墓

活死人墓:具体是谁的墓不清楚。“活死人墓”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大家都看过《神雕侠侣》,里面的小龙女就是在“活死人墓”里修炼的。并且,历史上有关于“活死人墓”的真实记载,王重阳曾在“活死人墓”里修炼。

山西永乐宫重阳殿东璧发现,壁画上的内容即为王重阳在“活死人墓”里修炼的场景。

秦东陵:昭襄王、庄襄王、悼太子、宣太后芈月、孝文王等人的陵墓。

霸陵:西汉汉文帝刘恒墓

第二类,需要花很长时间参观浏览的:

汉阳陵:西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合葬陵

说刘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是谁,其实他也是汉代很有作为的帝王。最大的贡献大概就是生养并传位汉武帝刘彻了。汉景帝刘启(前188~前141)是西汉第4位皇帝,在位17年。执政期间,他崇奉“黄老之术”,轻徭薄赋,减笞去刑,和亲匈奴,与民休息。他与父亲汉文帝刘恒(《美人心计》里的那个)一起开创了汉代的“文景之治”。

他的陵寝周边有近10000座的文武百官陪葬墓。根据他的陵寝建造的汉阳陵博物馆。也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杜陵:西汉后期宣帝刘询的陵墓

杜陵图

秦始皇陵兵马俑

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去西安必打卡的地方。国内外都很有名的,可能很多外国人不知道北京故宫也知道秦始皇陵兵马俑。

9. 张骞墓位于哪儿?

张骞纪念馆是为纪念西汉著名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而建,包含有张骞墓等文物景点,位于城固县城以西3公里处的博望镇饶家营村。

  张骞墓座北朝南,东西宽15米,南北长15米,高8米,呈覆斗形,周围有古柏环绕,墓前有石碑四通、汉代石虎一对。大门前竖高8米、由座杵、斗三部分组成的石华表一对。1988年修起了雄伟壮丽的汉代阙式大门门楼,铺设了墓园甬道,栽种了名贵花木。1 991年又修建了气势雄伟的三间献殿,东西墙壁上悬挂有“张骞出使西域图” 和“凿空图”。 1993年7月,又修起了长3公里、宽10米的全县第一条旅游专线公路,可由县城直达纪念馆。如今,修葺一新的纪念馆花木扶疏、竹影婆娑,景色宜人,颇受游客青睐。

武侯墓蔡伦墓张骞墓均位于什么地方?

汉中

武侯墓、蔡伦墓、张骞墓均位于汉中。汉中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陕南地区最大城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连接枢纽,也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武侯墓、蔡伦墓、张骞墓均位于汉中。汉中市,陕西省地级市,简称“汉”,古称南郑、兴元、梁州、天汉。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汉中市因汉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汉”之美称。被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城镇之一,被誉为“汉人老家”。汉中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陕南地区最大城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连接枢纽,也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汉中自古就被赞誉为“鱼米之乡”,也是有名的“天府之国”。汉中有四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汉中被称为熊猫故里;生存有世界濒危鸟类、“世界珍禽”—朱鹮,故又被称为“朱鹮之乡”。

汉中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市、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2017年10月,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黄山成为安徽省入境旅游高度发达地区的原因

黄山气势磅礴,以松石云泉闻名于世;宏村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古城怀抱不同风格的亭、台、楼、阁、桥、井、祠,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 地处皖南山区安徽省黄山市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天下无双的湖光山色,还存有体量巨大的徽州古民居、古村落。为了有效保护这些绿水青山和粉墙黛瓦,近年来,黄山法院在综合运用审判手段、充分发挥旅游职能作用同时,结合当地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创新时令法庭、旅游法庭、巡回法庭“三庭”便民机制,为旅游文化资源提供“贴身”保护。
为推动旅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黄山法院还建立与公安、检察、旅游、环境资源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执法协调机制,支持保障旅游、环保、渔政等部门依法监督执法,促进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
为保障黄山“全域旅游”发展,适应现代旅游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黄山针对旅游活动异地性、流动性的特点,在全市搭建旅游法庭,28家4A级以上景区的综合服务站内均挂牌设立巡回法庭站点,“黄金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全天候派驻值班法官;开辟旅游纠纷绿色通道,设立节假日调解室,最大程度节约游客时间,有效维护黄山对外形象。

蓬莱有免费景点吗?

蓬莱市是全国鲜见、山东省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两个5A级景区的县级市。在空间布局上,蓬莱市突破过去仅局限滨海旅游的狭窄区域,整合北部“仙、阁、海”,中部“酒、湖、马”,南部“山、林、泉”生态要素,着力打造四大生态旅游板块,形成“山海呼应、城乡交融、全域覆盖”的全域旅游格局。北部区域,投入5亿元修缮保护了蓬莱阁、蓬莱水城等国家级文物保护景点,引进社会资本20多亿元,建成海洋极地世界、三仙山等景区,同时拓展东西区片沿海水域,打造滨海休闲度假板块;中部地区,依托18公里葡萄长廊和南王山谷、丘山山谷、平山河谷的优势,推进拉菲、君顶等30多个精品酒庄建设,打造葡萄酒风情体验板块;南部山区,发挥森林、温泉、果品等特色优势,建设艾山自然保护区,打造生态农业和康体养生板块;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游,每年创建10个“蓬莱美丽乡村”,打造各具风情的乡村游板块。富有特色的滨海资源、葡萄与葡萄酒资源、乡村生态资源 旅游的深度融合,缔造了独特的“蓬莱生活方式”,从游客“到蓬莱,过神‘闲’日子”的呼声中就可见一斑。
  都要钱。

《张氏古墓》

站在我家大门口,远眺,就可以看见对面最近的山上有单独的建筑,金黄的琉璃瓦,微翘的屋檐,藏在青松翠柏之间。不难判断,那是一座亭,这只是对风景区的粗浅复制,并不值得我们投入多大的关注。

我总觉得在其貌不扬的小山上做了这么一个亭,就好像是老太婆涂脂抹粉鬓角插花一样恶俗;而且那座叫做“大坪岗”的小山并没有奇峻的山石,也没有淡雅的风景,根本不值得大肆渲染;不过,既然有人在上面立亭为记,自然有它的道理,犯不着我们去操这份心。

一座山,想要引起别人的关注,最好要有睥睨一切的高度,珠穆朗玛和青藏高原就是这样;如果没有高度,那最好要有或雄奇或精致的景观,三山五岳皆出此辙;如果两个都没有,那最好要有名人轶事、野史传说,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这句话多少也证明了不可以貌取人的正确性,深山可以出俊鸟,庙小未必留不住大菩萨,这些全靠自己的造化。“大坪岗”能够引起别人的关注,也许就是这边葬着贤人的缘故,这个人名叫张化孙。

张化孙被后人尊称为“鄞江始祖”,足见其地位在张氏中的重要性。我无意为一个家族著书立传,更不用说是一个坟墓,只不过我喜欢历史,喜欢历史留下的财富,这就足以让我走近它。说他是始祖,只是针对客家的张姓而言,张姓是举国的大姓,自古以来就能人辈出。我们邱氏也是客家,不过迁徙的年代更为久远,是西晋时候“八姓入闽”的其中之一。对于我们来说,张氏也只是客人而已。他的坟墓上铭刻着这样的对联:

“派盛清河绵世泽;支蕃闽粤振家声。”

这对联我是不怎么欣赏的,其中的“蕃”字,应当解为“外姓”或“外族”,下联的意思就有点炫耀的味道了。打着“支援外族”的旗号扬名立万,对于我们被“援”的一族来说,实在难以受用。

张化孙是在宋朝末年搬迁到我们村子的,那时候金兵南侵,造成北方人大规模南迁。朝廷委派他“作牧汀州”,他在位期间,为政清廉,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在百姓口中竟有“活菩萨”的美誉。在我看来,能够得到别人的尊敬,是很难的事情,就好像摸奖中了头彩。若非老天成心眷顾,非得自己付出极大的努力不可。据说,他和民族英雄文天祥私交甚笃,只是无从考证,或者,根本就不用考证。历史是人写的,每一个人叙述的历史都会有所取舍,有所侧重,那史书记载的,永远不是真实,只能说是接近真实。后来张化孙生十八子,十八子继续繁衍,正应了《愚公移山》里面说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后张化孙去世,年93岁,算是福泽深厚之人了,不过,长寿之人在我们村经常可见。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了长寿的风水自然会有长寿的村民。所谓的“风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谁也不敢说它没有。张化孙有一首诗留传下来,里面叙述了搬迁到这里的动机,诗句云:“卜吉移居闽上杭”,自然是说,占卜后知道很吉利,便搬到这里来了,这也和流传的版本相符,相传他精通《周易》、《勘舆》,擅长歧黄之术。他去世后葬处就是现在在大坪岗,而他的孩子却遍布了大江南北。

他的坟墓在公元2002年的时候重建,在重建之后我曾几度拜访过,那时候还没有那座亭。所谓的大坪岗,顾名思义,就是说山顶有个很大的坪。的确,我估计稍加整理,上面可以做一个足球场。张化孙墓建在山顶上,改建后全部由水泥铺面,整个坟墓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盘子,保守着计算,周长也超过了 50米。我们村小学建在大坪岗下,就曾经当它是操场,当然,只能用来跑步。

墓地两侧,一共立着十八根华表,象征着他的十八个子嗣。我没有见过比这个更有气派的坟墓,当然,跟历代封建君王的陵园没得比。或者有人会想起坐井观天的故事,乡下人孤陋寡闻自是一端。但试想,一个在正史上籍籍无名的小官,在一个偏僻而稍显穷顿的山村被众人景仰,难道没有他的独到之处吗?听说,我们村子有小孩发高烧时,用坟土煎水服下,高烧便可治愈。这只是街头巷尾之谈,不值一信。但或多或少,总是张化孙“魅力”的旁证,我一直推一句话为至理:“公众人物才有绯闻”。如果不是事出有因,谁也不愿意用自己的热脸去贴别人的冷屁股。

我从小在外求学,四岁开始就南征北战。除了暑假和周末,很少呆在家乡。许多东西于我,可以说得上是陌生。在我的印象里,我小时候,除了上山砍柴的乡亲,以及野果成熟时候嘴馋的孩子,大坪岗可以说是一片荒芜,人迹罕至。

据说在文革以前,这里也算是香火鼎盛的,不过文革时候“破四旧”时受到破坏,在一个大的政治运动面前,神明也是束手无策的。或者可以这么说,时间总是让人或者世界发生一些变化,并且大多数变化都叫人神伤。

现在事情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那是时代的悲剧,和个人没有多大的关系。人们会在各个角度去反思,然后庆幸那段光阴已经过去。过去的终究是过去了,我们后人对于过去只能保持一种怜悯的态度,为受到破坏的文明感到惋惜,其他已经无能为力。或者在当时,有些事,就有人是明白的,只是无法深究,在某个特殊的时代,活着有点不由自主。

在我们村里,有一种说法可以概括任何人的一生,那就是命。“一朝落地命安排”,在村子里流传的这句话,到底应该解释成我们淳朴的乡亲豁达知命,还是要说成我们对自然的妥协,抑或是二者兼有?天知道。如果,张化孙墓真的遭到过人为破坏,也只能说成是命中注定了。

任何毁灭都是天定的劫数,不要将过错追究到某个人的头上。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一句话:“凡是人份内没有的东西,都属于上帝。”那么,我想,凡是无法追究的责任,也都归咎为上帝。当然,放在我们的村庄,就是老天爷,这样对活着的人比较好。不过值得怀疑的是,乡亲们向来敬畏神明,当年破坏的勇气从何而来?

人能够意料到的事情,几乎没有。对于历史本身,我们最大的尊重就是保持沉默。

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过去无疑是大不智,重建才意味着新生,这些道理每个人都懂。现在张氏古墓已经修葺一新,悄然藏在灵山之中,一如平淡的从前。也许,将来会更好。

我总觉得,我们身上有一部分东西活在时间之外,比如信仰。到现在,我们村已经没有住着的张族一脉了,但是全国各地的“化孙公门下”都会找时间来这边看看,放放鞭炮,烧几炷香。什么也不图,只是想祭拜自己遥远的魂。不管漂到哪里,这里始终是自己的根。

听说,台湾四百多万客家人,张姓占了一百零五万,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张化孙后裔。不知道有多少人,有机会来这里抚摸自己的根。这些感情是我们无法体会的,也许,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时刻,我们才会知道家族的年轮。

在化孙墓地前的那座亭里,也就是我家门口可以看见的那座亭里,用了十五块石碑刻上了捐资修葺坟墓的人的名字,在石碑前面,我看到了一个家族的根。我知道了,有些东西是连时间也不敢改变的,时间对它肃然起敬,碰到了,就小心翼翼地绕道走。

今年暑假,我和父亲特地爬上这座山,我蹲在张化孙的墓前,看着香火焚熏的碑石,字迹已经难以分辨,就像我们难以辩明的历史。如果在古代,我的“肆无忌惮”将被斥为大不敬,我是彻底的无神论者,不担心死者的灵魂在某个时刻光顾屋顶或者是我的梦境。

父亲在山上看到十八根华表,感慨良多,他说,“兄弟和,世间最贵;子孙贤,此外何求!”

我没有说话,只听见耳边风声在响,还有满山遍野的松涛

(作者系上杭人,著名学者、作家,供职于龙岩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