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树湾遗址

石树湾遗址

石树湾遗址

位于湟中县李家山乡吉家村西北部。吉家村处于云固川中段的东河西岸,村庄西北地势略高呈舌状,尾端崖边曲向北转,当地将这个转角地带称石树湾(石音旦),实际上该地与村庄连成一片。遗址面积约200×120米,文化堆积厚100-160厘米,东南边缘取土遭到严重破坏。1984年调查时村庄尚在扩建,庄院及取土处到处散布有大量的陶片、碎石、杂骨,断崖处暴露灰层,灰坑和形制不清的红胶泥掺细砂的居住面,西部边缘处还见有人骨及残墓葬。所见陶片有加砂陶的长颈双耳罐、双耳罐、双耳壶、瓮、鬲等残片。石器有石斧、石杵、研磨器,骨器有骨锥等。遗址除取土部位遭到破坏外,其余保存尚好,属卡约文化卡约类型遗址。此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海湾红色革命遗址|四石柱上乡农会及儿童团遗址——胡氏祠堂

石柱上乡农会及儿童团遗址——胡氏祠堂,林嘉鑫摄于 2017年11月

四石柱上乡农会及儿童团遗址——胡氏祠堂位于红海湾开发区遮浪街道红坎村委四石柱村后面。原为四石柱上乡胡氏祠堂,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该址于大革命失败时的1929年冬,连同四石柱上乡被国民党反动派“破乡”(全乡夷为平地)。现地下尚存房屋墙基,地面杂草丛生。

四石柱上乡是胡姓和詹姓两姓人于康熙年间的1682年间所建,在民国初年,乡村面积20多亩,约200人口。大多以捕魚为主,兼之农耕,长期受地主漁霸的压迫勒索。

1926年秋,四石柱上乡的胡妈解、胡金仲、胡妈扛(虹)等,跟随彭湃、李劳工闹革命,在四石柱上乡成立了四石柱乡农会。不久,农会扩大为遮浪乡(六乡) 农会,会长胡金仲。会址设在该乡胡氏宗祠。后来,还成立了儿童团。团长胡万寿,团员有本村的胡恩潮、胡恩技、江信奎和水龟寮村罗拖等,团部设在胡氏祠堂厢房。儿童团成立后,做了许多“杰作”,如“裤肚藏传单”、“假装乞食佬发传单”、“绑架伪保长儿子”、“盗窃伪保长秘密材料”、“放鞭炮吓倒国民党兵”、“冒死送信”等,发挥了儿童团自身的优势,配合支持了农会的工作,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四石柱、遮浪(六乡) 农会和儿童团,活动频繁,斗地主、斗漁霸,远近闻名,也因此被国民党反动派视为“赤色乡”。1929年夏,国民党反动派包围了四石柱上乡,实施了搜、掠、打、烧、炸等残忍手段,最后,把上乡的民众全部赶岀家门,放火烧、用炮炸,把整个上乡全部捣毁,胡氏祠更是片瓦不留。

长期以来,四石柱村的民众尤其是胡、詹两姓的革命后代,对因革命而被“破乡” 的这一历史刻骨铭心,每逢清明时节或烈士遇难日,都会到遗址举行纪念、缅怀活动。更希望早日恢复原址,以告慰先烈,启迪后代,传承红色历史。

来源丨《广东汕尾海湾经济开发区革命遗址概览》

泥河湾遗址群:旧石器时代的天然博物馆

图为泥河湾广场及泥河湾遗址群不同遗址出土的石器。

近百年的科学探索使泥河湾盆地成为世界上旧石器遗址最密集的地方之一。泥河湾盆地不仅丰富了我国旧石器文化序列,也为评估早期人类技术与认知能力提供了重要材料。以泥河湾遗址群为依托,河北阳原县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旧石器专题博物馆,正在建设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泥河湾盆地引发世界关注

很难想象,眼前这些崇山峻岭之内遍布着40余处百万年以上的早期人类遗址,而这样的遗址全世界仅有50多处。更难以想象的是,200万年以前,这里是一个面积达到9000多平方公里的大湖——湖中鱼虾成群,湖边有广阔的森林,大量哺乳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古人类也在这里繁衍生活。大约在1.8万年前,由于造山运动,湖底上升,交错移动,湖水大部分流走,大湖逐渐消退,泥河湾地层裸露出来。

桑干河源山西朔州,经大同东流,过河北阳原,接纳了蔚县流来的壶流河,最后穿过石匣峡谷汇入洋河,绵延500公里。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过它,李白的乐府歌咏过它,宋人沈括的笔记里描述过它。9000平方公里的桑干河河谷,每寸土地都写满了历史,很难想出用小村庄泥河湾来命名这一遗址群的理由。但百年前开始的科学研究,让泥河湾盆地驰名世界。

上世纪20年代,来到泥河湾村的法国人文森特,在村子周边发现了大量贝壳、蚌类、哺乳动物化石天津的北疆博物院建成后,他向院长桑志华表示,愿意将发现的动物化石赠予北疆博物院,并邀请桑志华考察泥河湾。桑志华直到1924年9月10日才启程赴泥河湾考察。

就在桑志华出发的当天,美国地质学巴尔博完成了首次科学意义上的泥河湾考察。他把泥河湾的地质特点写成短文迅速发表,将泥河湾村附近的河湖相堆积命名为泥河湾层。1926年,他和桑志华联合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对泥河湾层进行了分层研究,根据脊椎动物化石,初步确定泥河湾层与欧洲维拉方期相当,属于早更新世。研究报告中,多次出现“泥河湾盆地”,被视为桑干河盆地的一部分。从那时起,世界的眼光再未远离泥河湾。

随着工作的深入,泥河湾层在桑干河盆地内可以连续追索,泥河湾盆地范围逐渐扩大。地层相对年代主要根据所含化石种类和进化程度来判断,相似的化石组合年代也相近。当时,最受关注的更新世地层的标志是人类化石。

1926年秋,桑志华获悉周口店遗址发现了两枚早期人类的牙齿。根据动物群特征,周口店人类牙齿化石时代与泥河湾层顶部相当,桑志华希望在泥河湾发现更古老的人类化石。他在泥河湾工作了两个半月,失望而返。

1929年冬,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了人类头盖骨化石。这是世界上第一枚经过科学发掘得到的早期人类遗骸。1930年,《泥河湾哺乳动物群》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确定“桑干河的更新世已经属于人类更新世”。作者德日进等谨慎地推测,“我们还不知道是否有人在此生活过,但我们知道人类可能存在。”多年后,桑志华惋惜地写道,“如果接下来几年我能够回来,我将更深入地挖掘泥河湾新地点。”

这里找到了有确切年代的早期古人类活动遗址

1948年,裴文中在《中国史前之研究》一书中提出,“中国猿人文化,实非原始文化,将来或可发现,较中国猿人更早之人类。”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地质、考古专家杨钟健、裴文中、贾兰坡、刘东生院士等都来泥河湾进行过学术研究,使泥河湾的科学价值日益显现。1954年,泥河湾层被确定为中国、东亚乃至世界第四纪地层对比的标准剖面。贾兰坡随后指出,北京人在体质特征和石器制作上,有许多进步性质,具有使用和管理火的能力,因而不代表最古老的人类和最原始的文化。他明确提出“泥河湾期地层才是人类最早的脚踏地”,号召在泥河湾层寻找早期人类活动遗迹

1965年,河北阳原发现了虎头梁遗址,确认泥河湾盆地存在旧石器晚期人类活动。197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盖培和卫奇在上沙咀地点发现纳玛古菱齿象头骨。头骨下方有一件用石英岩砾石制成的石核,人工打击痕迹清楚,打击点位于砾石突起的小脊边缘,放射线呈扇形。他们确认这件石制品是人类有意识打制的产物,时代超过100万年。泥河湾发现早期石核立刻引起了国内外科学界的极大重视。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杨钟健亲率裴文中、贾兰坡、孙殿卿、安志敏等实地考察。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考古发现是在197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尤玉柱、汤英俊和李毅,在桑干河南发掘了与泥河湾村相对应的小长梁遗址。804件石制品产自具有锈黄色条带的砂层里,打制痕迹明显,还出现了使用痕迹,同时出土的动物化石包括鬣狗、古菱齿象、三趾马和三门马,初步判断属于早更新世泥河湾层。尽管动物化石已经确定了泥河湾层的时代范围,但遗址确切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才得到确认。

20世纪初,科学家们已经注意到有些岩石记录的磁场方向和所在的地磁场方向相反,建立起了500多万年来地球磁场倒转发生的时间序列。对于缺少绝对测年材料的沉积物,利用过去磁场方向来确定年代是仅有的选择。小长梁遗址石器层下方不到6米就是古老基岩,这段地层中没有出现地磁场倒转,难以进一步确定年代。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率领团队向西追索,在西侧1公里找到可以和小长梁遗址完美对比的洞沟剖面。他们在这里采集到大量的样品,在古生物化石的辅助下,把剖面的磁极性序列与标准地磁极性时间标尺对比,最终获得了石器层位附近地磁场倒转的时间,确认小长梁遗址石器层的年代为距今136万年。

小长梁是泥河湾也是中国第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有确切年代的早期古人类活动遗址,是东北亚北部确知的最早的人类遗址,为认识早期人类扩散提供了重要线索。2001年9月,这一成果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被国内外同行迅速接受,也被镌刻在新落成的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上。

就在小长梁遗址年代正式刊出的同时,卫奇和谢飞等人正在泥河湾发掘马圈沟遗址第三文化层。这一文化层位于小长梁遗址之下,古地磁学研究揭示,年代为距今166万年。

泥河湾层中存在多个早期旧石器文化层得到反复确认。泥河湾不是单一的遗址,而是由数十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构成的遗址群,涵盖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记录了早期东方人类文化与技术演变的众多环节,堪称旧石器时代的天然博物馆。

科学塑造着泥河湾盆地的未来

最新研究发现,史前人类打制石器时可以翻转台面,从而充分利用小块燧石。在时代相近的东谷坨遗址,史前人类更多地调整和修理台面来获取石片毛坯,体现了对小型石片剥片较强的控制能力,以及石器生产中一定程度的预设与规划。这与较早的小长梁遗址简单石核石片相比,石器打制技术进步明显。

退休后,卫奇在东谷坨遗址附近的农家小院里自费建立了“泥河湾猿人观察站”。多年来, 猿人观察站不仅是泥河湾科学考察基地,更是鲜活的旧石器科学史展览室。在小院里长大的女孩儿贾真秀见惯了来来往往的考古学家。在发掘现场泡大的她很早就把旧石器考古学家作为职业志向。现在,她已经如愿开始了旧石器考古研究生涯。

泥河湾博物馆,卫奇的等身海报就立在飞梁遗址的展板前。展板中,7岁的贾真秀穿着一条粉色裙子蹲在遮阳伞下,握着手铲,背对着观众,全神贯注地发掘。两代考古人的身影就这样交织在一起。

在泥河湾,每年依旧有考古工作者在进行主动性发掘。每年的寒暑假,这里是孩子们学习人类早期历史的大课堂。

科学不仅书写了人类的历史,也塑造了盆地的未来。(唐自华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澄江化石遗址旅游景点 澄江古生物化石遗址

1. 澄江古生物化石遗址

澄江化石群形成在距今5.31亿年前的早寒武世中国滇东地区。

2. 澄江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官网

1984年7月,经过长期艰苦、细致野外工作,侯先光在云南省澄江县帽天山早寒武世地层内(5.3亿年前)发现了闻名于世的澄江动物化石群。

该动物化石群的发现被世界科学界称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世界科学家把该化石群评价为“永远是科学的大厦”,为早期生命科学研究开辟了一个重要的创新性研究领域。

3. 澄江古生物化石遗址简介

澄江化石地位于云南玉溪市澄江县的帽天山上,经过众多科学家数十年的研究与整理,身长两米的奇虾、抚仙湖虫等约200个物种的珍稀化石陆续被发现。澄江化石群的地质时代为5.3亿年,这是迄今为止,人们所发现的真正意义上早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实证。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畔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是我国首个建在化石地遗址上的自然博物馆,该馆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古生物化石和现生动物标本6万余件,其中尤以5.3亿年前的澄江生物群为代表,揭示了寒武纪时期的生命演化进程,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古生物圣地”“世界级的化石宝库”。

4. 澄江生物化石博物馆

澄江化石博物馆从8月10日开始免门票,目前一直免门票,开始收费会另有通知。

5. 澄江博物化石地

“澄江化石地众多的地质证据代表化石保存的最高质量,展示了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完整的记录,是距今5.18亿年前寒武纪早期地球上生命的快速辐射演化的见证,是最早的复杂海洋生态系统的记录之一。”

近日,记者探访位于云南省的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看到上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澄江化石地的如是评价,仿佛能听到古生物化石的“远古呼唤”——保护5亿年前的生命密码。

云南澄江抚仙湖北岸有一片18平方公里的丘陵,因形似草帽而得名帽天山,也是被国际科学界誉为“世界级的化石宝库”——澄江生物群首发点所在地。

1984年7月1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在帽天山发现一块长尾纳罗虫化石。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馆长陈泰敏说,“侯先光一锤下去,石破天惊!敲开了一扇洞察寒武纪早期生命之门。”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距今5.42亿至4.88亿年间被称为“寒武纪”。寒武纪是地球生命演化的一个分水岭,地球上各种生物在寒武纪突然大量涌现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它是地球生命演化历史中的关键事件。

陈泰敏告诉记者,在澄江化石地,目前发现的寒武纪珍稀动植物化石分属20个门类、280余种,且80%属于新种。“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祖先都能在这里找到,在古生物多样性方面,澄江化石地无可比拟,在此发现的‘昆明鱼’化石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脊椎动物,为‘从鱼到人的演化’提供重要依据。”

近些年,科学家们在澄江化石地上获得大量研究成果,破解了达尔文“寒武纪大爆发如何缔造谱系树”“人类远祖的躯体构型及更多基础器官在何时、由何种低等动物创造并传渊而来”的世纪谜题。

陈泰敏称,澄江化石地不仅是一组不朽的生命密码、一本神秘莫测的无字天书,更是一部关于地球生命的壮丽史诗。因此,保护5亿年前的生命密码,是这里古生物化石的“远古呼唤”。

1997年,云南省政府将澄江化石地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在此之后,当地政府果断关停帽天山周边14个磷矿采集点,经济损失达200亿元(人民币,下同),再投入巨资开展了 生态修复、土地退耕、环境整治等工作。

2012年7月1日,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成为中国首个、亚洲唯一、全球仅有三处的化石类自然遗产。2017年7月1日,《云南省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施行,标志着保护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为集中展示澄江化石的科研和保护利用成果,2014年2月云南又投资6.3亿元开工建设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该馆包括主馆、科研中心、研学中心、专家楼、文化创意中心等。自2020年8月开馆以来,参观人数达到60余万人次,赢得社会各界关注。

6. 澄江古生物化石遗址图片

澄江化石地:

在云南玉溪澄江抚仙湖北岸的一片18平方公里的低山丘陵,因形似草帽而得名帽天山,这里是澄江生物群首发点所在地。1984年7月1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在帽天山西坡发现一块长尾纳罗虫化石,从此敲开了一扇洞察寒武纪早期生命之门。

据了解,在地球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距今5.42—4.88亿年这段时间被称为“寒武纪”。寒武纪是地球生命演化的一个分水岭,地球上各种生物在寒武纪突然大量涌现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它是地球生命演化历史中的关键事件。

目前,澄江化石地发现的寒武纪珍稀动植物化石分属20个门类、280余种,且80%属于新种,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祖先都能在这里找到,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古生物圣地”、“世界级的化石宝库”、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澄江化石地无可比拟,在这里发现的“昆明鱼”化石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脊椎动物,这为“从鱼到人的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2年7月1日,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成为中国首个、亚洲唯一、全球仅有三处的化石类自然遗产。

期间,为集中展示澄江化石的科研和保护利用成果,2014年2月开工建设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历经6年于去年8月10日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这座占地200亩,总投资6.3亿元,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展览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主要包括主馆、球幕影院、游客接待中心、科研中心、研学中心、专家楼、文化创意中心等。开馆以来,参观人数达到60余万人次。

据介绍,这里收藏了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各个地质时期6万余件珍稀藏品,其中澄江生物群化石5万余件,其它地质时期化石及现生动物标本1万余件。通过讲述宏大的生命演化故事,突出澄江化石的重要位置。其中,主馆展厅分为三层,展出展品4738件:一层展示生命大爆发,讲述澄江化石及其在生命史上的重要地位;二层展示生命大演化,讲述地球生命长河中曾经存在过的璀璨生命遗迹,并讲述澄江沧海桑田的地质历史变迁;三层展示生物多样性,展示“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捐赠的来自非洲、美洲的标本,以及草原、雨林、极地、湿地等动物生活场景,体现地球生物的多样性。

7. 中国澄江化石遗址

中国世界遗产名单

1、山东泰山:泰山(山东泰安市)、岱庙(山东泰安市)、灵岩寺(山东济南市)1987.1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首个双重遗产)

2、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文化遗产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12,文化遗产

4、长城,1987.12,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12,文化遗产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文化遗产。沈阳故宫(辽宁),2004.7,文化遗产

7、安徽黄山,1990.1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12,自然遗产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992.12,自然遗产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992.12,自然遗产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12,文化遗产

12、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12,文化遗产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12,文化遗产

14、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1994.12,文化遗产

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文化景观

17、苏州古典园林,1997.12,文化遗产

18、山西平遥古城,1997.12,文化遗产

19、云南丽江古城,1997.12,文化遗产

20、北京天坛,1998.11,文化遗产

21、北京颐和园,1998.11,文化遗产

22、福建省武夷山,1999.1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3、重庆大足石刻,1999.12,文化遗产

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11,文化遗产

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2000.11、明孝陵(江苏省会南京市)、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区),2003.7、盛京三陵(辽宁沈阳市)2004.7文化遗产

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文化遗产

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2000.11,文化遗产

28、云冈石窟,2001.12,文化遗产

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2003.7,自然遗产

30、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7.1,文化遗产

31、澳门历史城区,2005,文化遗产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7.12,自然遗产

33、中国安阳殷墟,2006.7.13,文化遗产

34、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6.27,自然遗产(2014.6.23增补二期)

3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2007.6.28,文化遗产

36、福建土楼,2008.7.7,文化遗产

37、江西三清山,2008.7.8,自然遗产

38、山西五台山,2009.6.26,文化景观

39、嵩山“天地之中”古建筑群,2010.7.30,文化遗产

40、“中国丹霞”,2010.8.1,自然遗产

41、杭州西湖文化景观,2011.6.24,文化景观

42、元上都遗址,2012.6.29,文化遗产

43、澄江化石地,2012.7.1,自然遗产

44、新疆天山,2013.6.15,自然遗产

45、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2013.6.15,文化景观

46、中国大运河,2014.6.22,文化遗产

47、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2014.6.22,文化遗产

48、土司遗址,2015.7.4,文化遗产

49、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2016.7.15,文化遗产

50、湖北神农架,2016.7.17,自然遗产

51、青海可可西里,2017.7.7,自然遗产

52、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2017.7.8,文化遗产

53、梵净山,2018.7.2,自然遗产

54、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2019.07.05,自然遗产

55、良渚古城遗址,2019.7.6,文化遗产

8. 澄江古生物化石遗址在哪里

澄江化石地作为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遗产,是追溯地球生命大爆发、大演化的重要遗址,是对外宣传展示云南生物多样性宝库的丰富与独特的重要阵地。

为充分发挥澄江化石地这一世界级资源,今年3月1日以来,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闭馆进行提升改造。经过多方努力,目前博物馆已具备开放的条件,经研究决定于2021年10月1日向公众免费开放。

9. 澄江古生物化石群

我国是古生物化石比较发育的国家之一,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特别是近年来先后发现的河南南阳、湖北郧阳、内蒙古二连恐龙蛋及骨骼化石,辽西的鸟化石,云南澄江动物群化石、山东山旺动、植物等珍稀的古生物化石,受到国际上特别是科学界的广泛青睐。

我国有许多重要化石产地,其中有不少 是国家乃至世界的宝贵遗产,以下简要介绍我国重要的古生物化石产地,以及化石研究中的新成果。

(一)山旺古生物化石

山东临朐山旺古生物化石被列为世界遗产之最,发掘于临朐县城东20公里的山旺村。其间,保存着1800万年前各种动植物化石。这些化石,种类繁多,精美完好,印痕清晰,栩栩如生,被誉为“化石宝库”、“万卷书”,是一座古生物化石天然博物馆。现已发现的有10多个门类,400余种。植物化石有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动物化石有昆虫、鱼、两栖、爬行、鸟和哺乳动物各类。山旺化石如圆基香椿、胡桃、昆虫、玄武蛙、螳螂、蝾螈、龟、鸟、野猪、三角原古鹿、纤细近五角犀、东方祖熊等化石标本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商品,广为收藏。

(二)橙江动物化石群

在云南橙江县帽天山,发现了轰动了世界的橙江动物群化石。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软体动物化石群。自1984年发现“纳罗虫”以后的10年间,近10个国家的50多位科学家在这一带采集化石约5万块,它们分别属于海绵、腔肠、蠕形、节肢、腕足等动物门或超门,有的动物因未曾见过而无法分属。科学家在橙江化石中已发现40多个门类的80多种动物。橙江化石群中的云南虫被证实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半索动物,从而解决了生物进化论上一个最棘手的难题之一,即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别的演化关系。这一发现在进化生命科学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橙江动物化石群的发现被国际学术界列为“20世纪重大科学发现之一”。

(三)恐龙化石

恐龙是爬行动物中的一个庞大家族,生活在距今2.25亿-0.65亿年前的大陆上,曾经统治地球达1.6亿年之久。专家认为,地球生活过的恐龙有900-1200个属。人类发现恐龙化石已有180多年的历史。100多年来,恐龙一直是古生物学界和全人类最有兴趣的话题之一。

我国发现的恐龙化石产地很多,并很有特色,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嘉阴一带,四川自贡及四川盆地其他地区,山东诸城,内蒙古二连浩特盐池和查干诺尔,广东南雄,山西天镇,河南西峡、内乡,新疆准噶尔盆地,以及广西抚绥,浙江永康,贵州等地。

(四)鸟类化石

我国鸟类化石的发现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鸟化石种类很多,仅周口店鸟类群就有鸟化石122种。近年来,辽宁西部北票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一举打破了德国在早期鸟类化石方面的垄断地位。初步认为鸟类是由小型恐龙演化而来,其科学价值无法估量。中华龙鸟是鸟类真正始祖,其发现,有力地支持了鸟类系由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的学说,并将原始鸟类演化历史分为四个阶段:中华龙鸟期-始祖鸟期-孔子鸟期-真鸟期。四个阶段的代表在辽宁西部都有发现。这些发现引起世界轰动。

(五)古象化石

在我国有多处发现,除具有科研价值外,还有重要的观赏价值。主要化石产地有:内蒙古扎赉诺尔松花江猛玛象,它是我国最大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长9米,身高4.7米。甘肃合水县板桥“黄河剑齿象”,它是世界上个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同时出土的还有鸵鸟、三趾马、羚羊。

10. 澄江古生物化石遗址介绍

观看澄江化石博物馆感受是我觉得,澄江化石地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作为我国首个建在化石地遗址上的自然博物馆,该馆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古生物化石和现生动物标本6万余件,其中尤以5.2亿年前的澄江生物群为代表,观看澄江化石博物馆揭示了寒武纪时期的生命演化进程。